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调研报告.docx
13页关于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调研报告 按照《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重大课题调研的通知》(永通[2006]11号)要求,调研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紧紧围绕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根据调研课题,结合永德实际,认真拟定调研提纲,制定调研计划,深入有关部门、乡镇和企业开展调研工作,搜集到了大量资料,现将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域资源环境现状 (一)土地资源 基本情况全县国土面积320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5%以上,最高海拔3504米,最低海拔540米,高差2964米按国土面坡度分布为:坝子面积约162平方公里;坡度6—15度863平方公里;15—25度1306平方公里;25—35度538平方公里;35度以上340平方公里按海拔分布为:海拔500—900米238平方公里;海拔900—1400米890平方公里;海拔1400—1900米1015平方公里;海拔1900—2500米747平方公里,海拔2500米以上158平方公里土壤共分为10个土类,18个亚土,149个土种,红壤分布较广,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42.89%,其次是赤红壤,占20.36%。
国土资源特点1)山地面积较大;(2)因地质断裂,国土面积破碎;(3)国土面积在空间上分布高差悬殊较大,相对高差2964米;(4)降雨集中,易造成水土流失 土地利用现状已垦耕地92053公倾,占土地总面积的28.7%;林地159965公倾,占49.9%;荒草地45073公倾,占14.1%;非农业生产用地7192公倾,占2.2%;水域2897公倾,占0.9%;难利用土地13620公倾,占4.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1)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县域土地特征与全省土地特征相近,按照《XX省综合农业区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设想是“六林、二牧、一分田”,即60%的林地,20%的牧草地,10%的耕地,10%为其他用地根据这一观点来看,我县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林地和草地偏低2)从统计的耕地面积为542086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64亩,略高于全国和全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但由于广种薄收,存在过度垦荒的现象3)由于山地面积比重较大,加之过度的垦荒,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根据1999年测得,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370.65平方公理,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41.5平方公理,中度流失600.5平方公理,重度流失128.6平方公理。
尽管通过近几年不断地加大治理的力度,目前水土流失面积仍为1085平方公理,占国土面的33.8% (二)水利资源 水资源状况我县河流主流属怒江水系,部份属澜 沧江水系,全县5公里以上流程的河流有84条,河道总长800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河道0.25公里,水资源总量17.7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380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永康河,属怒江水系,经流面积1475平方公里,流程98公里,流量21.8秒立方米过境河流南汀河、属怒江水系,在我县境内流程72公里,集水面积711平方公里赛米河、属怒江水系、流程39公里,流量7.6秒立方米,集水面积367平方公里麦坝河,属怒江水系,流程22公里,流量1.7秒立方米,集中面积115平方公里秧琅河,属澜沧江水系,流程22公里,流量4.5秒立方米,集水面积160平方公里 水资源开发现状水电开发上,全县水能可开发量为17.4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建设小水电站8座,装机容量1.47万千瓦,2005年发电量6433度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建有水库11座,塘坝140座,总库容3888.3立方米,建有引水工程3173件,有效灌溉面积191100亩,水利化程度达到29.5%。
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分析我县水资源相对丰富,人均水资源量略低于全省水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5550立方米),但远远高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370立方米),水能开发还有较大潜力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着:一是水资源量虽然丰富,但地形复杂,水低田高,难已利用,水利工程建设难度大;二是水资源年内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影响;三是由于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广大山区灌溉程度很低,广种薄收,造成水土流失 (三)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现状县内野生植物有264科1195属2731种其中被子植物169科1004属2419种;裸子植物4科15属19种;蕨类植物39科98属203种;苔藓植物53科78属90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情况:一级3种、二级6种、三级11种野生动物472种其中兽类6目18科60种,禽类51种,节肢两栖爬行类42种,昆虫319种列入国家省级保护的动物:13目22科、33种、期中:ⅰ类5种、ⅱ类19种、ⅲ类9种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为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建立了两个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24800公倾,占县域国土面积的7.7%其中,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7467公倾,保护区主要保护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南亚热带山地垂直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特有动物植物种;裳梨山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7333公倾,是县城重要的水源林保护地,保护区内植物种类较多,对改善县城环境质量,水土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在传统的开发方式,主要是木材、虫胶、松脂以及林果的开发 生物资源特点分析一是生物资源呈多样性,特别是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是野生动植物最好繁殖地,是XX省、中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二是生物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垂直性分布的自然地形给生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状况金属矿藏主要种类有铁、铜、铅锌、锡;金属矿多元伴生,分布较散,储量尚未探清非金属矿主要是煤、石灰石,有少量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煤矿初步探明户乃、小石城两矿储量为2000万吨 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目前建有两家冶炼企业有证采矿企业35家,其中,金属矿山12家(锡矿3家,铜矿2家,铁矿4家,铅锌矿3家)非金属矿山22家(石灰石矿15家,硅石矿2家,石膏矿2家,页岩1家,煤矿1家,采沙场1家)有探矿证28家,勘察总面积663.42平方公理 (四)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现状永德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县内居住着汉、彝、佤、布朗、傣、拉估和傈僳等22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习俗,形成一个多民族文化共生。
在少数民族中,俐侎人的(属彝族的一个支系)文化习俗保留较完整,是XX省独有的一个族群,生活在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至今依然保存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服饰、饮食、信仰、风俗、舞蹈、工艺品制作等民族文化传统县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主要有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根(土佛)、万丈岩瀑布、怒江峡谷、棠梨山自然保护区、班卡树包塔、勐波罗河上的链子桥、忙海水库、金厂坝水库、万亩芒果园等景观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县内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民族民间文化不断得已挖掘和保护,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步走向市场但由于区位上的劣势,受交通条件的制约,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 (五)环境保护情况 一是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青山绿水、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的33.5%提高到38.7%;,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十五”末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48.02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7.75%。
二是工业污染得到控制,重点企业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排污总量得到控制三是城镇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镇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城镇绿化率不断提高,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四是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林果生态逐步显现,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五是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二、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议 (一)准确把握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也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质就是树立新的发展观,改善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思想,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实际,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树立一个长期的指导思想,确立一个总体目标,明确阶段目标和近期的任务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主要是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从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现状出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有利条件:一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支撑三是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较大环境容量不利因素: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要同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二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现有工业量小质弱,单位产品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滞后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种植结构调整难度大,部分贫困山区保吃饭与保生态的压力大,城镇污染逐步向农村转移,农村面源污染逐步加大四是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体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十一五”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目标任务。
到2010年,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形成以绿色经济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