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的小故事.docx
28页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我为大家推荐杜甫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杜甫小时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巩县,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别后人称为“诗圣”他诗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
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看来,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据说,但是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之后,书法大有长进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以后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杜甫7岁时开始作诗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杜甫咏的是神鸟凤凰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这似乎是一个预兆 因为杜甫一生心系国家,虽然他颠覆流离,但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管怎样困顿不堪,也不管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光环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故事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 他以自己饥寒交迫却心怀济世救人的大志,在“安史之乱”唐朝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深重苦难中,在飘零的仕途上,背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使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勇敢地攀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成为一代诗圣 作为一个胸怀宰相之志的热血男儿,杜甫经历了十年仕途,而最终却背离初衷,辞去了官职那么诗圣杜甫的人生隐含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迷雾,来重新审视杜甫这个离乱时代壮志难酬的大儒吧 “乞丐”身份宰相心,困屠长安报国无门 唐朝京城长安(今*****)街头,在一行长长的队伍里,杜甫穿着一件又短又窄的粗布衣服,刚刚40出头的人,却被贫病折磨得白了鬓发他夹着一个布口袋,和饥民一起排队,等着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米糊口 这是令人无比痛心的一幕今天,当我们读着他那字字珠玑的诗句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1200多年前一心报国的杜甫竟然会沦落为长安街头的一个饥民 杜甫出生于唐朝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因此从小就被安排在一个现成的轨道里: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功名。
杜甫7岁学诗,15岁就已扬名,被***的名士们器重可惜,他24岁时赴***考试,未能及第,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打击为了继承家族的事业——做官,杜甫只好到长安寻找时机 刚到长安,对世事炎凉、官场黑暗没有过多了解的杜甫,还满怀信心在写诗表露心迹时,还是一副豪情万丈、跃跃欲试的模样:“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然而,此时的皇帝唐玄宗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开明天子了,他信用奸臣,堵塞言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杜甫的理想,可是,杜甫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 天宝六载(747年),也就是杜甫来长安的第二年,玄宗诏告天下,凡有一艺以上者,都可以到京城应试然而此时正值奸相李林甫频频制造冤案之际,他为了防止前来参加考试的人在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竟然施展阴谋诡计,让当时的考生全部落选杜甫怎么也想不到,考试竟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作了许多首诗,来表达自己痛苦而且愤慨的心情 既然考试的路子走不通,不甘心的杜甫便想绕过这个大奸臣路障,直接向京城显要们投诗,以求得他们的援助和引见这条路,又使我们的诗圣从乞食者变成一个讨官者,受到了双重的侮辱 杜甫首先“相中”了韦济韦济原来是**尹他很喜欢杜甫的诗歌,几次慕杜甫的诗名,去陆浑庄杜甫家中寻访,向人打听杜甫的情况。
杜甫得知后,马上作《奉寄**韦尹丈人》一诗,对韦济的赏识表示感谢天宝七载,韦济高升,迁尚书左丞杜甫又写了《赠韦左丞丈济》诗,大大颂扬了一番韦家的门第,并向他诚恳呼吁:“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希望得到韦济的鼎力提拔 韦济也确实在百官会集的场合为杜甫扬过诗名,可这对于杜甫的仕途之路,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受挫后的杜甫又先后赠诗给汝阳王、京兆尹鲜于仲通等人,在这些诗里,杜甫毫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哀哀地说道:“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可令他失望的是,这些人都没有提携他 在频频投诗请求引荐的同时,杜甫还直接向玄宗献赋,以求天子赏识天宝十载,杜甫投献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给皇帝这次终于惊动了圣上,玄宗也很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暗暗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为国效力了不料,昏庸的皇帝只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杜甫入仕报国的梦仍是泡影,没有任何进展直到五年以后,他才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钥匙)的官职一个身怀大志奇才的人,如此苦苦努力了十年,才得到这么一个小小官职,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杜甫虽然从小承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被祖父、父亲培养成了家族中一个循规蹈矩的“棋子”,然而他的性格中又有很狂放的一面。
在《旧唐书》本传里,对杜甫性格的描述是“性褊躁”、“无拘检”、“傲诞”,他恃才傲物到不把屈原、贾谊这等人物放在眼里就连谢灵运也还佩服曹植才高八斗,而杜甫连曹植的账也不买,可见他年轻气盛时,比谢客(即谢灵运)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生活的磨难剥夺了他与李白、高适等朋友在一起时纵酒放歌、慷慨怀古的快乐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让杜甫打碎牙齿和血吞,胳膊断了折进衣袖,忍辱负重地奔波在仕途之路上 然而天宝后期,皇帝不理朝政,奸相擅权专政,以致唐朝国力空虚、民生艰难,握有重兵的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趁机发动叛乱而极为可笑的是,唐明皇最初怎么也不相信安禄山会叛乱,因为安禄山曾经拜他为干爹,拜杨贵妃为干娘,自己的干儿子怎么会瞬间变脸、起兵谋反呢? 正在探家的杜甫得知叛乱爆发后,急忙从奉先回到长安很快,叛军逼近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在***(今*****)即位,是为肃宗杜甫闻讯立即前往投奔,不幸的是中途被叛军捉住因为杜甫官职太小,叛军并没有为难他,但他也只得滞留在战火之中的京城长安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绪杀死,叛军内部混乱,军心浮动,对长安的戒守也不像以往那样森严了。
肃宗乘机把临时朝廷从彭原(今**宁县)移至距长安西300余里的凤翔(今**凤翔),向长安逼近了一大步忠于朝廷的杜甫得知后,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经过周密的筹划,终于在这年四月从长安城逃了出来 当死里逃生的杜甫穿着麻鞋和露着两肘的破衣衫来到凤翔时,肃宗被感动了,他授予杜甫左拾遗之职左拾遗是谏官,专门给皇帝的政事提意见的,官阶为从八品上虽说这官不大,可是却很符合杜甫的个性,但正是由于他的耿直,得罪了肃宗,并因此险些丧了性命 舍命直谏,哭破喉咙的忠臣 皇宫里,肃宗一脸怒气,正襟危坐在龙椅上,文武大臣分立两旁,空气中充满了紧张的气氛今天的早朝充满了火药味,靶子对准了宰相房琯原来,房琯率兵与叛军安禄山大战于陈陶和青坂两地,不幸失利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心怀鬼胎,乘机毁谤房琯,说他对肃宗不忠,又诬告他的门客董庭兰受贿闻听此言偏听偏信的肃宗气呼呼地宣布:罢去房琯宰相的职务,追究其对皇帝不忠的罪行 朝堂下百官沉默,无人敢在此时替房珀说情,因为那样无异于引火烧身只有杜甫挺身而出,对皇帝说:“陛下,房琯身为宰相,深念主忧,义形于色,对国家是忠诚的,率兵大战叛军时是勇敢的请陛下弃细录大,不要因为小罪而免大臣。
肃宗此时已被人调唆成火药桶,一触即发一听杜甫的直谏,龙颜大怒,马上诏三司审讯杜甫,一并打入罪臣的行列 谏议大夫张镐和御史大夫韦陟看到事情危机,急忙出来营救张镐启奏道:“皇上,杜甫要是被抓抵罪,就会断绝言路,对朝廷不利呀韦陟也紧接着奏道:“皇上,杜甫的语言虽然大胆,态度有些过火,但他对皇上是一片忠心,请皇上息怒!” 肃宗沉思一番,虽然心中仍十分恼火,可在国难当头、急需用人的情况下,也只得忍下这口气不过,在这场锋利的新贵与旧臣之间的派系的斗争中,耿直的杜甫还是难逃厄运 安史之乱后,被尊为太上皇的玄宗回到京城,并与一些臣民开展了接触玄宗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他儿子肃宗的猜疑,于是肃宗对曾随玄宗逃往**的旧臣如房琯、贾至、严武等人实施了打击和压制,先后将他们贬黜出京城 杜甫尽管没有与老皇帝玄宗去**,可仅仅因为他与房瑁是布衣之交,又曾上疏坚决反对肃宗罢房瑁官职,肃宗也把他列为打击对象,毫不留情地贬了他的官职,从左拾遗降级为华州(今**华县)司功参军此后,杜甫用诗歌当武器,将他在战乱期间的苦难经历和见闻——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在《新婚别》中,杜甫写刚成婚的新娘,连婚床还没睡暖,就不得不送丈夫去从军,新娘的悲哀无比惨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然而,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危亡,这位深明大义的女子,还得强忍悲痛,劝慰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多想跟心爱的人一起赶赴战场,生在一起,死在一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妇人在军中,恐怕会影响士气,好心反把事情弄糟凄苦无奈的新娘只能含泪当着丈夫的面脱下新嫁衣,洗掉脸上的脂粉,发誓等待他的归来 杜甫还在其《垂老别》中描写了一个老翁这个老翁的儿子和孙子全都在战场上阵亡了,他自己又被征去当兵,极度的悲伤使老翁产生了反常的心理,他想到乱军中寻求一死,去追随子孙的亡灵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可怜的老伴儿伫立在路边,在冬天仍穿着薄弱的衣衫,哭哭啼啼给他送行,明知老翁这一去就再不会回来了,老婆婆还苦苦劝他多吃点饭老翁在生离死别之际,回头看看陪伴自己劳苦一生的妻子,知道自己一走,她也不会久于人世,更为她的衣裳薄弱而难过老两口已到暮年却仍不能相依相守,凄凄惨惨作了死别 对杜甫而言,那个哭成泪人的新娘就如他的女儿,那个即将失去唯一亲人的老翁和老婆婆就是他的父亲母亲,他怎能掩面而过?于是,诗人自己的血泪和这些人的血泪流在了一处,他用笔饱蘸着这些永不退色的墨水,记录下了这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