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八年级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doc
16页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Day1第三框: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一. 唐朝的民族关系1. 民族政策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2•民族政策的影响:(1) 民族关系比较融洽,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2)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1) 吐蕃: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吐蕃兴起,松赞干布 统一吐蕃后(2) 唐蕃联姻唐朝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初,松赞干布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 文成公主嫁给他,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影响: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金城公主入藏: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影响: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了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 日益密切4•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朝中央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也很 密切唐朝前期,在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 800多个府、州、县:在今新疆地区设立 北庭、安西都护府;在今东 北地区设立渤海都督府等5•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 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国家空 前繁盛。
二. 唐朝的对外关系1 •对外政策: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2•对外政策的影响:当时唐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唐人”3•唐朝与天竺的交流--玄奘西游(1) 时间:唐太宗 在付时(公元前 629年)(2) 原因:玄奘在研习佛教经典时,感到众说纷纭,无法解答,于是产生了去 天竺求法的念头(3) 概况:天竺在地理范围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印度半岛玄奘历经艰难到达那里,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玄奘在天竺游历了 17年贞观后期,他携带大量佛学经典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玄奘精通梵文、汉文,翻译了许多佛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大唐西域记》,记录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亚、印度 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影响:玄奘西行促进了佛教的传播)4 •唐朝与日本的交流-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以后积极向唐朝学习,前后10多次派遣使者到唐朝,这些人被称为遣唐使鉴真东渡时间:唐太宗 在位时,受日本僧人邀请, 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东渡失败,第六次东渡成功。
影响: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唐朝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和作用原因 客观上: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线;疆域辽阔与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实施开放的对外政策主观上: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自信的心态;杰出人物的贡献作用:使唐文化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 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Day2第四框: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一.唐代的科技成就1. 雕版印刷术(1) 发明时间:大约在 乙世纪,中国人在 世界上最早 发明(2) 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 的、标有确切日期(公元 868 年)的雕版印刷品(3)作用: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2 •火药的发明(1) 发明: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 丹药时发现的副产品2) 成分:火药是由硫磺、硝石、木炭 三种成分配成的黑火药(3) 应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 军事4) 意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巨大转折点,推动了军事武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武 器应用结构和战争方式,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二.唐代的文学成就1 •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匱代2.繁荣原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考试重视诗赋,推动了 文学艺术的发展3 •代表人物: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当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李白生活时代:生活在盛唐时期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品:《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生活时代: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 的时代诗歌风格: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语言锤炼、凝重;现实主义;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代表作品:“三吏,, “三别,, 《春望》“诗史,,二. 唐代的时代风尚1. 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形成的原因社会经济 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 交流频繁2. 唐代习俗风尚(社会生活)的特点、表现(1) 特点:中西互通,多民族交(2) 表现特点:中西互通表现:唐代,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唐代流行 打马球的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也留有强烈的烙印,吐蕃随处可见唐代文化的遗迹 特点:多民族交融表现:饮食: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如姬,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长安优专门经营的店铺,民间流 行互赠胡饼的习俗服饰: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连妇女也穿 胡服,并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Day3第一框: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1 •北宋建立一一“陈桥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位于今河南省)发动兵变,建立了 宋朝,取代后周,定 都东亘(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北去赵匡胤就是 宋太祖2•局部统一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但这时的中国仍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 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 ,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2、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措施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军事“杯酒释兵权”,解除石守信统军大将频繁的调动,造成兵 不识将,将不识兵现 象,防止将领发展私 人势力,加强皇帝的 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与 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连年战 争中,负多胜少,形成“积弱” 局面的兵权;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 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为了防止将领发 展私人实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政治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唐朝时把持一 方的节度使,从此成为毫无实权的虚衔 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官员权力地方的行政权和军权 都收归了中央,加强 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 胀,官僚和军费开支庞大,冗 官、冗兵、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局面经济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转运使)地方的财权收归中 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 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文化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 吏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 重;推动文化教育的 发展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其他君臣礼仪的变化,大臣上朝由坐到站加强了皇权作用:积极方面: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 统一、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不利方面:积贫积弱(1) 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失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⑵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⑶地方财政出现困难三王安石变法1、 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社会矛盾尖锐。
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2、 目的:实现富国强兵3、 时间:1069年4、 人物:王安石(宋神宗任用)5、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V 6•积极影响: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7.失败原因: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 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 “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Day4第二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政权并立:政权建立民族建立时间灭亡时间兴起地点辽契丹族916年建立,947年改辽"25年今内蒙古、辽宁一带西夏党项族1038 年4227 年西北地区北宋汉族960年"27年金女真族1115 年4234 年东北地区南宋汉族笛27年1276 年元蒙古族1271 年1368 年蒙古高原一、辽1. 建立辽的民族 契丹族2. 生活区域 辽河上游一带3. 政权建立 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辽王朝,定都上京该首领就是 辽太祖4. 辽的统治措施(汉文化对契丹文化的影响)(1) 政治为了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辽王朝在中央设立 南、北面官,北面官的长官一般用契丹贵族;南面官的长官杂用汉人、契丹人(2) 经济仿效中原制度的同时,注意减轻业,奖励垦盖,长期生活在辽国的 汉族人也能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3) 思想文化重视儒学,建立孔庙,春秋祭祀;仿效中原王朝设立 业,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造 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二、辽与北宋的关系:战: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向南发展,经常南下对中原地区进行劫掠。
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对策和(瀆渊之盟)背景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直逼黄河岸边的檀州城,都城东京形势危急, 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涨,射杀了辽军统帅,辽军受到重挫,在澧州宋军打退辽军,辽转而提岀议和10万两,绢内容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答应送辽岁币银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 “漕渊之盟”瀆渊之盟"评价:① 、对于北宋来说,澧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② 、但是,瀆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带来了宋辽间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双方展开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从整个 中华民族的发展看, 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所以“瀆渊之盟” 也不失为一个有远见的盟约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饮食:乳酪传入中原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社会生活:幽燕地区的汉族与契丹人通婚,为儿孙起契丹名字三•西夏1. 建立西夏的民族 党项族2. 生活区域 今中国西北一带3. 政权建立 11世纪前期,首领元昊在今宁夏地区建立政权, 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2)思想文化重视雌,广建学校,翻译 儒家经典。
仁宗在位时,下诏尊孔子为 文宣帝;仿效 中原王朝开 设科程;用汉字铸造钱币; 模仿吐结构,创造西夏文字;西夏印刷品 是目前所知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