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部分消费偏好与消费者均衡.ppt
42页第四章第四章 消费偏好与消费者均衡消费偏好与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偏好一、消费者偏好一、消费者偏好一、消费者偏好1 1、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效用理论 ((((1 1)效用的概念)效用的概念)效用的概念)效用的概念 人们之所以消费商品和劳务,是因为人们从消费中能人们之所以消费商品和劳务,是因为人们从消费中能人们之所以消费商品和劳务,是因为人们从消费中能人们之所以消费商品和劳务,是因为人们从消费中能够获得满足和快乐,食物可以充饥、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美够获得满足和快乐,食物可以充饥、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美够获得满足和快乐,食物可以充饥、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美够获得满足和快乐,食物可以充饥、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美和享受经济学上一般将物品和劳务能够满足人欲望或需和享受经济学上一般将物品和劳务能够满足人欲望或需和享受经济学上一般将物品和劳务能够满足人欲望或需和享受经济学上一般将物品和劳务能够满足人欲望或需要的能力,或者是人们从消费物品和劳务中得到的满足称要的能力,或者是人们从消费物品和劳务中得到的满足称要的能力,或者是人们从消费物品和劳务中得到的满足称要的能力,或者是人们从消费物品和劳务中得到的满足称为效用。
一种物品给人们带来的满足程度,效用的大小往为效用一种物品给人们带来的满足程度,效用的大小往为效用一种物品给人们带来的满足程度,效用的大小往为效用一种物品给人们带来的满足程度,效用的大小往往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例如:在沙漠中跋涉和身往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例如:在沙漠中跋涉和身往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例如:在沙漠中跋涉和身往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例如:在沙漠中跋涉和身处山泉中的人对水的效用评价大相径庭处山泉中的人对水的效用评价大相径庭处山泉中的人对水的效用评价大相径庭处山泉中的人对水的效用评价大相径庭 在效用大小度量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基数效在效用大小度量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基数效在效用大小度量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基数效在效用大小度量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一般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具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一般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具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一般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具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一般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具体数值计量和加总的,其大小可以用体数值计量和加总的,其大小可以用体数值计量和加总的,其大小可以用体数值计量和加总的,其大小可以用1 1,,,,2 2,,,,3 3,,,,…………衡量。
衡量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很难对不同人之间效用大小进行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很难对不同人之间效用大小进行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很难对不同人之间效用大小进行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很难对不同人之间效用大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提出序数效用论的概念,比较在此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提出序数效用论的概念,比较在此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提出序数效用论的概念,比较在此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提出序数效用论的概念,认为效用之间不可度量,只能根据偏好的程度进行排序,认为效用之间不可度量,只能根据偏好的程度进行排序,认为效用之间不可度量,只能根据偏好的程度进行排序,认为效用之间不可度量,只能根据偏好的程度进行排序,排列出第一、第二排列出第一、第二排列出第一、第二排列出第一、第二…………等等 ((((2 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TU)指的是消费者从消费物品和劳务中,总效用(TU)指的是消费者从消费物品和劳务中,总效用(TU)指的是消费者从消费物品和劳务中,总效用(TU)指的是消费者从消费物品和劳务中,所获得总的满足程度,一般来说,消费的物品越多,其总所获得总的满足程度,一般来说,消费的物品越多,其总所获得总的满足程度,一般来说,消费的物品越多,其总所获得总的满足程度,一般来说,消费的物品越多,其总效用越大。
边际效用(MU)指的是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效用越大边际效用(MU)指的是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效用越大边际效用(MU)指的是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效用越大边际效用(MU)指的是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位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位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位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在对商品的消费中,随着该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起在对商品的消费中,随着该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起在对商品的消费中,随着该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起在对商品的消费中,随着该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起初人们对该种商品的满足程度不断增加,但达到一定点后,初人们对该种商品的满足程度不断增加,但达到一定点后,初人们对该种商品的满足程度不断增加,但达到一定点后,初人们对该种商品的满足程度不断增加,但达到一定点后,满足程度将出现下降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大小是和物品满足程度将出现下降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大小是和物品满足程度将出现下降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大小是和物品满足程度将出现下降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大小是和物品的消费量联系在一起的表的消费量联系在一起的表的消费量联系在一起的。
表的消费量联系在一起的表4.14.1以食品为例,给出了与一以食品为例,给出了与一以食品为例,给出了与一以食品为例,给出了与一定消费量相对应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定消费量相对应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定消费量相对应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定消费量相对应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2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表表表表4.14.1所示,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所示,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所示,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所示,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在减少的,我们可以将表边际效用是在减少的,我们可以将表边际效用是在减少的,我们可以将表边际效用是在减少的,我们可以将表4.14.1转化为图形的形转化为图形的形转化为图形的形转化为图形的形式(如图式(如图式(如图式(如图4.14.1所示) 图图图图4.14.1表明,随着食品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曲线向表明,随着食品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曲线向表明,随着食品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曲线向表明,随着食品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边际效用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边际效用右上方倾斜,边际效用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效用右上方倾斜,边际效用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效用右上方倾斜,边际效用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效用向右下方倾斜,一般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向右下方倾斜,一般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向右下方倾斜,一般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向右下方倾斜,一般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在消费者对其它商品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递减规律指的是在消费者对其它商品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递减规律指的是在消费者对其它商品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递减规律指的是在消费者对其它商品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商品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随着这种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商品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随着这种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商品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随着这种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商品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我们下面用简单的高等数学知识来描述边际效用递减我们下面用简单的高等数学知识来描述边际效用递减我们下面用简单的高等数学知识来描述边际效用递减我们下面用简单的高等数学知识来描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假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规律,假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规律,假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规律,假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 TU= U(X) (4.1)TU= U(X) (4.1) 则边际效用函数为:则边际效用函数为:则边际效用函数为:则边际效用函数为: (4.2)(4.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示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示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示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示为: (4.3)(4.3) (4.4)(4.4) 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是大于零的,表示总效用随消费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是大于零的,表示总效用随消费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是大于零的,表示总效用随消费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是大于零的,表示总效用随消费量X增加而变大;而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就说明量X增加而变大;而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就说明量X增加而变大;而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就说明量X增加而变大;而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就说明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专栏专栏专栏专栏4—14—1:效用理论及其发展:效用理论及其发展:效用理论及其发展:效用理论及其发展 在效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在效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在效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在效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 出现过三次有重要意义的出现过三次有重要意义的出现过三次有重要意义的出现过三次有重要意义的重心转移重心转移重心转移重心转移, , 即即即即: :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 , 从基数效用论从基数效用论从基数效用论从基数效用论向序数效用论的转移向序数效用论的转移向序数效用论的转移向序数效用论的转移, , 从个量分析向总量分析的转移从个量分析向总量分析的转移从个量分析向总量分析的转移从个量分析向总量分析的转移 1 1、效用理论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效用理论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效用理论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效用理论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 经济理论要成为科学经济理论要成为科学经济理论要成为科学经济理论要成为科学, , 必须首先形成对该领域基本范必须首先形成对该领域基本范必须首先形成对该领域基本范必须首先形成对该领域基本范畴的合理抽象。
从畴的合理抽象从畴的合理抽象从畴的合理抽象从17 17 世纪开始世纪开始世纪开始世纪开始, , 英国、法国、意大利、德英国、法国、意大利、德英国、法国、意大利、德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的经济学家就开始不断地探索效用的质的规定性人的国的经济学家就开始不断地探索效用的质的规定性人的国的经济学家就开始不断地探索效用的质的规定性人的国的经济学家就开始不断地探索效用的质的规定性人的需要和欲望需要和欲望需要和欲望需要和欲望, , 历来是许多经济学家思想的发端英国功利历来是许多经济学家思想的发端英国功利历来是许多经济学家思想的发端英国功利历来是许多经济学家思想的发端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认为主义哲学家边沁认为主义哲学家边沁认为主义哲学家边沁认为: :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 , 每个有理性每个有理性每个有理性每个有理性的人都为自身谋求最大幸福是人性的某种规定性边沁的的人都为自身谋求最大幸福是人性的某种规定性边沁的的人都为自身谋求最大幸福是人性的某种规定性边沁的的人都为自身谋求最大幸福是人性的某种规定性边沁的这一功利原理和自利原理这一功利原理和自利原理这一功利原理和自利原理这一功利原理和自利原理, , 为西方效用理论奠定了哲学基为西方效用理论奠定了哲学基为西方效用理论奠定了哲学基为西方效用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其后础其后, ,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效用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效用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效用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效用: : 加里安尼在他加里安尼在他加里安尼在他加里安尼在他的著作的著作的著作的著作《《《《商业与管理商业与管理商业与管理商业与管理》》》》中中中中, , 从物品的稀缺性论述效用从物品的稀缺性论述效用从物品的稀缺性论述效用从物品的稀缺性论述效用, , 他他他他认为效用随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化认为效用随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化认为效用随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化认为效用随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化, , 稀缺的物品往往具有最稀缺的物品往往具有最稀缺的物品往往具有最稀缺的物品往往具有最大的效用大的效用大的效用大的效用; ;萨伊从人的需求来分析效用萨伊从人的需求来分析效用萨伊从人的需求来分析效用萨伊从人的需求来分析效用, , 指出物品满足人们指出物品满足人们指出物品满足人们指出物品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在力量叫效用需要的内在力量叫效用需要的内在力量叫效用需要的内在力量叫效用, ,人力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人力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人力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人力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 ; 西尼尔则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效用西尼尔则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效用西尼尔则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效用西尼尔则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效用, , 把效用归结把效用归结把效用归结把效用归结为人的主观感受为人的主观感受为人的主观感受为人的主观感受, , 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供求关系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供求关系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供求关系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供求关系, , 效用效用效用效用随供给的增加而减少随供给的增加而减少随供给的增加而减少随供给的增加而减少; ; 还有经济学家从时间的角度还有经济学家从时间的角度还有经济学家从时间的角度还有经济学家从时间的角度, , 从生从生从生从生理规律的角度阐述效用。
这一时期理规律的角度阐述效用这一时期理规律的角度阐述效用这一时期理规律的角度阐述效用这一时期, ,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阶段经济学家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发的形成发展阶段经济学家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发的形成发展阶段经济学家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发的形成发展阶段经济学家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发, , 强强强强调资本积累调资本积累调资本积累调资本积累, , 主张节制消费同时由于人的主观感受的差主张节制消费同时由于人的主观感受的差主张节制消费同时由于人的主观感受的差主张节制消费同时由于人的主观感受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异性和复杂性异性和复杂性异性和复杂性, , 因而从人和物的关系来界定效用的质是自因而从人和物的关系来界定效用的质是自因而从人和物的关系来界定效用的质是自因而从人和物的关系来界定效用的质是自然而然的事至于对效用的量的分析然而然的事至于对效用的量的分析然而然的事至于对效用的量的分析然而然的事至于对效用的量的分析, , 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尽管许多经济学家曾涉及到曾涉及到曾涉及到曾涉及到, , 也得出了也得出了也得出了也得出了“ “欲望递减欲望递减欲望递减欲望递减” ”等有价值的原则等有价值的原则等有价值的原则等有价值的原则, , 也是也是也是也是支离破碎、含混不清的支离破碎、含混不清的支离破碎、含混不清的支离破碎、含混不清的, , 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因此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因此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因此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因此, ,效用理效用理效用理效用理论仅仅在概念上徘徊论仅仅在概念上徘徊论仅仅在概念上徘徊论仅仅在概念上徘徊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 , 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是认识发展的必然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是认识发展的必然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是认识发展的必然从质的分析向量的分析转移是认识发展的必然, , 数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在这里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牛顿和莱数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在这里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牛顿和莱数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在这里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牛顿和莱数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在这里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牛顿和莱布尼兹所创立的微积分学直接媒介了边际革命的兴起布尼兹所创立的微积分学直接媒介了边际革命的兴起布尼兹所创立的微积分学直接媒介了边际革命的兴起布尼兹所创立的微积分学直接媒介了边际革命的兴起, , 数数数数学方法作为崭新的方法论进入了经济学领域杰文斯把经学方法作为崭新的方法论进入了经济学领域杰文斯把经学方法作为崭新的方法论进入了经济学领域杰文斯把经学方法作为崭新的方法论进入了经济学领域杰文斯把经济学看成济学看成济学看成济学看成“ “痛苦和快乐的微积分学痛苦和快乐的微积分学痛苦和快乐的微积分学痛苦和快乐的微积分学” ”, , 边际分析成了经济边际分析成了经济边际分析成了经济边际分析成了经济分析的利器。
同时分析的利器同时分析的利器同时分析的利器同时, , 心理学领域也获得很大发展心理学领域也获得很大发展心理学领域也获得很大发展心理学领域也获得很大发展, , 并且直并且直并且直并且直接为经济学所借鉴接为经济学所借鉴接为经济学所借鉴接为经济学所借鉴 “维伯维伯维伯维伯——菲希奈法则菲希奈法则菲希奈法则菲希奈法则” ”为效用递减规为效用递减规为效用递减规为效用递减规律奠定了心理学基础约律奠定了心理学基础约律奠定了心理学基础约律奠定了心理学基础约· ·穆勒把欲望、动机等心理因素穆勒把欲望、动机等心理因素穆勒把欲望、动机等心理因素穆勒把欲望、动机等心理因素引入引入引入引入 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学, , 在经济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在经济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在经济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在经济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 “经济人经济人经济人经济人” ”的假设的假设的假设的假设, , 标志着对人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深度标志着对人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深度标志着对人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深度标志着对人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深度19 19 世纪世纪世纪世纪70 70 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
以李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以李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以李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由于未能合理地解决利润与价值规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由于未能合理地解决利润与价值规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由于未能合理地解决利润与价值规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由于未能合理地解决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和平均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两大难题律的关系和平均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两大难题律的关系和平均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两大难题律的关系和平均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两大难题, , 已远远已远远已远远已远远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 , 并且最终全面崩溃并且最终全面崩溃并且最终全面崩溃并且最终全面崩溃, ,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学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 , 效用理论得以迅效用理论得以迅效用理论得以迅效用理论得以迅速发展速发展速发展速发展, , 其重心向量的分析转移。
其重心向量的分析转移其重心向量的分析转移其重心向量的分析转移 戈森是边际革命的先驱戈森是边际革命的先驱戈森是边际革命的先驱戈森是边际革命的先驱, , 他强调经济理论的数学推导他强调经济理论的数学推导他强调经济理论的数学推导他强调经济理论的数学推导, , 以追求最大效用为出发点以追求最大效用为出发点以追求最大效用为出发点以追求最大效用为出发点, , 利用数学工具利用数学工具利用数学工具利用数学工具, , 特别是几何图特别是几何图特别是几何图特别是几何图形研究效用理论形研究效用理论形研究效用理论形研究效用理论, , 得出了消费过程中效用的变化规律:边得出了消费过程中效用的变化规律:边得出了消费过程中效用的变化规律:边得出了消费过程中效用的变化规律: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际效用递减原理际效用递减原理际效用递减原理, , 即戈森第一定律在此基础上即戈森第一定律在此基础上即戈森第一定律在此基础上即戈森第一定律在此基础上, , 他寻求他寻求他寻求他寻求扩大效用总量和达到效用总量最大的途径扩大效用总量和达到效用总量最大的途径扩大效用总量和达到效用总量最大的途径扩大效用总量和达到效用总量最大的途径, , 归结出了个人归结出了个人归结出了个人归结出了个人消费者均衡原则消费者均衡原则消费者均衡原则消费者均衡原则, , 即戈森第二定律。
事实上即戈森第二定律事实上即戈森第二定律事实上即戈森第二定律事实上, , 他已提出了他已提出了他已提出了他已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的全部重要概念奥地利学派采用抽象演绎边际效用理论的全部重要概念奥地利学派采用抽象演绎边际效用理论的全部重要概念奥地利学派采用抽象演绎边际效用理论的全部重要概念奥地利学派采用抽象演绎法法法法, , 从边际效用来探求效用量的规定性在心理分析的基从边际效用来探求效用量的规定性在心理分析的基从边际效用来探求效用量的规定性在心理分析的基从边际效用来探求效用量的规定性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础上础上础上, , 门格尔和维塞尔采用归算论门格尔和维塞尔采用归算论门格尔和维塞尔采用归算论门格尔和维塞尔采用归算论, , 得出了和戈森相同的结论得出了和戈森相同的结论得出了和戈森相同的结论得出了和戈森相同的结论, , 庞巴维克使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数理学派认为数学庞巴维克使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数理学派认为数学庞巴维克使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数理学派认为数学庞巴维克使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数理学派认为数学方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方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方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方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 只有数学才能给经济理论只有数学才能给经济理论只有数学才能给经济理论只有数学才能给经济理论以充分的论证。
他们把导数和极限的概念引入经济学以充分的论证他们把导数和极限的概念引入经济学以充分的论证他们把导数和极限的概念引入经济学以充分的论证他们把导数和极限的概念引入经济学, , 使使使使维塞尔笼统定义的边际效用得到了明确的界定杰文斯和维塞尔笼统定义的边际效用得到了明确的界定杰文斯和维塞尔笼统定义的边际效用得到了明确的界定杰文斯和维塞尔笼统定义的边际效用得到了明确的界定杰文斯和瓦尔拉建立了效用理论的数学模型瓦尔拉建立了效用理论的数学模型瓦尔拉建立了效用理论的数学模型瓦尔拉建立了效用理论的数学模型: : 设效用函数为设效用函数为设效用函数为设效用函数为U = f U = f (x) (x) 来探讨效用和商品数量的关系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效用和商品数量的关系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效用和商品数量的关系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效用和商品数量的关系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 , 数理学派从数学上论证了戈森定律对效用进行量的分析数理学派从数学上论证了戈森定律对效用进行量的分析数理学派从数学上论证了戈森定律对效用进行量的分析数理学派从数学上论证了戈森定律对效用进行量的分析的结果的结果的结果的结果—— —— 边际效用论构成了边际主义的核心内容。
它是边际效用论构成了边际主义的核心内容它是边际效用论构成了边际主义的核心内容它是边际效用论构成了边际主义的核心内容它是方法论的创新方法论的创新方法论的创新方法论的创新, , 从此边际分析成了微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手从此边际分析成了微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手从此边际分析成了微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手从此边际分析成了微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手段它也使经济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段它也使经济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段它也使经济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段它也使经济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 效用理论不仅是效用理论不仅是效用理论不仅是效用理论不仅是消费理论的基础消费理论的基础消费理论的基础消费理论的基础, , 还被用来分析生产、交换、分配等社会还被用来分析生产、交换、分配等社会还被用来分析生产、交换、分配等社会还被用来分析生产、交换、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其它环节再生产的其它环节再生产的其它环节再生产的其它环节, , 很快取得了在经济领域内的重要地位很快取得了在经济领域内的重要地位很快取得了在经济领域内的重要地位很快取得了在经济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 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 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了深远的影响生了深远的影响生了深远的影响 2 2、从基数效用论向序数效用论的转移、从基数效用论向序数效用论的转移、从基数效用论向序数效用论的转移、从基数效用论向序数效用论的转移 数学方法作为科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方法作为科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方法作为科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方法作为科学思维的工具, , 用来研究经济规律用来研究经济规律用来研究经济规律用来研究经济规律, , 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 但作为边际效用基础的基数效用论但作为边际效用基础的基数效用论但作为边际效用基础的基数效用论但作为边际效用基础的基数效用论, , 是以效用的可测量和可比较为前提的因此是以效用的可测量和可比较为前提的因此是以效用的可测量和可比较为前提的因此是以效用的可测量和可比较为前提的因此, , 边际效用理边际效用理边际效用理边际效用理论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作为主观范畴的效用是不可能精论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作为主观范畴的效用是不可能精论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作为主观范畴的效用是不可能精论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作为主观范畴的效用是不可能精确计量的。
杰文斯自己也承认确计量的杰文斯自己也承认确计量的杰文斯自己也承认确计量的杰文斯自己也承认“ “边际分析中无限分割的前边际分析中无限分割的前边际分析中无限分割的前边际分析中无限分割的前提对消费者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提对消费者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提对消费者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提对消费者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边际效用论的主观内容边际效用论的主观内容边际效用论的主观内容边际效用论的主观内容和为这种内容提供客观形式的数学方法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和为这种内容提供客观形式的数学方法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和为这种内容提供客观形式的数学方法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和为这种内容提供客观形式的数学方法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冲突这种冲突这种冲突这种冲突这种“ “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内容和形式的矛盾” ”给边际效用理论以最强给边际效用理论以最强给边际效用理论以最强给边际效用理论以最强大的压力大的压力大的压力大的压力, , 限制了大规模应用数学方法的可能性限制了大规模应用数学方法的可能性限制了大规模应用数学方法的可能性限制了大规模应用数学方法的可能性, , 也成了也成了也成了也成了效用理论发展的桎梏理论本身的危机迫使其重心发生转效用理论发展的桎梏。
理论本身的危机迫使其重心发生转效用理论发展的桎梏理论本身的危机迫使其重心发生转效用理论发展的桎梏理论本身的危机迫使其重心发生转移 为了避开这个矛盾为了避开这个矛盾为了避开这个矛盾为了避开这个矛盾, , 帕累托没有直接考察效用帕累托没有直接考察效用帕累托没有直接考察效用帕累托没有直接考察效用, , 而是而是而是而是从消费者偏好某一种商品的直接经验事实出发从消费者偏好某一种商品的直接经验事实出发从消费者偏好某一种商品的直接经验事实出发从消费者偏好某一种商品的直接经验事实出发, , 分析消费分析消费分析消费分析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态度者对不同商品的态度者对不同商品的态度者对不同商品的态度, , 提出消费偏好的概念回避效用在提出消费偏好的概念回避效用在提出消费偏好的概念回避效用在提出消费偏好的概念回避效用在量上的差异:不必精确测度量上的差异:不必精确测度量上的差异:不必精确测度量上的差异:不必精确测度, , 却反映了效用的连续性这却反映了效用的连续性这却反映了效用的连续性这却反映了效用的连续性这样样样样, , 以消费者行为代替消费者感觉以消费者行为代替消费者感觉以消费者行为代替消费者感觉以消费者行为代替消费者感觉, , 帕累托为效用理论建帕累托为效用理论建帕累托为效用理论建帕累托为效用理论建立了新的理论依据立了新的理论依据立了新的理论依据立了新的理论依据————序数效用论。
帕累托把埃奇沃斯提序数效用论帕累托把埃奇沃斯提序数效用论帕累托把埃奇沃斯提序数效用论帕累托把埃奇沃斯提出的出的出的出的 契约曲线加以改造契约曲线加以改造契约曲线加以改造契约曲线加以改造, , 得到一个新的分析工具得到一个新的分析工具得到一个新的分析工具得到一个新的分析工具: :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他认为他认为他认为他认为, , 通过收集偏好随物价变动而变动的资料通过收集偏好随物价变动而变动的资料通过收集偏好随物价变动而变动的资料通过收集偏好随物价变动而变动的资料, , 可以分可以分可以分可以分析和研究消费者行为析和研究消费者行为析和研究消费者行为析和研究消费者行为, , 当获得足够的数据时当获得足够的数据时当获得足够的数据时当获得足够的数据时, , 就可以画出就可以画出就可以画出就可以画出无差异曲线他对效用最大化实现条件的数学分析和瓦尔无差异曲线他对效用最大化实现条件的数学分析和瓦尔无差异曲线他对效用最大化实现条件的数学分析和瓦尔无差异曲线他对效用最大化实现条件的数学分析和瓦尔拉的结果相比拉的结果相比拉的结果相比拉的结果相比, , 虽然形式相似虽然形式相似虽然形式相似虽然形式相似, , 但内容和基本思想都已改但内容和基本思想都已改但内容和基本思想都已改但内容和基本思想都已改变。
变 在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在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在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在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 , 希克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希克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希克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希克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提出了偏好尺度的概念实质上是不计算效用数值提出了偏好尺度的概念实质上是不计算效用数值提出了偏好尺度的概念实质上是不计算效用数值提出了偏好尺度的概念实质上是不计算效用数值, , 根据根据根据根据偏好次序比较效用的大小偏好次序比较效用的大小偏好次序比较效用的大小偏好次序比较效用的大小, , 从而以从而以从而以从而以“ “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 ”代替了代替了代替了代替了“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 ”、以、以、以、以“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替代替代替代替代“ “边际效边际效边际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递减规律用递减规律用递减规律” ”, , 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限制线相结合希克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限制线相结合希克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限制线相结合希克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限制线相结合希克斯不仅分析了消费者均衡斯不仅分析了消费者均衡斯不仅分析了消费者均衡斯不仅分析了消费者均衡, ,还详细地讨论了需求、收入、还详细地讨论了需求、收入、还详细地讨论了需求、收入、还详细地讨论了需求、收入、价格之间的关系:价格之间的关系:价格之间的关系: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通过对通过对通过对“ “收入收入收入收入——消费曲线消费曲线消费曲线消费曲线” ”和和和和“ “价格价格价格价格——消费曲线消费曲线消费曲线消费曲线” ”的研究的研究的研究的研究, , 得出了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收得出了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收得出了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收得出了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这一结论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一结论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一结论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一结论, , 对马歇尔的需求规律进行对马歇尔的需求规律进行对马歇尔的需求规律进行对马歇尔的需求规律进行了补充和发挥了补充和发挥了补充和发挥了补充和发挥 但序数效用论也给经济学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如果但序数效用论也给经济学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如果但序数效用论也给经济学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如果但序数效用论也给经济学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如果效用无法计量,经济学家用什么来说明消费者的选择是由效用无法计量,经济学家用什么来说明消费者的选择是由效用无法计量,经济学家用什么来说明消费者的选择是由效用无法计量,经济学家用什么来说明消费者的选择是由偏好或效用最大化决定的呢?因为大多数经济理论最终偏好或效用最大化决定的呢?因为大多数经济理论最终偏好或效用最大化决定的呢?因为大多数经济理论最终偏好或效用最大化决定的呢?因为大多数经济理论最终 都是以一个使其偏好或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为基础的,所都是以一个使其偏好或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为基础的,所都是以一个使其偏好或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为基础的,所都是以一个使其偏好或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为基础的,所以,对于发展和检验理论,显然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以,对于发展和检验理论,显然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以,对于发展和检验理论,显然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以,对于发展和检验理论,显然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心理状态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心理状态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心理状态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虽然观察不到,但我们可以观察消费者的行为;当消费者虽然观察不到,但我们可以观察消费者的行为;当消费者虽然观察不到,但我们可以观察消费者的行为;当消费者虽然观察不到,但我们可以观察消费者的行为;当消费者选择了某一消费品时,他的选择了某一消费品时,他的选择了某一消费品时,他的选择了某一消费品时,他的“ “偏好偏好偏好偏好” ”就被就被就被就被“ “显示显示显示显示” ”了因此,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消费行为来观测和推断消费者内在此,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消费行为来观测和推断消费者内在此,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消费行为来观测和推断消费者内在此,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消费行为来观测和推断消费者内在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所谓的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所谓的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所谓的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所谓的“ “显示偏好理论显示偏好理论显示偏好理论显示偏好理论” ”。
于是于是,“,“根据显示偏好的概念和对偏好的几个假定根据显示偏好的概念和对偏好的几个假定根据显示偏好的概念和对偏好的几个假定根据显示偏好的概念和对偏好的几个假定, , 能够相当确切能够相当确切能够相当确切能够相当确切地找到无差异曲线地找到无差异曲线地找到无差异曲线地找到无差异曲线 ” 一般认为,从一般认为,从一般认为,从一般认为,从“ “显示偏好理论显示偏好理论显示偏好理论显示偏好理论” ”以以以以后,效用的计量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因此后,效用的计量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因此后,效用的计量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因此后,效用的计量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因此, , 从基数效用论从基数效用论从基数效用论从基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 , 有着深刻的革新意义从新福利经济学对有着深刻的革新意义从新福利经济学对有着深刻的革新意义从新福利经济学对有着深刻的革新意义从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的批判中旧福利经济学的批判中旧福利经济学的批判中旧福利经济学的批判中, , 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影响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影响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影响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影响 3 3、从个量分析向总量分析的转移、从个量分析向总量分析的转移、从个量分析向总量分析的转移、从个量分析向总量分析的转移 效用理论以人的理性为前提效用理论以人的理性为前提效用理论以人的理性为前提效用理论以人的理性为前提, , 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 “经济人经济人经济人经济人” ”的最优选择。
几乎所有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个量的最优选择几乎所有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个量的最优选择几乎所有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个量的最优选择几乎所有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个量分析的最终结果都可归结为消费者均衡在传统的经济自分析的最终结果都可归结为消费者均衡在传统的经济自分析的最终结果都可归结为消费者均衡在传统的经济自分析的最终结果都可归结为消费者均衡在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信条下由主义信条下由主义信条下由主义信条下, , 这种追求最大利润或效用的个人分散活动这种追求最大利润或效用的个人分散活动这种追求最大利润或效用的个人分散活动这种追求最大利润或效用的个人分散活动, ,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 被认为会自动趋于和谐、有序、被认为会自动趋于和谐、有序、被认为会自动趋于和谐、有序、被认为会自动趋于和谐、有序、均衡均衡均衡均衡, , 最终达到全社会的最大效率但是最终达到全社会的最大效率但是最终达到全社会的最大效率但是最终达到全社会的最大效率但是19 19 世纪末世纪末世纪末世纪末20 20 世世世世纪初纪初纪初纪初, ,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期, , 社会发展的社会发展的社会发展的社会发展的现实昭示了这种理论的危机。
英国经济学家汉内指出现实昭示了这种理论的危机英国经济学家汉内指出现实昭示了这种理论的危机英国经济学家汉内指出现实昭示了这种理论的危机英国经济学家汉内指出: “: “英国的社会问题英国的社会问题英国的社会问题英国的社会问题————庞大的财富和大众贫困的对比庞大的财富和大众贫困的对比庞大的财富和大众贫困的对比庞大的财富和大众贫困的对比, ,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严重严重严重严重, , 并且由于世界大战而尖锐起来并且由于世界大战而尖锐起来并且由于世界大战而尖锐起来并且由于世界大战而尖锐起来 ”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经济、政治的危机迫切需要经济学为选择政策方案提供指导的危机迫切需要经济学为选择政策方案提供指导的危机迫切需要经济学为选择政策方案提供指导的危机迫切需要经济学为选择政策方案提供指导, , 于是于是于是于是, , 研究大多数人的幸福成了一种研究倾向福利经济学家以研究大多数人的幸福成了一种研究倾向福利经济学家以研究大多数人的幸福成了一种研究倾向福利经济学家以研究大多数人的幸福成了一种研究倾向福利经济学家以改良主义者的身份出现改良主义者的身份出现改良主义者的身份出现改良主义者的身份出现, , 考察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实现考察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实现考察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实现考察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实现条件条件条件条件————效用理论的重心向总量分析转移。
效用理论的重心向总量分析转移效用理论的重心向总量分析转移效用理论的重心向总量分析转移 庇古首先以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考察对象庇古首先以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考察对象庇古首先以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考察对象庇古首先以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考察对象, , 建立了完建立了完建立了完建立了完整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整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整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整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利的概念了福利的概念了福利的概念了福利的概念: : 福利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所有满足福利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所有满足福利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所有满足福利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所有满足, , 经济经济经济经济福利是其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同时福利是其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同时福利是其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同时福利是其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同时, , 他把福利和国他把福利和国他把福利和国他把福利和国民收入联系起来民收入联系起来民收入联系起来民收入联系起来, , 提出了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政策主张:提出了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政策主张:提出了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政策主张:提出了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政策主张:(1) (1)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以增加福利;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以增加福利;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以增加福利;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以增加福利;((((2 2)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 实行适度的收入均等化。
实行适度的收入均等化实行适度的收入均等化实行适度的收入均等化 旧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基数效用论和马歇尔局部均衡旧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基数效用论和马歇尔局部均衡旧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基数效用论和马歇尔局部均衡旧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基数效用论和马歇尔局部均衡论的基础上的论的基础上的论的基础上的论的基础上的, , 新福利经济学对其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它新福利经济学对其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它新福利经济学对其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它新福利经济学对其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它以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分析为理论依据以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分析为理论依据以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分析为理论依据以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分析为理论依据, , 以无差异曲线以无差异曲线以无差异曲线以无差异曲线为工具为工具为工具为工具, , 从生产和交换两个方面探讨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从生产和交换两个方面探讨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从生产和交换两个方面探讨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从生产和交换两个方面探讨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帕累托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集体效用帕累托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集体效用帕累托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集体效用帕累托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集体效用, , 提出了实现社提出了实现社提出了实现社提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条件。
但是围绕福利标准问题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条件但是围绕福利标准问题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条件但是围绕福利标准问题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条件但是围绕福利标准问题, , 形成形成形成形成了不同的见解:了不同的见解:了不同的见解:了不同的见解: 卡尔多和希克斯提出了卡尔多和希克斯提出了卡尔多和希克斯提出了卡尔多和希克斯提出了“ “补偿原则补偿原则补偿原则补偿原则” ”论论论论, , 实质上是坚持效率原则实质上是坚持效率原则实质上是坚持效率原则实质上是坚持效率原则, , 认为只有国民收入较快增长认为只有国民收入较快增长认为只有国民收入较快增长认为只有国民收入较快增长, , 个个个个人福利才会普遍提高人福利才会普遍提高人福利才会普遍提高人福利才会普遍提高; ; 伯格森和萨谬尔森提出了伯格森和萨谬尔森提出了伯格森和萨谬尔森提出了伯格森和萨谬尔森提出了“ “社会福社会福社会福社会福利函数利函数利函数利函数” ”论论论论, , 认为不能取消对福利状况的价值判断认为不能取消对福利状况的价值判断认为不能取消对福利状况的价值判断认为不能取消对福利状况的价值判断, , 其思其思其思其思想本质是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想本质是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想本质是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想本质是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 , 就是向现实的无限就是向现实的无限就是向现实的无限就是向现实的无限“ “逼近逼近逼近逼近” ”福利经济学总量分析的目的福利经济学总量分析的目的福利经济学总量分析的目的福利经济学总量分析的目的, , 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尽管消费者行为理论从来被认为是尽管消费者行为理论从来被认为是尽管消费者行为理论从来被认为是尽管消费者行为理论从来被认为是“ “微观经济学中最为神微观经济学中最为神微观经济学中最为神微观经济学中最为神秘和抽象的部分秘和抽象的部分秘和抽象的部分秘和抽象的部分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 , 作为效用理论在宏观领域内的作为效用理论在宏观领域内的作为效用理论在宏观领域内的作为效用理论在宏观领域内的延伸延伸延伸延伸, ,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福利经济学的发展福利经济学的发展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 正是理论向现实的正是理论向现实的正是理论向现实的正是理论向现实的“ “回归回归回归回归” ”::::和凯恩斯经济学互为补充。
可以认为和凯恩斯经济学互为补充可以认为和凯恩斯经济学互为补充可以认为和凯恩斯经济学互为补充可以认为: : 虽然效用理论的发虽然效用理论的发虽然效用理论的发虽然效用理论的发展从没脱离实际展从没脱离实际展从没脱离实际展从没脱离实际, , 但是只有福利经济学使它具有真正的现但是只有福利经济学使它具有真正的现但是只有福利经济学使它具有真正的现但是只有福利经济学使它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4‐‐1 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谜 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谜 在经济学中,在经济学中, 有一个著名的水和钻石的价格难题,有一个著名的水和钻石的价格难题, 那就是:那就是: 水应当比钻石更值钱吗?水应当比钻石更值钱吗?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斯 密在研究不同物品的相对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时,密在研究不同物品的相对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时, 就提就提 出过这个问题:出过这个问题: 根据常识,根据常识, 一个物品的价格决定于它给一个物品的价格决定于它给 消费者的效用但是,消费者的效用但是, 水为消费者所必需,水为消费者所必需, 水的有无,水的有无, 生死攸关,生死攸关, 效用极大,效用极大, 但水的价格很低。
而钻石是非必但水的价格很低而钻石是非必 需品,需品, 效用有限,效用有限, 价格却非常高这是为什么?价格却非常高这是为什么? 虽然在200虽然在200 年以前,年以前, 这个难题就困扰着亚当这个难题就困扰着亚当· 斯斯 密,密, 但是现代经济学家已经解释了这个难题,但是现代经济学家已经解释了这个难题, 并提出了并提出了 几个答案几个答案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最简单的答案就是: 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水的供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水的供 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很低的价格水平,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很低的价格水平, 而钻石的供而钻石的供 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很高的价格水平如图4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很高的价格水平如图4‐‐22 所示 水的需求曲线和钻石的需求曲线形状基本相同,水的需求曲线和钻石的需求曲线形状基本相同, 随随 着价格下降,着价格下降, 需求量增加需求量增加 至于供给曲线:至于供给曲线: 由于水的成本很低,由于水的成本很低, 而且供给非常而且供给非常丰裕,丰裕, 供给者愿意按供给者愿意按OPW 的价格供给任何数量,的价格供给任何数量, 所以水所以水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钻石的产量有限,不管价格如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钻石的产量有限,不管价格如何,何, 供给量总是固定的,供给量总是固定的, 所以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所以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水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水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OPW ,, 而钻石的供求决定的价格而钻石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是OPD 前者价格低,前者价格低, 后者价格高后者价格高 除了供求决定价格这个答案之外,除了供求决定价格这个答案之外, 我们还可以运用我们还可以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来解答这个难题为此,边际效用分析来解答这个难题为此, 首先要区分总效用首先要区分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从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全部满足或效用总效用是指从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全部满足或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多消费一单位物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多消费一单位物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消费一定数量的物品的总效用等于各单位的边际效用的总消费一定数量的物品的总效用等于各单位的边际效用的总和一个世纪以前,和一个世纪以前, 经济学家们在分析效用时,经济学家们在分析效用时, 提出了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指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个规律指出, 随着个人消费某种物随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越来越多,品越来越多, 他从中得到的新增加的边际效用量越来越少他从中得到的新增加的边际效用量越来越少 水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水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 我们从消费水中得到的总效我们从消费水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巨大的但是,用是巨大的但是, 我们消费如此大量的水,我们消费如此大量的水, 以至于它以至于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到极小至于钻石,的边际效用递减到极小至于钻石, 相对于水来说,相对于水来说, 其其总效用很小,总效用很小, 但由于我们购买和使用的钻石,数量非常少但由于我们购买和使用的钻石,数量非常少,, 钻石的边际效用便很高钻石的边际效用便很高 价格与总效用无关,价格与总效用无关, 但与边际效用有关在消费者的但与边际效用有关在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他面临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收入固定和他面临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消费者的支出在各种商品之消费者的支出在各种商品之间的分配,间的分配, 必须使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都必须使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都相等。
相等 如果花费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每1如果花费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每1 元能够提元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效用,供更多的边际效用, 消费者就会多购这种商品,消费者就会多购这种商品, 而少购其他商品,而少购其他商品, 直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得花直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得花费在该商品的每元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他商品费在该商品的每元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他商品相等为止这样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总用如果花相等为止这样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总用如果花费在某种商品上的每元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低于其费在某种商品上的每元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低于其他商品一般的边际效用水平,消费者就可以少购他商品一般的边际效用水平,消费者就可以少购这种商品,这种商品, 而多购其他商品,而多购其他商品, 直到花费在该商品直到花费在该商品上的每元所提供的边际效用上升到一般的边际效上的每元所提供的边际效用上升到一般的边际效用水平为止用水平为止 上述这种对各种商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上述这种对各种商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的相等性,的相等性, 对于水和钻石也是一样的水有低价对于水和钻石也是一样的水有低价格和低边际效用,格和低边际效用, 钻石有高价格和高边际效用。
钻石有高价格和高边际效用水的低边际效用除以其低价格等于钻石的高边际水的低边际效用除以其低价格等于钻石的高边际效用除以其高价格总之,效用除以其高价格总之, 水和钻石的价格都决水和钻石的价格都决定于它的边际效用而不决定于它的总效用定于它的边际效用而不决定于它的总效用 解释价格之谜的另一个方法是运用消费者剩解释价格之谜的另一个方法是运用消费者剩余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总市场价值(用价格余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总市场价值(用价格乘数量)乘数量) 之间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之间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我们之所以能享受消费者剩余,我们之所以能享受消费者剩余, 基本的原因基本的原因在于:在于: 对于我们所购买的某一物品的每一单位,对于我们所购买的某一物品的每一单位, 从第一个单位到最后一个单位,从第一个单位到最后一个单位, 都支付相同的价都支付相同的价格我们所支付的每一单位的价格都等于最后一格我们所支付的每一单位的价格都等于最后一单位的价值(边际效用)单位的价值(边际效用) 但是, 根据边际效用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递减规律, 前面各单位都要比最后一单位具有较前面各单位都要比最后一单位具有较高的价值(边际效用)高的价值(边际效用) 。
这样,我们就从前面的这样,我们就从前面的各个单位享受了消费者效用剩余各个单位享受了消费者效用剩余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是消费者愿付的金额与实付的是消费者愿付的金额与实付的金额的差额,金额的差额, 是消费者获得的净收益,是消费者获得的净收益, 是经济福是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 汪祥春:汪祥春: 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谜,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谜, 中国经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济学教育科研网 3、消费者偏好与无差异曲线3、消费者偏好与无差异曲线3、消费者偏好与无差异曲线3、消费者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1)、消费者偏好(1)、消费者偏好(1)、消费者偏好(1)、消费者偏好 首先,消费者在面对两个不同的消费束时,消费者能首先,消费者在面对两个不同的消费束时,消费者能首先,消费者在面对两个不同的消费束时,消费者能首先,消费者在面对两个不同的消费束时,消费者能够确定他喜欢哪一个消费束,或者两者无差异例如:消够确定他喜欢哪一个消费束,或者两者无差异。
例如:消够确定他喜欢哪一个消费束,或者两者无差异例如:消够确定他喜欢哪一个消费束,或者两者无差异例如:消费束费束费束费束A A包括一个巧克力与两杯牛奶,另一个消费束包括一个巧克力与两杯牛奶,另一个消费束包括一个巧克力与两杯牛奶,另一个消费束包括一个巧克力与两杯牛奶,另一个消费束B B包含包含包含包含一张电影票与两瓶啤酒,消费者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出他对一张电影票与两瓶啤酒,消费者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出他对一张电影票与两瓶啤酒,消费者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出他对一张电影票与两瓶啤酒,消费者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出他对A A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B B消费束,或者消费束,或者消费束,或者消费束,或者B B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A A消费束,消费束,消费束,消费束,A A消费束与消费束与消费束与消费束与B B消费束之间无差异上述比较也称消费束之间无差异上述比较也称消费束之间无差异上述比较也称消费束之间无差异上述比较也称之为消费偏好的完备性之为消费偏好的完备性之为消费偏好的完备性之为消费偏好的完备性 其次,消费偏好具有传导性。
假设在上述其次,消费偏好具有传导性假设在上述其次,消费偏好具有传导性假设在上述其次,消费偏好具有传导性假设在上述A A和和和和B B消费消费消费消费束之外还存在一个消费束束之外还存在一个消费束束之外还存在一个消费束束之外还存在一个消费束C C包含一个汉堡与两杯可乐如包含一个汉堡与两杯可乐如包含一个汉堡与两杯可乐如包含一个汉堡与两杯可乐如果消费者对果消费者对果消费者对果消费者对A A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B B消费束,而且消费束,而且消费束,而且消费束,而且 B B消费束消费束消费束消费束的偏好大于的偏好大于的偏好大于的偏好大于C C消费束,则该消费者对消费束,则该消费者对消费束,则该消费者对消费束,则该消费者对A A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消费束的偏好大于C C消费束消费者偏好传递性的假设,保证了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束消费者偏好传递性的假设,保证了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束消费者偏好传递性的假设,保证了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束消费者偏好传递性的假设,保证了消费者的理性行为,是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行为,是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行为,是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
行为,是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 最后,消费者总是喜欢较多的商品而非较少的商品,最后,消费者总是喜欢较多的商品而非较少的商品,最后,消费者总是喜欢较多的商品而非较少的商品,最后,消费者总是喜欢较多的商品而非较少的商品,即即即即“ “多多益善多多益善多多益善多多益善”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面对较多商品时,并也就是说消费者在面对较多商品时,并也就是说消费者在面对较多商品时,并也就是说消费者在面对较多商品时,并未失去什么,状况至少与原有状况一样好当然我们这里未失去什么,状况至少与原有状况一样好当然我们这里未失去什么,状况至少与原有状况一样好当然我们这里未失去什么,状况至少与原有状况一样好当然我们这里的分析主要指的是能够带来正效用的商品,上述假设有时的分析主要指的是能够带来正效用的商品,上述假设有时的分析主要指的是能够带来正效用的商品,上述假设有时的分析主要指的是能够带来正效用的商品,上述假设有时被称之为消费偏好的非饱和性被称之为消费偏好的非饱和性被称之为消费偏好的非饱和性被称之为消费偏好的非饱和性 ((((2 2)在上述)在上述)在上述)在上述3 3个假设条件下,我们可以用一系列无差个假设条件下,我们可以用一系列无差个假设条件下,我们可以用一系列无差个假设条件下,我们可以用一系列无差异曲线描述消费者的偏好。
无差异曲线指的是能够给消费异曲线描述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曲线指的是能够给消费异曲线描述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曲线指的是能够给消费异曲线描述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曲线指的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消费束的点的轨迹我们用表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消费束的点的轨迹我们用表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消费束的点的轨迹我们用表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消费束的点的轨迹我们用表4.24.2的的的的例子说明无差异曲线,在表例子说明无差异曲线,在表例子说明无差异曲线,在表例子说明无差异曲线,在表4.24.2中消费者面对两种商品中消费者面对两种商品中消费者面对两种商品中消费者面对两种商品(巧克力和牛奶)不同数量的消费束在表(巧克力和牛奶)不同数量的消费束在表(巧克力和牛奶)不同数量的消费束在表(巧克力和牛奶)不同数量的消费束在表4.24.2中有两种中有两种中有两种中有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消费束,第一个消费束有商品不同数量的消费束,第一个消费束有商品不同数量的消费束,第一个消费束有商品不同数量的消费束,第一个消费束有1 1个巧克力和个巧克力和个巧克力和个巧克力和1313杯牛奶,第三个消费束有杯牛奶,第三个消费束有杯牛奶,第三个消费束有杯牛奶,第三个消费束有3 3个巧克力和个巧克力和个巧克力和个巧克力和6 6杯牛奶,等等。
我杯牛奶,等等我杯牛奶,等等我杯牛奶,等等我们假设消费者对表们假设消费者对表们假设消费者对表们假设消费者对表4.24.2不同消费束的商品进行选择,不同不同消费束的商品进行选择,不同不同消费束的商品进行选择,不同不同消费束的商品进行选择,不同消费束之间偏好程度是无差别的,具有相同效用水平消费束之间偏好程度是无差别的,具有相同效用水平消费束之间偏好程度是无差别的,具有相同效用水平消费束之间偏好程度是无差别的,具有相同效用水平 图图图图4.24.2显示了不同消费束的点连在一起,形成显示了不同消费束的点连在一起,形成显示了不同消费束的点连在一起,形成显示了不同消费束的点连在一起,形成无差异曲线,在该无差异曲线上,任一消费束的无差异曲线,在该无差异曲线上,任一消费束的无差异曲线,在该无差异曲线上,任一消费束的无差异曲线,在该无差异曲线上,任一消费束的效用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消费者从该曲线上任一效用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消费者从该曲线上任一效用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消费者从该曲线上任一效用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消费者从该曲线上任一消费束得到的满足程度是相等的但在该无差异消费束得到的满足程度是相等的。
但在该无差异消费束得到的满足程度是相等的但在该无差异消费束得到的满足程度是相等的但在该无差异曲线右面的点曲线右面的点曲线右面的点曲线右面的点F F代表代表代表代表4 4个巧克力与个巧克力与个巧克力与个巧克力与9 9杯牛奶,与杯牛奶,与杯牛奶,与杯牛奶,与B B点点点点的消费束代表的的消费束代表的的消费束代表的的消费束代表的2 2个巧克力个巧克力个巧克力个巧克力9 9杯牛奶相比,巧克力杯牛奶相比,巧克力杯牛奶相比,巧克力杯牛奶相比,巧克力增加增加增加增加2 2个,牛奶没有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假定,个,牛奶没有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假定,个,牛奶没有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假定,个,牛奶没有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假定,F F点的消费束的效用大于点的消费束的效用大于点的消费束的效用大于点的消费束的效用大于B B点消费束;同样,在的点消费束;同样,在的点消费束;同样,在的点消费束;同样,在的左下方左下方左下方左下方GG点,代表点,代表点,代表点,代表2 2个巧克力与个巧克力与个巧克力与个巧克力与6 6杯牛奶,与杯牛奶,与杯牛奶,与杯牛奶,与B B点相点相点相点相比巧克力数量相同,但牛奶减少比巧克力数量相同,但牛奶减少比巧克力数量相同,但牛奶减少比巧克力数量相同,但牛奶减少3 3杯,说明在无差杯,说明在无差杯,说明在无差杯,说明在无差异曲线左下方点的效用低于无差异曲线上的点。
异曲线左下方点的效用低于无差异曲线上的点异曲线左下方点的效用低于无差异曲线上的点异曲线左下方点的效用低于无差异曲线上的点因此,的点代表的效用是相同的因此,的点代表的效用是相同的因此,的点代表的效用是相同的因此,的点代表的效用是相同的 ((((3 3)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第一、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这实际第一、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这实际第一、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这实际第一、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这实际上是由消费者偏好更多商品假定推出的如果消费者从图上是由消费者偏好更多商品假定推出的如果消费者从图上是由消费者偏好更多商品假定推出的如果消费者从图上是由消费者偏好更多商品假定推出的如果消费者从图4.24.2的消费束的消费束的消费束的消费束B B点开始,增加巧克力的消费,为保证总效用点开始,增加巧克力的消费,为保证总效用点开始,增加巧克力的消费,为保证总效用点开始,增加巧克力的消费,为保证总效用不变,必须减少牛奶的消费,如到达不变,必须减少牛奶的消费,如到达不变,必须减少牛奶的消费,如到达不变,必须减少牛奶的消费,如到达C C点,这样无差异曲点,这样无差异曲点,这样无差异曲点,这样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
事实上,如果无差异曲线斜率正,那么无差线斜率为负事实上,如果无差异曲线斜率正,那么无差线斜率为负事实上,如果无差异曲线斜率正,那么无差线斜率为负事实上,如果无差异曲线斜率正,那么无差异曲线上总有一个消费束两种商品的数量多于另一个消费异曲线上总有一个消费束两种商品的数量多于另一个消费异曲线上总有一个消费束两种商品的数量多于另一个消费异曲线上总有一个消费束两种商品的数量多于另一个消费束,但根据束,但根据束,但根据束,但根据“ “多多益善多多益善多多益善多多益善” ”的假定,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假定,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假定,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假定,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其中一个消费束的效用大于另一消费束,这显然于无差异其中一个消费束的效用大于另一消费束,这显然于无差异其中一个消费束的效用大于另一消费束,这显然于无差异其中一个消费束的效用大于另一消费束,这显然于无差异曲线的含义矛盾曲线的含义矛盾曲线的含义矛盾曲线的含义矛盾 第二、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消费者有较高的满足第二、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消费者有较高的满足第二、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消费者有较高的满足第二、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消费者有较高的满足程度,而且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在图程度,而且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在图程度,而且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在图程度,而且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在图4.24.2上,上,上,上,较高无差异曲线上的点较高无差异曲线上的点较高无差异曲线上的点较高无差异曲线上的点F F显然是优于无差异曲线的,因为显然是优于无差异曲线的,因为显然是优于无差异曲线的,因为显然是优于无差异曲线的,因为消费者在该点可以获得较多的商品,意味着有更大的效用消费者在该点可以获得较多的商品,意味着有更大的效用消费者在该点可以获得较多的商品,意味着有更大的效用消费者在该点可以获得较多的商品,意味着有更大的效用为证明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我们用反证法假设为证明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我们用反证法假设为证明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我们用反证法假设为证明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我们用反证法假设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于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于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于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于A A点,根据无差异曲线的涵义点,根据无差异曲线的涵义点,根据无差异曲线的涵义点,根据无差异曲线的涵义 在无差异曲线上在无差异曲线上在无差异曲线上在无差异曲线上A A点的效用应与点的效用应与点的效用应与点的效用应与B B点相同,在无差异曲线点相同,在无差异曲线点相同,在无差异曲线点相同,在无差异曲线上上上上A A点的效用与点的效用与点的效用与点的效用与C C点相同,则点相同,则点相同,则点相同,则B B点的效用与点的效用与点的效用与点的效用与C C点相同,但这点相同,但这点相同,但这点相同,但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是不可能的因为是不可能的因为是不可能的因为C C点在无差异曲线的的右上方,该消费点在无差异曲线的的右上方,该消费点在无差异曲线的的右上方,该消费点在无差异曲线的的右上方,该消费束中两种商品的数量都多于束中两种商品的数量都多于束中两种商品的数量都多于束中两种商品的数量都多于B B点,据点,据点,据点,据“ “多比少好多比少好多比少好多比少好” ”的假定,的假定,的假定,的假定,C C点的效用大于点的效用大于点的效用大于点的效用大于B B点的效用因此,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点的效用因此,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点的效用因此,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点的效用因此,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不能相交不能相交不能相交 第三、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意味着无差异曲线向第三、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意味着无差异曲线向第三、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意味着无差异曲线向第三、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意味着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时,曲线将变得更为平坦无差异曲线的这个右下方移动时,曲线将变得更为平坦无差异曲线的这个右下方移动时,曲线将变得更为平坦无差异曲线的这个右下方移动时,曲线将变得更为平坦。
无差异曲线的这个性质源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我们下面介绍性质源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我们下面介绍性质源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我们下面介绍性质源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我们下面介绍 一般的无差异曲线是符合上述特征的,但有些无差一般的无差异曲线是符合上述特征的,但有些无差一般的无差异曲线是符合上述特征的,但有些无差一般的无差异曲线是符合上述特征的,但有些无差异曲线不具有凸性某些商品只有采用固定比例的组合才异曲线不具有凸性某些商品只有采用固定比例的组合才异曲线不具有凸性某些商品只有采用固定比例的组合才异曲线不具有凸性某些商品只有采用固定比例的组合才能产生效用,这种商品我们一般将它看作为完全互补品能产生效用,这种商品我们一般将它看作为完全互补品能产生效用,这种商品我们一般将它看作为完全互补品能产生效用,这种商品我们一般将它看作为完全互补品(见图(见图(见图(见图4.4a4.4a),如我们穿的鞋,只有成双成对使用才能产),如我们穿的鞋,只有成双成对使用才能产),如我们穿的鞋,只有成双成对使用才能产),如我们穿的鞋,只有成双成对使用才能产生效用此外还有部分商品呈现完全替代的特性(见图生效用。
此外还有部分商品呈现完全替代的特性(见图生效用此外还有部分商品呈现完全替代的特性(见图生效用此外还有部分商品呈现完全替代的特性(见图4.4b4.4b) 4 4、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 我们在前面对无差异曲线的分析表明,在总我们在前面对无差异曲线的分析表明,在总我们在前面对无差异曲线的分析表明,在总我们在前面对无差异曲线的分析表明,在总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边际替代率(MR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边际替代率(MR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边际替代率(MR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边际替代率(MRS)就表示的是消费者用一种商品去代替另一种S)就表示的是消费者用一种商品去代替另一种S)就表示的是消费者用一种商品去代替另一种S)就表示的是消费者用一种商品去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意愿程度数学表达式如下:商品的意愿程度数学表达式如下:商品的意愿程度数学表达式如下:商品的意愿程度。
数学表达式如下: (4.5)(4.5) 在此处,边际替代率表示的是增加商品X的在此处,边际替代率表示的是增加商品X的在此处,边际替代率表示的是增加商品X的在此处,边际替代率表示的是增加商品X的消费量,为保持总效用不变,需减少Y商品的消消费量,为保持总效用不变,需减少Y商品的消消费量,为保持总效用不变,需减少Y商品的消消费量,为保持总效用不变,需减少Y商品的消费量,为保证边际替代率为正,我们在公式前增费量,为保证边际替代率为正,我们在公式前增费量,为保证边际替代率为正,我们在公式前增费量,为保证边际替代率为正,我们在公式前增加了负号如果我们让无穷小,边际替代率衡量加了负号如果我们让无穷小,边际替代率衡量加了负号如果我们让无穷小,边际替代率衡量加了负号如果我们让无穷小,边际替代率衡量的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我们用图的形式来表的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我们用图的形式来表的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我们用图的形式来表的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我们用图的形式来表示边际替代率示边际替代率示边际替代率示边际替代率 在图在图在图在图4.54.5中,我们在沿着无差异曲线移动,即该消费中,我们在沿着无差异曲线移动,即该消费中,我们在沿着无差异曲线移动,即该消费中,我们在沿着无差异曲线移动,即该消费者等量地增加者等量地增加者等量地增加者等量地增加X X商品的消费,消费者为得到商品商品的消费,消费者为得到商品商品的消费,消费者为得到商品商品的消费,消费者为得到商品X X愿意放愿意放愿意放愿意放弃的商品弃的商品弃的商品弃的商品Y Y越来越少这一规律被经济学家总结为边际替越来越少这一规律被经济学家总结为边际替越来越少这一规律被经济学家总结为边际替越来越少这一规律被经济学家总结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源自于我们前面分析的边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源自于我们前面分析的边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源自于我们前面分析的边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源自于我们前面分析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当际效用递减规律,二者之间是一致的。
当际效用递减规律,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当际效用递减规律,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当X X商品的消费量商品的消费量商品的消费量商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时,增加的不断增加时,增加的不断增加时,增加的不断增加时,增加的X X商品的边际效用不断降低,因此,商品的边际效用不断降低,因此,商品的边际效用不断降低,因此,商品的边际效用不断降低,因此,商品商品商品商品X X对商品对商品对商品对商品Y Y的替代能力将下降下面我们用数学表达的替代能力将下降下面我们用数学表达的替代能力将下降下面我们用数学表达的替代能力将下降下面我们用数学表达式来分析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式来分析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式来分析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式来分析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增加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增加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增加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增加X X商品的消费商品的消费商品的消费商品的消费量所带来的效用提高与减少量所带来的效用提高与减少量所带来的效用提高与减少量所带来的效用提高与减少Y Y商品的消费量所产生商品的消费量所产生商品的消费量所产生商品的消费量所产生的效用降低之和的总效用不变。
数学表达式为:的效用降低之和的总效用不变数学表达式为:的效用降低之和的总效用不变数学表达式为:的效用降低之和的总效用不变数学表达式为: (4.6)(4.6) 或或或或 (4.7)(4.7) 我们由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知,上式的左边我们由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知,上式的左边我们由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知,上式的左边我们由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知,上式的左边等于等于等于等于MRSMRSxy,因此边际替代率就等于两种商品xy,因此边际替代率就等于两种商品xy,因此边际替代率就等于两种商品xy,因此边际替代率就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即:的边际效用之比即:的边际效用之比即:的边际效用之比即: (4.8)(4.8) 因为随着X商品的消费量增加,是递减的,因为随着X商品的消费量增加,是递减的,因为随着X商品的消费量增加,是递减的,因为随着X商品的消费量增加,是递减的,而是增加的,因此递减,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而是增加的,因此递减,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而是增加的,因此递减,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而是增加的,因此递减,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这也就解释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边际替代率递这也就解释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边际替代率递这也就解释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边际替代率递这也就解释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之间的一致性减规律之间的一致性减规律之间的一致性减规律之间的一致性 二、预算约束二、预算约束二、预算约束二、预算约束 1 1、预算线与预算集、预算线与预算集、预算线与预算集、预算线与预算集 作为理性的消费者,都希望能够达到最高的无差异曲作为理性的消费者,都希望能够达到最高的无差异曲作为理性的消费者,都希望能够达到最高的无差异曲作为理性的消费者,都希望能够达到最高的无差异曲线,换句话说,消费者都希望实现效用最大化线,换句话说,消费者都希望实现效用最大化线,换句话说,消费者都希望实现效用最大化线,换句话说,消费者都希望实现效用最大化, ,这是经济这是经济这是经济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之一,是符合人性的。
但是,消费者必须考学的基本假定之一,是符合人性的但是,消费者必须考学的基本假定之一,是符合人性的但是,消费者必须考学的基本假定之一,是符合人性的但是,消费者必须考虑自身的收入与价格约束,因为这些因素限制了消费者购虑自身的收入与价格约束,因为这些因素限制了消费者购虑自身的收入与价格约束,因为这些因素限制了消费者购虑自身的收入与价格约束,因为这些因素限制了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规模设消费者收入为买的商品规模设消费者收入为买的商品规模设消费者收入为买的商品规模设消费者收入为MM、两种商品的数量X与、两种商品的数量X与、两种商品的数量X与、两种商品的数量X与Y、商品价格、则约束函数表示为:Y、商品价格、则约束函数表示为:Y、商品价格、则约束函数表示为:Y、商品价格、则约束函数表示为: (4.9)(4.9) 即 即 即 即 (4.10)(4.10) 我们将上述函数转化为图的形式,可得到一条负斜率我们将上述函数转化为图的形式,可得到一条负斜率我们将上述函数转化为图的形式,可得到一条负斜率我们将上述函数转化为图的形式,可得到一条负斜率的直线,这就是消费者预算线,其截距是收入与的直线,这就是消费者预算线,其截距是收入与的直线,这就是消费者预算线,其截距是收入与的直线,这就是消费者预算线,其截距是收入与Y Y商品价商品价商品价商品价格之比,表示消费者将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时所获得的商格之比,表示消费者将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时所获得的商格之比,表示消费者将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时所获得的商格之比,表示消费者将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时所获得的商品Y的数量;斜率是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品Y的数量;斜率是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品Y的数量;斜率是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品Y的数量;斜率是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
在图在图在图在图4.64.6(a)预算线内,是消费者负担得起的消费(a)预算线内,是消费者负担得起的消费(a)预算线内,是消费者负担得起的消费(a)预算线内,是消费者负担得起的消费束,超过预算线的范围,消费者无法承担,就只能束,超过预算线的范围,消费者无法承担,就只能束,超过预算线的范围,消费者无法承担,就只能束,超过预算线的范围,消费者无法承担,就只能“ “望洋望洋望洋望洋兴叹兴叹兴叹兴叹” ”该图中预算线该图中预算线该图中预算线该图中预算线ABAB及及及及ABAB线内的阴影部分构成了消线内的阴影部分构成了消线内的阴影部分构成了消线内的阴影部分构成了消费者预算范围,即预算集费者预算范围,即预算集费者预算范围,即预算集费者预算范围,即预算集 预算方程函数表明,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提高预算预算方程函数表明,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提高预算预算方程函数表明,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提高预算预算方程函数表明,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提高预算线的截距而不改变斜率图线的截距而不改变斜率图线的截距而不改变斜率图线的截距而不改变斜率。
图4.64.6(b)显示了这种影响,(b)显示了这种影响,(b)显示了这种影响,(b)显示了这种影响,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由直线AB移向CD预算方程还表明,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由直线AB移向CD预算方程还表明,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由直线AB移向CD预算方程还表明,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由直线AB移向CD预算方程还表明,商品价格的变化,将改变预算线的斜率,不改变截距在商品价格的变化,将改变预算线的斜率,不改变截距在商品价格的变化,将改变预算线的斜率,不改变截距在商品价格的变化,将改变预算线的斜率,不改变截距在图图图图4.64.6(b)显示商品X的价格上升时,预算线将由直线(b)显示商品X的价格上升时,预算线将由直线(b)显示商品X的价格上升时,预算线将由直线(b)显示商品X的价格上升时,预算线将由直线AB移向AE,消费者因商品X的价格上升的影响,只能AB移向AE,消费者因商品X的价格上升的影响,只能AB移向AE,消费者因商品X的价格上升的影响,只能AB移向AE,消费者因商品X的价格上升的影响,只能购买更少数量的消费束购买更少数量的消费束购买更少数量的消费束购买更少数量的消费束 2 2、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只能购买预算线及预算线内的点,那么他会选消费者只能购买预算线及预算线内的点,那么他会选消费者只能购买预算线及预算线内的点,那么他会选消费者只能购买预算线及预算线内的点,那么他会选择哪一个商品束呢,理性的消费者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择哪一个商品束呢,理性的消费者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择哪一个商品束呢,理性的消费者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择哪一个商品束呢,理性的消费者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的商品束。
在消费者收入、偏好与价格给定的条件下,能的商品束在消费者收入、偏好与价格给定的条件下,能的商品束在消费者收入、偏好与价格给定的条件下,能的商品束在消费者收入、偏好与价格给定的条件下,能够求出消费者的均衡点我们首先利用本章分析的无差异够求出消费者的均衡点我们首先利用本章分析的无差异够求出消费者的均衡点我们首先利用本章分析的无差异够求出消费者的均衡点我们首先利用本章分析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分析消费者的均衡(图曲线与预算线分析消费者的均衡(图曲线与预算线分析消费者的均衡(图曲线与预算线分析消费者的均衡(图4.74.7)))) 图图图图4.74.7将本章所学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放在同一个将本章所学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放在同一个将本章所学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放在同一个将本章所学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放在同一个图中,根据本章的分析,无差异曲线表示商品的偏好,消图中,根据本章的分析,无差异曲线表示商品的偏好,消图中,根据本章的分析,无差异曲线表示商品的偏好,消图中,根据本章的分析,无差异曲线表示商品的偏好,消费者对无差异曲线的偏好费者对无差异曲线的偏好费者对无差异曲线的偏好费者对无差异曲线的偏好 , , 消费者试图最大化他的效用。
消费者试图最大化他的效用消费者试图最大化他的效用消费者试图最大化他的效用但是并非所有消费束是可获得的,预算线表示了消费者有但是并非所有消费束是可获得的,预算线表示了消费者有但是并非所有消费束是可获得的,预算线表示了消费者有但是并非所有消费束是可获得的,预算线表示了消费者有能力购买的消费束我们由图能力购买的消费束我们由图能力购买的消费束我们由图能力购买的消费束我们由图4.74.7可知,可知,可知,可知,A A 点是消费者能点是消费者能点是消费者能点是消费者能够获得的预算线与该消费者所面对的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交够获得的预算线与该消费者所面对的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交够获得的预算线与该消费者所面对的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交够获得的预算线与该消费者所面对的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交点,该点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点点,该点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点点,该点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点点,该点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点 我们发现我们发现我们发现我们发现A A点所在预算线的斜率就是两种商品的价格点所在预算线的斜率就是两种商品的价格点所在预算线的斜率就是两种商品的价格点所在预算线的斜率就是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而作为无差异曲线,在之比,而作为无差异曲线,在之比,而作为无差异曲线,在之比,而作为无差异曲线,在A A点切线的斜率为,再由本点切线的斜率为,再由本点切线的斜率为,再由本点切线的斜率为,再由本章第一节所得到的,我们可以得出:章第一节所得到的,我们可以得出:章第一节所得到的,我们可以得出:章第一节所得到的,我们可以得出: (4.11)(4.11) 从而在消费均衡点上,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就等于两种商从而在消费均衡点上,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就等于两种商从而在消费均衡点上,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就等于两种商从而在消费均衡点上,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就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两种商品的效用之比。
品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两种商品的效用之比品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两种商品的效用之比品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两种商品的效用之比有时也将上式表示为:有时也将上式表示为:有时也将上式表示为:有时也将上式表示为: (4.12)(4.12) 上式中,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上式中,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上式中,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上式中,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4.124.12)式意味着,)式意味着,)式意味着,)式意味着,当每一种商品价格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当每一种商品价格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当每一种商品价格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当每一种商品价格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达到均衡在该均衡点上,消费者花在每一种商品上所获达到均衡在该均衡点上,消费者花在每一种商品上所获达到均衡。
在该均衡点上,消费者花在每一种商品上所获达到均衡在该均衡点上,消费者花在每一种商品上所获得的货币边际效用相等如果消费者花在得的货币边际效用相等如果消费者花在得的货币边际效用相等如果消费者花在得的货币边际效用相等如果消费者花在X X商品的商品的商品的商品的1 1元钱所元钱所元钱所元钱所获得的效用为获得的效用为获得的效用为获得的效用为6 6个单位,而花在个单位,而花在个单位,而花在个单位,而花在Y Y商品的商品的商品的商品的1 1元钱所获得的效元钱所获得的效元钱所获得的效元钱所获得的效用为用为用为用为1010,从而该消费者通过减少购买,从而该消费者通过减少购买,从而该消费者通过减少购买,从而该消费者通过减少购买X X商品而增加商品而增加商品而增加商品而增加Y Y商品,商品,商品,商品,可以提高效用水平直到消费者花在可以提高效用水平直到消费者花在可以提高效用水平直到消费者花在可以提高效用水平直到消费者花在X X商品和商品和商品和商品和Y Y商品的效商品的效商品的效商品的效用相等时,此时消费者不会再用用相等时,此时消费者不会再用用相等时,此时消费者不会再用用相等时,此时消费者不会再用Y Y商品替代商品替代商品替代商品替代X X商品,也不商品,也不商品,也不商品,也不会用会用会用会用X X商品替代商品替代商品替代商品替代Y Y商品,消费者均衡得以实现。
商品,消费者均衡得以实现商品,消费者均衡得以实现商品,消费者均衡得以实现 3 3、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 ((((1 1)收入变化下的消费者均衡)收入变化下的消费者均衡)收入变化下的消费者均衡)收入变化下的消费者均衡 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发生变动,在收入变化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发生变动,在收入变化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发生变动,在收入变化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发生变动,在收入变化条件下, 可以得到与收入变动相联系的商品组合均衡点的轨迹,这可以得到与收入变动相联系的商品组合均衡点的轨迹,这可以得到与收入变动相联系的商品组合均衡点的轨迹,这可以得到与收入变动相联系的商品组合均衡点的轨迹,这些点的轨迹连线一般称之为收入消费线些点的轨迹连线一般称之为收入消费线些点的轨迹连线一般称之为收入消费线些点的轨迹连线一般称之为收入消费线 我们已知商品是正常品的条件下,随着收入的上升,我们已知商品是正常品的条件下,随着收入的上升,我们已知商品是正常品的条件下,随着收入的上升,我们已知商品是正常品的条件下,随着收入的上升,将使预算线右移,商品购买量增加,反之,收入的下降将将使预算线右移,商品购买量增加,反之,收入的下降将将使预算线右移,商品购买量增加,反之,收入的下降将将使预算线右移,商品购买量增加,反之,收入的下降将引起商品购买量的减少。
我们假设随着收入的增加,使消引起商品购买量的减少我们假设随着收入的增加,使消引起商品购买量的减少我们假设随着收入的增加,使消引起商品购买量的减少我们假设随着收入的增加,使消费者的预算线由费者的预算线由费者的预算线由费者的预算线由ABAB移到移到移到移到A A1 1B B1 1,此时,该预算线与更高的,此时,该预算线与更高的,此时,该预算线与更高的,此时,该预算线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U U1 1相切,形成新的均衡点相切,形成新的均衡点相切,形成新的均衡点相切,形成新的均衡点E E1 1如果消费者的收如果消费者的收如果消费者的收如果消费者的收入进一步增加,预算线由入进一步增加,预算线由入进一步增加,预算线由入进一步增加,预算线由A A1 1B B1 1 移动到移动到移动到移动到A A2 2B B2 2,形成新的均衡,形成新的均衡,形成新的均衡,形成新的均衡点点点点E E2 2,因此,随着消费者收入不断增加,可以形成一系列,因此,随着消费者收入不断增加,可以形成一系列,因此,随着消费者收入不断增加,可以形成一系列,因此,随着消费者收入不断增加,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消费者均衡点,将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收的消费者均衡点,将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收的消费者均衡点,将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收的消费者均衡点,将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收 入消费线入消费线入消费线入消费线( (如图如图如图如图4.8)4.8)。
我们可以看出,商品购买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我们可以看出,商品购买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我们可以看出,商品购买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我们可以看出,商品购买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者均衡点向右上方移动但有些商品会随着收入的提消费者均衡点向右上方移动但有些商品会随着收入的提消费者均衡点向右上方移动但有些商品会随着收入的提消费者均衡点向右上方移动但有些商品会随着收入的提高,需求量反而减少,此类商品一般称为劣等品,读者可高,需求量反而减少,此类商品一般称为劣等品,读者可高,需求量反而减少,此类商品一般称为劣等品,读者可高,需求量反而减少,此类商品一般称为劣等品,读者可以试图举例思考一下以试图举例思考一下以试图举例思考一下以试图举例思考一下 ((((2 2)价格变化下的消费者均衡)价格变化下的消费者均衡)价格变化下的消费者均衡)价格变化下的消费者均衡 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不变条件下,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不变条件下,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不变条件下,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不变条件下,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商品的相对购买量发生变动。
因商品价格变动而引变化,商品的相对购买量发生变动因商品价格变动而引变化,商品的相对购买量发生变动因商品价格变动而引变化,商品的相对购买量发生变动因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不同商品均衡点的轨迹的连线,一般称之为价格消费起的不同商品均衡点的轨迹的连线,一般称之为价格消费起的不同商品均衡点的轨迹的连线,一般称之为价格消费起的不同商品均衡点的轨迹的连线,一般称之为价格消费线假设商品线假设商品线假设商品线假设商品Y Y的价格不变,的价格不变,的价格不变,的价格不变,X X的价格下降,则会使消费的价格下降,则会使消费的价格下降,则会使消费的价格下降,则会使消费者的预算线以者的预算线以者的预算线以者的预算线以A A点向右转动,形成多条预算线AB、点向右转动,形成多条预算线AB、点向右转动,形成多条预算线AB、点向右转动,形成多条预算线AB、 A A1 1B B1 1 、、、、 A A2 2B B2 2,这些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多个均衡点,这些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多个均衡点,这些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多个均衡点,这些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多个均衡点E E、、、、E E1 1、、、、E E2 2,将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得到一条价格消费线。
此,将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得到一条价格消费线此,将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得到一条价格消费线此,将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得到一条价格消费线此时,我们可以发现在收入不变,商品时,我们可以发现在收入不变,商品时,我们可以发现在收入不变,商品时,我们可以发现在收入不变,商品Y Y的价格不变,而商的价格不变,而商的价格不变,而商的价格不变,而商品品品品X X的价格下降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下降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下降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下降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Y Y的购买量不变,的购买量不变,的购买量不变,的购买量不变,商品商品商品商品X X的购买量不断增加的购买量不断增加的购买量不断增加的购买量不断增加 三、消费者剩余三、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 出于什么原因我们可能无从出于什么原因我们可能无从知晓,知晓, 但是既然消费者购买该商品,但是既然消费者购买该商品, 说明消费者在购买说明消费者在购买时,时, 状况肯定是改善的,状况肯定是改善的, 否则是不会发生购买行为的否则是不会发生购买行为的我们一般将消费者从购买商品中获得的净收益称为消费者我们一般将消费者从购买商品中获得的净收益称为消费者剩余。
剩余 假设消费者想要购买巧克力,假设消费者想要购买巧克力, 消费者愿意为第一个消费者愿意为第一个单位巧克力支付6单位巧克力支付6 元的价格(意味着消费者从第一个单位元的价格(意味着消费者从第一个单位获得的边际效用为6)获得的边际效用为6) ,, 对于第二个单位巧克力,消费对于第二个单位巧克力,消费者愿意支付5者愿意支付5.55 元的价格元的价格⋯ ⋯ ⋯ ⋯ 直到第5直到第5 个单位,个单位, 消费者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为4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为4 元 我们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大金额相加,我们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大金额相加, 可以得到可以得到消费者愿意为消费者愿意为5个单位巧克力支付的总金额个单位巧克力支付的总金额6+5.5+4.5+4=25(元)(元) 我们发现,我们发现, 这一总金额就等于这一总金额就等于图图4-11中从0中从0 至5至5 个单位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之和,个单位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之和, 也也等于五个长方形面积之和:等于五个长方形面积之和: 6×1 ++ 5.5 × (2-1) ++5× (3-2)+4.5× (4-3) ++4× (5-4) ==25(元)(元) 我们知道巧克力的实际价格为4我们知道巧克力的实际价格为4 元,也就是说,元,也就是说, 消消费者为费者为5 个单位巧克力实际需支付20个单位巧克力实际需支付20 元,元, 而消费者愿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总金额为25意支付的总金额为25 元,元, 这一消费者愿意支付的金额这一消费者愿意支付的金额 与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与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5元)元) 称为消费者剩余。
称为消费者剩余 我们将离散情形分析延伸到连续情形,考虑一条平滑我们将离散情形分析延伸到连续情形,考虑一条平滑的需求曲线的需求曲线f ((q)) ,, 当市场价格为当市场价格为P == P00 时,时, 图4图4‐‐1212 中阴影部分面积中阴影部分面积R((q00 )就是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剩余, 即即 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得到的总效用与为此支付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得到的总效用与为此支付货币的总数是两个量,货币的总数是两个量, 二者之差为消费者剩余,二者之差为消费者剩余, 即消费即消费者在购买某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货币额与他实际支付者在购买某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货币额与他实际支付的货币额之间的差额,的货币额之间的差额, 表现为需求曲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表现为需求曲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阴影部分消费者剩余是一种心理现象,阴影部分消费者剩余是一种心理现象, 但消费者在消费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过程中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所以消费者剩余常用来评价所以消费者剩余常用来评价公共政策对消费者福利状况的影响公共政策对消费者福利状况的影响。
专栏4专栏4‐‐22 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以的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以购买计算机为例假如蜀汉公司的计算机质量和购买计算机为例假如蜀汉公司的计算机质量和性能不错,性能不错, 但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但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孙权富甲一方,的孙权富甲一方, 愿意出愿意出9000元的价格买天想元的价格买天想计算机;计算机; 张辽觉得关羽不会骗他,张辽觉得关羽不会骗他, 愿意出愿意出8700 元;元; 周瑜愿意出周瑜愿意出8300元;元; 曹操只愿意出曹操只愿意出8000 元假如现在蜀汉公司只有1假如现在蜀汉公司只有1 台计算机可卖,由4台计算机可卖,由4 位位买者竞价,买者竞价, 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孙权,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孙权, 当他以当他以8750元买到这台计算机的时候,他的额外收益是元买到这台计算机的时候,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多少呢? 比起孙权愿意出的比起孙权愿意出的9000元来,元来, 他还得他还得到了到了250元的元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
假如现在有4假如现在有4 台台天想计算机出售,天想计算机出售, 为了使事情简单化,为了使事情简单化, 就统一以就统一以8000元的相同价格卖出,结果会是怎样呢?元的相同价格卖出,结果会是怎样呢? 我们可以发现,除曹操没有得到消费者我们可以发现,除曹操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之外,剩余之外, 其他几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其他几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消费者剩余其中得到最多的当然是孙了消费者剩余其中得到最多的当然是孙权,权, 他获得了他获得了1000元的消费者剩余,元的消费者剩余, 张辽张辽获得了获得了700元的消费者剩余,就连周瑜也获元的消费者剩余,就连周瑜也获得了得了300元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算来,元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算来, 44 台天想计算机的消费者剩余之和是台天想计算机的消费者剩余之和是2000元实际上曹操虽然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实际上曹操虽然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 也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 因为他没因为他没 有以高于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去买计算机有以高于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去买计算机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 张世贤:张世贤: 枟经济学演义枠,华夏出版社,枟经济学演义枠,华夏出版社, 2004年。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