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问题解答方法.doc
10页历史问题解答方法1、怎样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方法提示】 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⑴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⑵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时间负担的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等 ⑶上层建筑因素:包括中央集权、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重要制度,重农抑商等经济制度,还有宗教、文化等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⑷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和安定 ⑸地理条件因素:如江南和西北的差异等 以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生产力因素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 ⑵生产关系因素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⑶上层建筑因素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 ⑷社会环境因素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⑸外来因素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掠夺和剥削、外援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等 【例题释疑】 例1 简要概述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要点:曲辕犁、筒车的创制,大面积兴修水利,人民辛勤劳动(生产力因素);隋末农民战争对地主的打击,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生产关系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科举制的完善,政治清明,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上层建筑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环境因素)等。
例2 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答案要点:⑴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和第二、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前者垄断组织形成,后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⑶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前者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结束,未发生重大革命运动;后者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政局相对稳定);⑷政策调整前者推行政治民主化,后者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等社会改革);⑸对落后地区的剥削和掠夺前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后者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2、怎样分析某一历史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方法提示】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条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上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⑴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⑶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 ⑷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
⑸前代基础: 【例题释疑】 例1 宋元时期的文化特征如何?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宋元文化具有"高度繁荣、领先世界、人才辈出、成就辉煌"等特点其原因是:两宋时期局部统一和元朝大统一的实现,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与海外贸易的极大发展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对外关系空前活跃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基础 例2 (1996·全国)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答案要点:政治稳定: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对外开放: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特点、地位:全面繁荣(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表现);世界领先:领先于世界的项目;影响深远: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表现3、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方法提示】 1.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意义:该起义的特点+沉重打击了(或动摇了、瓦解了、推翻了)**朝的反动统治+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中国古代统一战争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长期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各地区经济交流,为国家繁荣强盛创造了条件 3.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意义: (1)对本国的政治而言:推翻了**统治(或废除了**制度),确立了**形式的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步或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2)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而言: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表现的高度概括(可选); (3)对外国的影响(可选) (4)特点或局限性(可选) 4. 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人民运动的意义:性质+特点+影响 (1)性质:斗争目标(反……反……)+阶级属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学生、人民等)+斗争形式(革命、改革、起义、运动等)(2)特点(可选) (3)影响或历史功绩(略) 5. 近现代史上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意义:解决了**问题(或提出了**主张,结束了**错误,确立了**正确理论或领导等,总之是会议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为……指出了正确方向+会议的特点(可选)。
举例说明】 1.隋末农民起义的意义:瓦解了隋朝的统治,促使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三国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隋唐两代长期的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国家强盛创造了条件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1)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权,使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促使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逐步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殖民霸国; (3)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4)英国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首次在欧洲大国取得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从而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1)性质:它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影响: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后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由于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使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它的某些领袖还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这是非常可贵的。
3、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目的 【方法指导】 历史事件的目的一般分为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 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王朝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等),在做选择题时,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话,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 2.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 【举例说明】 1.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 (1)根本目的: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2)主要目的:发展农业、促进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直接目的:减轻百姓负担,保证充足的农时 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 (1)根本目的:巩固和加强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统治; (2)主要目的:解决1929年以来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缓和阶级矛盾; (3)直接目的:每一项措施都有其直接目的,如实行《国家复兴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复兴工业,实行工赈救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就业岗位,增强社会购买力等。
3.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的目的 (1)根本目的:谋求美国在欧洲的霸权,为美国的霸权服务; (2)主要目的:增强协约国力量,击败德奥同盟国; (3)直接目的:报复德国实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 4.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 (1)根本目的:巩固工农联盟,维护苏维埃政权; (2)主要目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直接目的: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在恢复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4、怎样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 【方法提示】分析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经济因素:看看经济是否发展;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是否加强;差距是否缩小;是否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⑵政治因素:看看是否是人心所向;民族融合是否加强;利于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减弱或消失 ⑶核心力量:看看是否存在有实力、有影响、有抱负的政治实体 ⑷领导者的素质:看看策略是否正确;组织是否有力;指挥是否得当 以上诸条件中,⑴⑵是客观条件,⑶⑷是主观条件 【例题释疑】 例1 (2000·春季北京、安徽卷)结合史实分析隋统一的社会历史条件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社会历史原因,主要从经济和政治二个方面的因素去考虑。
答案要点: (经济上)三国时,江南初步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北魏统一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从经济上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 (政治上)北方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受汉族文化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重新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各族人民共同要求;东晋以来,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南朝时,士族势力逐渐衰落,这也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例2 阅读材料:(摘自邓中绵著《康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郑经以后的台湾政权,内部相互倾轧,矛盾重重,已成为加重台湾人民苦难的割据势力同时,郑氏集团还经常窜犯大陆,使福建人民"内输官赋,外输郑饷",处于"十室九空"的破产地位……1681年(康熙二十年),姚启圣(清福建总督)向康熙帝上疏,提出郑经已死,其子年幼,而内乱不息……主张乘机统一台湾,并推举熟悉水战的施琅为指挥官康熙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提出,三藩叛乱,已经次第平复,"惟有海寇游魂,潜踞台湾,尚为闽害"……因而"特加擢用"授施琅为水师提督官职,令其乘机收复澎湖、台湾。
……这时,郑氏集团惧怕清兵打击,乘机派人携书到福建,"请照高丽等外国例","愿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康熙帝得知后表示,台湾"不得与高丽比"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 问: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清政府能够一举收复台湾,完成国家统一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好本题,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见方法提示)思路明确,则会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楚顺着正确的思路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答案要点: 经济上:1683年,康熙帝即位已有二十余年,清朝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一方面,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国家、阻挠统一的企图,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