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四川旅游导游词汇总.docx
33页2022年四川旅游导游词汇总 四川,简称川或蜀,是中国23个省之一,省会成都四川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困难多样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川导游词,欢迎阅读 四川旅游导游词1 “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难匹”游完乐山以后,我们下一个目的地就是大家朝思暮想的峨眉山了当年大诗人李白也是沿着同样的道路前往峨眉山的峨眉山在李白的心中非常崇高他在登山时就不由自主地写下了登峨眉山一诗: 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临,绝怪安可息 蜀中有那么多的雄奇的大山,李白对峨眉山情有独钟因此,在他出川远游的时候,路经乐山,也要上岸去巡游一下心中的峨眉山 李白到了白水寺,见到了好友广浚和尚,在寺前的明月池畔,二人论琴比剑,广浚为李白弹响了高山流水般的琴声,琴声如此悠扬,不仅让李白如沐春风,而且四周的青蛙也被琴声吸引,学着琴声一起和鸣李白很为广浚的琴声所感动,写下了他那篇闻名的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随流水,遗响如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今日寺前还留有“广浚弹琴处”和“李白听琴处”从今以后,青蛙们也学会了演奏。
广浚去世后,寺的四周琴声不绝,其叫声如广浚的琴声那样悠扬宛转,这就是峨眉山的“弹琴蛙”直到今日,人们到白水寺前,还要去一睹弹琴蛙的风采 峨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系邛崃山脉北岭南支,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境内群峰挺秀,山色绮丽,具有“雄、秀、奇、险、幽”的特色尤以“秀甲九州”著名于世,以“峨眉天下秀”与“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并称为巴蜀四大风景名胜峨眉山又是闻名的佛教胜地,被称为普贤萻萨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渐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因此,我们说峨眉山是一个集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入选“中国旅游胜地40佳”1996年12月同乐山大佛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峨眉山还获得了全国文明山、卫生山、平安山的荣誉峨眉山市也成为中国十大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之分,民间呼之为大峨山、二峨山和三峨山而目前供中外游客巡游的峨眉山主要指大峨山它的最高峰3099米,山势宏伟秀丽,经验代文人墨客的反复渲染,最终最终送给它一个靓丽的雅号:“峨眉天下秀”。
关于峨眉山名称的来历,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各说不一但是有三种说法较有代表性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山的形态像蛾的眉骨而得名任豫的益州记中说:“峨眉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如峨眉张华的博物志说:“观此山如初月······真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其次种说法是以水取名水经注有“俄水之眉,故名俄眉”之说俄水即大渡河,绕峨眉山而过,眉是指的支流大渡河的一条支流从峨眉山而来,因此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以山势取名,“峨”是形容它的高,“眉”是形容它的秀犹如姑娘的蛾眉,秀美无比其实峨眉山远看像漂亮的少女,走近了才知道它心胸之博大,内涵之丰富,身躯之伟岸,体格之刚劲,其性格更像一个奇伟的男子峨眉山的挺立峻秀,高大宏伟,是中国其他同类文化含量很高的大山所不能匹比的泰山、嵩山、华山和两个衡(恒)山,这古老的中华五岳,除了南岳衡山稍显高大外,其他不过是峨眉山的小兄弟峨眉山不仅仅是高大而已,它不是一座文化荒山,作为文化大山,比起中华五岳来,它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它始终远离中华文化的中心,但是它却在这一隅小角落里,积淀出了厚厚的文化层,其文化积淀的层面之高,与它的伟岸的身躯非常适宜峨眉山可以说是无壑不秀,无壑不幽,无山不峻,它的那些深沟幽谷为它供应了无比的肚量,使它能够将各种纷呈的文化都容纳进来。
这一点,让中国的很多大山、名山都感到困惑不解,在中国的西南的四川的西南的一角,尽然出现了这么一座大山 那么是谁造就了峨眉山的伟岸身躯呢?近现代的地质学家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玄奥的谜底:峨眉地区几亿年前还是一片泽国水乡,大约距今6千万年左右,剧烈地壳运动震撼了峨眉大地,把地下沉积物抬出海面,同时受到挤压变形和断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的背斜、向斜和断裂组成的复背斜地质构造,东部下降为峨眉平原,西部上升成气概雄伟的峨眉山地质学家说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 期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剧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美的峨眉山峨眉山地层从前寒武纪以来,基本上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峨眉山独特的地质特征,为各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建了先决条件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宏伟,景色秀丽,历代名人学士赞辞许多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其实峨眉佳景何止十处?只要各位细心体察,就会看出峨眉山是以“雄、秀、奇、险、幽”的自然风光在祖国名山大川中独树一帜。
四川旅游导游词2 各位挚友:欢迎大家巡游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其次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安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终归是一位有远大政治理想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旧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闻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财宝,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望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溢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所终人们非常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调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白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难,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
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像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子为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心美术学院闻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注视,好像感到时间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20_年诞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验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理想,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相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冲突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厚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
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特别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巡游草堂时在这里细致欣赏,久久深思郭沫若赞扬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找寻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_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20_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化,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日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高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