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识字问题探讨.doc
4页关于新课改识字问题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目前,各个版本的教材在低年级都加大了识字量,其依据就是新 课标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 —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前六年“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与以 往教学大纲相比,一、二年级确实加大了认字量,加快了识字步伐 这其实是为了体现“认写分开,多从少写,降低难度,加强写字”的 精神,为了使低年级儿童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能够及 早利用汉字进行阅读识字要求的这一变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 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及早阅读无论对学好各门课程,主动获取信 息、丰富知识,还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汉 语频率词典》编者统计表明,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字,可覆盖现代 书报杂志的47.21%, 1000个字可覆盖91. 37%, 2418个字可覆盖 99. 002%o因此,各版教材编辑者们充分重视了这些规律如人教版 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安排认识使用频率最高的400个字,可覆 盖50%以上到二年级下册共认识1800个常用字,覆盖率达90%以 ±o也就是说,实验班的二年级小学生基本上可以自己读书看报了。
这无异于给儿童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一年级上学期要求学生认400字,写100字的学习任务,对农村 的孩于是不是过重呢?其实并不是如此之所以这样安排,我们已考 虑了地区差异此次课改中的上海市,要求第一学期认识1000个常 用字,要求比这个高得多一学期认400个字,且是最常见的400字, 为什么老师还感到多,学生还觉得难呢?怎么才能认得快、记得牢 呢?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难题一是老师们要充 分认识“多认少写”的重要性,不要把儿童认字想像得过于困难,要 相信儿童的认字能力二是明确要认的字和要写的字的不同要求,在 教学中对这两类字的要求都不要拔高要认的字,只要求认识一一在 课文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强调的是整体认记,不要求分析字形 结构,不要求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要写的字,要做到会 读、会写,能在语言环境中了解意思,逐渐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运用,不要求解释字词,不要求抄、背、默、考字词解释三是该认 的字当堂要认得,并采取多种办法及时复习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上 把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该认的字在课上采取多种办法,如,分小 组玩字卡、词卡,做摘苹果、找朋友等游戏,把生字编到词语、句子、 儿歌、谜语中反复再现,让每个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 多次见面,“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
此外,根 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刚刚认识的字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鼓励学 生自己创造巩固识字的办法,并在全班展示,老师也要想方设法帮助 学生巩固认字四是要辩证地看待学生认字的问题,课标主张认字“两 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教科书安排的认字任务:另一条腿是鼓励儿童 在生活中自主认字各版教材也在力图体现这一点如人教版教材在 “语文园地”的“展示台”中,就有计划地引导儿童认班上同学的姓 氏字,认广告、路牌上的字,认电视屏幕上的字,认书报杂志上的 字……农村认字的大环境是差一些但是,即使是偏僻的山区,认字 的环境也是有的如师生的姓氏字、村名校名、村头的墙报告示等等 同时,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有关的字,出现的机会应该比城 市要多!关键是我们老师要有让学生自主认字的意识,要不断地给学 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自主认字的机会,并注意把一部分学生自主认的 字变为全体学生识字的资源另外,我们还要转变评价认字的观念: 课内、课外认的字都应在统计之列;课内认字丢几个,课外认字拣一 些,这样的学生认字的成绩仍应视为是优秀的况且学生暂时遗忘的 字,一定会在以后的阅读中找回来对于识字“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一开始大家接受起来有点困 难,但它的好处已逐渐显露出来。
其一是认字多、认字快以往认写 同步,写字拖了认字的后腿由于低年级识字速度慢,导致中高年级 仍有较大的识字任务,更大的问题是低年级因识字量太少而难以开展 有效的阅读其二是“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更有可能按照写字规 律,扎扎实实地进行写字训练拿人教版实验教材来说,一年级上册 只要求写100个生宇,无疑减轻了学生的写字负担,学生可以腾出时 间巩固认字另外,我们按照写字的规律,由笔画少到笔画多、由易 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提高了写字质量 识写同步固然能巩固识字,但也有短处,一是很难照顾到写字规律, 造成写字安排无序;二是如果每课要求写的字很多,就难以达到把字 写好及有效巩固识字的目的而巩固认字,可以有多种办法,最重要 的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关键是教师教学认字时要强调整体认 记,抓住字的特点认记,不必分析字形,不必记住是什么偏旁,什么 结构,有多少笔画,就跟认识人一样,记住大致特征,打几次交道, 就能直呼其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