
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doc
10页1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全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摘登)白恩培2010 年 7 月 25 日同志们: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后,我们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思路,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步伐西部大开发的 10 年,是云南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 10 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 10 年,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 10 年,是云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 10 年,是云南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 10 年,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 10 年针对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省份的实际,我们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全力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努力,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雨雪冰冻、地震、洪涝、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成功遏制住了经济增长持续走低的被动局面,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
2000 年至2009 年,全省生产总值从 1955 亿元增长到 6168 亿元,增长 2.15 倍;固定资产投资从697 亿元增长到 4527 亿元,增长 5.5 倍;财政总收入从 433 亿元增长到 1490 亿元,增长近 2.5 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2.8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6325 元增长到14424 元,增长 1.3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478 元增长到 3369 元,增长 1.3 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云岭大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针对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我们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支持下,举全省之力完成了一大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建成了公路“七入省四出境” 、铁路“四入省一出境”、航空辐射国内外重要城市的交通体系能源建设全面推进,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3195 万千瓦,逐步形成“西电东送 ”、“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面加快“ 润滇工程”建设,累计建成 340 座大中小型水库,增加水库总库容 22 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 1340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日趋完善2009 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 33%,比 2000 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农村推陈出新,一批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云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坚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动摇,努力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始终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巩固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能源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发展向工业主导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启动农民收入翻番计划、木本油料产业培育、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等重大工程,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烤烟、橡胶、花卉、核桃、咖啡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蔗糖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创新,烟草行业居全国首位,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矿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10%,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
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2009 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 810 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达 360 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2524 亿元、增长 13.4%,占 GDP 比重由 2000 年的 34.6%提高到 40.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针对阻碍和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体林权制度、华侨农林场、农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施了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责任政府、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等十六项制度全面实施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效,逐步构建了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全世界、外引内联、大贸边贸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桥头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面对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
努力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实施, “森林云南”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50%以上,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3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水土流失整治及生态修复、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初显成效,云南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两基” 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实施“贷免扶补” 创业模式,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 1600 万人次,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省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促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深入推进。
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城镇保障性住房等建设力度加大扶贫整村推进成绩显著,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加快,10 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527 万人 兴边富民”工程深入实施,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顺应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切期盼,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集中群众智慧,激发社会活力,凝聚各方力量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革除,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迸发,全省上下团结干事、奋发图强,不惧艰难、负重前行,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面对“后金融危机 ”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坚持把抗旱救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兼顾,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 3037 亿元,增长 13.8%;第一产业在百年一遇大旱的艰难条件下增加值 312 亿元,增长 0.5%;第二产业增加值 1523 亿元,增长 18.2%;第三产业增加值 1201 亿元,增长11.8%。
经济发展呈现巩固向好态势,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同志们,10 年发展不寻常10 年中困难重重,我们攻坚克难;10 年来硕果累累,我们倍感欣慰西部大开发的 10 年,云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10 年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实现富民强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共享改4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走符合省情特点的发展路子,切实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不断巩固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云岭大地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科学发展的风帆已经起航,振翅腾飞的梦想不再遥远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明天的七彩云南必将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今天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的辉煌等待着我们去创造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拓创新的锐气、艰苦创业的作风,脚踏实地做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的各项工作,再续云南发展新篇章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各族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兄弟省市区的发展水平相比,我省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总量偏小,支柱产业不大不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调结构、转方式任重道远;基础设施仍待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繁重;许多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难度大,局部地区整体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城镇化水平较低,实现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一些重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日趋复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增大;一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仍然不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还有差距,善谋善断促发展、雷厉风行抓落实的素质亟待提高。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机遇就是潜力,机遇就是希望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两个重大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关系着云南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着全省 4500 多万各族群众的福祉,关系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抓不住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抓住了机遇,就能变成巨大的优势和巨大的财富;抓住了机遇,就能把云南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不迟疑,扭住发展不放松,创造性地用好机遇,不失时机地赢得发展先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5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必须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坚决,措施更加有力,始终保持知难而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