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关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的几点建议.doc
7页关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的几点建议《全H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课程H标”的“第四学段 (7〜9年级)(二)阅读”明确指出“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①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注释的重 要性是显HiJ易见的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为教科书)在注释方而,存在下列几方而问题:一、注释不当这类情况,又可以细分为下列几种情况:(一)、缺少必要注音对于学生而言,肯定是希望教科书将那些多音字以及容易念错的字(特别是那些 不能完全按照声旁念的形声字)标上注音但是,现用教科书还是有不少这方面的文 言文字词没有注音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十课《<寓言四则〉之智子疑邻》(P啖),有这么一•个句子,“天雨 墙坏”下而的注释对“雨”字没有任何解释事实上,这儿的“雨”字,作为一个动 词,是“(天)下雨(雪)”的意思,应该念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P.67),有这么一个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关于“舍”字,没有注音、解释其实,这儿的“舍”字,是多音字,在这儿应 该是念“shr (“客舍、房舍”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爱莲说》(卩已),有这么一个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关于“鲜”字的音、义,下而注释也没有提到实际上,这儿的“鲜”字,是多音字, 在这儿应该念“X伽”(“少”的意思)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五柳先生传》(Pg),有这么一个句子,“好读书,不求甚 解”关于“好”字的音、义,下面注释也没有提到这儿的“好”字,是多音字,在 这儿应该念“hdo” (“喜欢”的意思)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小石潭记》(P|92),有这么一个短语「参差披拂”关于• •“参差”的音、义,下面注释没有提到这儿的“参” “差”都是多音字,在这儿应该念“cQ门cl”(“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的意思)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P】95),有这么一•个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关于“谪”字,下面注释中,解释有,但是没有注音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很容易 将它当成一般的形声字,读字读半边(或是参照它的形似字“滴”),而念成所 以,我认为,很有必要注上正确读音“处0”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Py),有这么一个短语,“岸芷汀兰”关于■“汀”字的音、义,下面注释没有提到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很容易将它当成一般 的形声字,读字读半边,念成“dlng\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注上正确读音"ting" (“水边平地”的意思)。
二)、呈现位置不当按照一般常理,注释应该遵循“先出现,先注释”的原则,但是,不知是出于疏 忽还是怎的,语文教科书上有多处是违背了这一简单原则的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童趣》(PG,有这么一-个句子,“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 •快”下而没有关于“怡然”的注释但是,奇怪的是,在本页下一自然段的“神游其 中,怡然自得”,又对“怡然”一词进行了注解「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 • • • •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童趣》(PG,有这么一个句子,“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 来,盖-癞蛤蟆”下面没有关于“盖”的注释一直到了七年级下册第三十课《狼》■(P缪)“乃焙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对“盖”字迸行了注解:“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P.34),有这么一个 句子,“待君久不至,乃去”下而没有关于“去”的注释但是,奇怪的是,在本页 下一行,就出现了有关“去”字的另外一个句子:“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前后两个■“去”的意思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后面的“去”字,却有了注解:“去,离开文言文中“是”字解释为“指示代词,这”,这应该是很普遍的现象。
不知为何, 教科书一直到了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庄子〉故事两则》(P.64),"是鱼之乐也”,才对“是”进行乐解释:“是,这而在这之前出现过“是”的很多课文、句子,都没有 注释,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口技》(Pw),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当中的“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P.97)“是进亦忧,退亦忧”半中的• •“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之水调歌头》(P"),有这么i个句子,“明月几吋有?把酒问青天/关于“把”字,下面没有注释但是,同样用法、意义的“把”• • •字,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 “把酒临风”当中,却有了解释:“把, 持、执/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小石潭记》(P叱)有这么一个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关于“差”字,下面没有注释但是,奇怪的是,本篇课文就又出现• •了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下面却有了注音:“差,cTo"严格来说,• •两个“差”字,用法是相同的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邹忌讽齐王纳谏》(P/),有这么一个句子,“今齐地方千• >里,百二十城”关于“地方”,底下没有任何注释但是,同样用法的“方”,在同册的第二十三课《思公移山》(PI78)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当中,却有了注释:■“方,指面积。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方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而积三).当注未注这类问题主要是指那些特殊用法的词语,应该进行必要的注释,有利于学生阅读 浅易文言文,了解基本内容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童趣》(P2I)有这么一个句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句子中的“鞭”是当动词用,我认为应该加注释;“鞭,用鞭子打七年级上册第三十课《〈寓言四则〉之塞翁失马》(P咲),有这么j个句子,“不筑,必将有盗”关于“盗”字,下而没有注释但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加注• •释,区别“盗”与”贼”——现代所谓“贼”(偷东西的人),古代叫“盗现代所谓■“强盗”(抢东西的人),古代一般叫“贼”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口技》(PlQ,有这么一个句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于是”,下而没有注释我认为应该添加因为这儿的“于是”同我们现• •代汉语中的“于是”不一样,它是“在这时”的意思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之两小儿辩口》(P叱),有这么一•个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孰”,下面没有注释对接触文言文不多的学生来说,我们认为应该加■注释:“孰,谁”。
同样这个词,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邹忌讽齐王纳谏》(P^P.75) 也出现两次,教科书中也没有进行解释我认为也应该注释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当中的“孰”应该这么解释:“孰,用于比较,哪一个,哪—•样”明口徐公來, 之,自以为不如”当中的“孰”应该这么解释:“孰,仔细,周详七年级下册第三十课《狼》(沧),有这么一个句子,“久之,H似瞑,意暇甚”■教科书下面的注释,只是将他们合在一块,笼统地解释为“过了一-会儿”实际上,这 儿的“之”字,用法比较特殊,既不是动词,也不是代词,而是一个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成语“久而久之”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的最好体现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PQ有这么一个句子,“嘱予作文以记之”• •有关“作文”,没有注释学生很容易将它同现代汉语小的“作文”等同起来而事实• •上,这儿的“作文”应该理解为“写文章”的意思所以,我认为,此处也应该添加• •注释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醉翁亭记》(P2有这么一个句子,“名之者谁? ”有关“名”字,下而没有注释从全文来看,这儿的“名”字,应该是动词,“取名、命名” 的意思所以,我认为,此处也应该添加注释二、重复注释按理来说,本着经济、节省的原则,同一个字的相同用法的注释,出现一次就可 以了。
但是,也许是审稿时的疏忽,教科书当小有多处的注释是重复的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口技》(P“)有这么一个句子,“会宾客大宴”会”• •字,下面有注释“会,适逢,正赶上同样的“会”字,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 《陈涉世家》(P.83)也出现——“会天大雨,道不通下面有注脅“会,适逢,恰巧■遇到明显是重复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五柳先生传》(PJ,有这么一个句子,“既醉而退,曾不 吝情去留”曾”字,下面有注释:“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同样用法, 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P.79)也有一个句子“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下■面有注释:“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这也是明显的重复注释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五柳先生传》(卩小有这么一个句子,“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晏如也”箪”字下面有注释:“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同样用法,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隆中对》有这么-•个句子,“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 者乎?在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鱼我所欲也》(卩⑹)有这么一个句子,“一•箪食,一豆■羹”箪”字都是解释为“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这也是明显的重复注释■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隆中对》(PQ有这么一个句子,“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 安出? ” “已”字,下面有注释:“已,止。
同样用法,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公输》 (P150)“然胡不已乎”以及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鱼我所欲也》(P⑹)“是亦不对以已乎”• • 也多次出现,这也是明显的重复注释注释有误本人水平有限,不敢断言教科书的正误,但是,有几处注释,明显是有争议,或 者说是错误的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P.67),有这么一个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 一词,下面有注释:“外人,桃花源以外的ttt人我一直在想,根据课• • •文的有关背景,“自云先世避秦吋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半初“避秦吋乱”(应该是秦始皇半政之后的事情了,不然不会有后面的“问今是何 世”的问法秦始皇想将皇位传至秦千卅、万世从吋间推测,至少应该是公元前221 之后的事情了),到故事发生的“晋太元中(公元376年一公元396年),吋间跨度将近 六百年,“衣着”不可能毫无变化,还是“悉如外人——完全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因此,我个人认为,这儿的“外人”注释有误如果将它解释为「外人,另外一个世• • • •界的人”,上下文就通顺了:在“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渔人)”眼里看来,“桃花源内人 们的衣着由于与外人间隔,还是保留着秦朝吋的风格,与现在晋朝人们的截然不同, 完全就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③具体资料可参看“http://www. qianlong. com/111国历 代服饰发展演变大观(组图)”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Pm),有这么一个句子,“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素琴”下面有注释:“素琴,不加装饰的琴但是,根据资料,我觉• • • • •得这儿的“素琴”解释有误文中的“素琴”,是用晋代的陶渊明的典故《宋书•陶潜 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 书•隐逸传•陶潜》也记载说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Z会, 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小趣,何劳弦上声"唐代诗人多用“素琴”一•词來表示无弦 例如李白《戏赠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