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獒巴贝斯虫病.doc
3页巴贝斯虫病:是指由巴贝斯科(Babesiidae)的原虫所引起的一种梨形虫病主要侵袭牛和马(驴﹑骡)的红细胞巴贝斯虫病是由微小的寄生虫感染的红血球,并散布某些虱子在美国,蜱传播是最常见的本病发生在特定区域和季节, 主要发生在部分东北部和中西部;它通常发在温暖几个月尽管许多人感染了 巴贝斯虫病,一些人没有症状,对于那些没有症状的人可以有效的治疗巴贝 斯虫病是可以预防的,如果是采取简单的步骤,以减少暴露于蜱病原在中国﹐寄生于马属动物的主要为驽巴贝斯虫(Babesiacaballi﹐又称驽梨形虫)和马巴贝斯虫(B.equi﹐又称马纳脱原虫)﹐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在北方﹐驽巴贝斯虫病于 3 月初开始出现﹐4 月达高潮﹐5 月下旬以后逐渐停止流行马巴贝斯虫病的出现稍晚两种寄生虫可单独寄生发病﹐也可混合感染寄生于牛的主要为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又称双芽梨形虫)和牛巴贝斯虫(B.bovis﹐又称牛梨形虫)﹐分布在西南﹑华南﹑华东等地牛双芽巴贝斯虫病一年可暴发 2~3 次﹐南方多发生于 6~9 月牛巴贝斯虫病可在春(或夏)﹑秋季两次暴发巴贝斯虫呈圆形﹑梨形﹑杆形﹑环形﹑椭圆形﹑逗点形和变形虫样等多种形态。
驽巴贝斯虫的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尖端连成锐角﹐成对﹐对红细胞的感染率为 0.5~10%马巴贝斯虫的虫体长度不超过红细胞半径﹐以 4 个梨形虫体尖端相连而构成十字形﹐对红细胞的感染率严重时可达 50%以上双芽巴贝斯虫的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连成锐角﹐成对﹐对红细胞的感染率为 10~15%﹐但严重侵袭时可达 65%牛巴贝斯虫的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连成钝角﹐成对﹐多位于红细胞边缘﹐对红细胞的感染率通常为 7~15%﹐但高时可达 30~40%本病都由蜱硬科不同属的蜱传播﹐如驽巴贝斯虫和马巴贝斯虫的主要传播者为革蜱﹐传播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的分别为牛蜱和硬蜱巴贝斯虫在家畜红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在蜱体内是否进行有性繁殖尚存在不同见解雌蜱体内的巴贝斯虫可经过蜱卵传给下一代﹐如马巴贝斯虫在革蜱体内可传递 3 个世代而仍具有感染力因此发病牧场在短期内不易 变为安全场 巴贝斯虫病虫传染人,症状像禽流感或类似普通感冒人们可以感染巴贝斯 虫病寄生虫在几个方面:主要途径是通过叮咬受感染的蜱在户外活动的地区,一 个不太常见的感染途径是获得输血从献血者谁拥有沉默虫感染一些可能的例 先天性传输从被感染的母亲传染给她的孩子(在怀孕期间或分娩)的报告。
许 多不同的类型的巴贝斯虫病寄生虫被发现在动物中,只有少数几个,其中已发 现的人通常感染白足鼠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主要是种,已发现人在美国偶 尔案件巴贝斯虫引起的其他物种已被侦破 编辑本段症状与防治病畜主要表现高烧﹑贫血﹑黄疸﹑消瘦和衰弱等除驽巴贝斯虫病外﹐都有血红蛋白尿幼畜或外地新输入的家畜常出现剧重症状诊治不及时﹐死亡率高治愈或耐过后恢复也较缓慢诊断方法主要是采取病畜血液作涂片﹐镜检虫体﹐依其形态特征确诊病原也可用补体结合反应和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诊断在确诊的基础上对患畜采取特效药治疗的同时﹐辅以对症疗法加强护理等综合措施可提高疗效特效药有台盼蓝﹑锥黄素﹑贝尼尔和阿卡普林等其中台盼蓝仅对驽巴贝斯虫病有特效在出现第一批病例后可采用药物预防注射疫区应灭蜱 对外来家畜要严格检疫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调查:当地是否有传播本病的蜱,当时是否为蜱的活动季节 病犬是否有遭到蜱叮咬的病史或在其体上抓到过蜱 (2)临床症状:犬巴贝斯虫病,主要表现为高热,黄疸,呼吸困难有些病 犬脾脏肿大,触之敏感尿中含蛋白质,间或含血红蛋白吉氏巴贝斯虫病常 呈慢性经过,仅病初发热或为间歇热病犬高度贫血,但无黄疽虽食欲良好, 却高度消瘦,尿含蛋白质或兼有微量的血红蛋白。
病犬常死于衰竭如能耐过, 则于 3~6 周后贫血逐渐消失而康复 (3)实验室检查:采病犬耳尖血作涂片,姬氏液染色后检查,如发现典型虫 体即可确诊 治疗 应用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用量为 3.5 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或肌肉 注射,每天 1 次,连用两天或用咪唑苯脲,用量为 5 毫克/千克体重,1 次 皮下或肌肉注射或间隔 24 小时再用 1 次,或每千克体重用 5~7 毫克肌肉注射,间隔 14 天再用 1 次 预防 第一,在疫区,要做好犬体的防蜱灭蜱工作可应用杀虫药,如 25ppm 溴 氰菊酯溶液,每隔 7~10 天喷淋 1 次犬体 第二,对病犬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发现病例后,可应用三氮 脒、咪唑苯脲的治疗剂量对其他健康犬进行药物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