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盛泽的会馆和公所.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9233548
  • 上传时间:2018-01-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盛泽的会馆和公所周德华收集整理栋宇沉沉会馆多 承平商货万千罗自从旷劫重生后 鲁殿灵光余几何以上是《盛湖竹枝词》中题名为“会馆多”的一首盛泽镇是苏州地区的一个工商业专业市镇有几所会馆一个镇上有好几所会馆这在全国其他各地是少见的 [1]会馆建置经查考,清末至民国年间盛泽还有八所会馆即:任城会馆——又名济宁会馆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年)山东兖州府济宁州商人集资金建 [2]徽宁会馆——嘉庆十四年(一八一○年)徽州、宁国商人合建 [3]济东会馆——嘉庆十□年济南府人建 [4]华阳会馆——又名红花会馆,乾隆□十□年建 [5]宁绍会馆——又名静安公祠乾隆□十年宁波绍兴诸商公建 [6]山西会馆——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年)山西商人建 [7]金陵会馆——附设在三义殿(即关帝庙)内由金陵商人募捐、建于顺治年间 [8]绍兴会馆——附设在西庙内建立年份不详尔后,山西会馆为日寇所焚毁,任城、金陵馆在“史无前例”中作为“四旧”被拆毁,宁绍及绍兴会馆被改建他用目前祗存济东、华阳、徽宁三所会馆遗址,亦已面目全非,亟待修缮保护会馆的作用和性质明代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而江南一带尤甚。

      综观数部方志,盛泽之有文字记载,始见于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十六家,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今盛泽乡黄溪村)四五十里居民乃尽逐绫罗之利,至嘉靖年间人口倍之始称市迨至明末,在冯梦龙的笔下是“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底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的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 [9]而周灿[10]在其五律中有“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之句可见,当时盛泽已经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丝绸生产和集散中心了入清,康熙年间, “商贾远近辐辏,居民万有余家,蕃阜气象,诸镇指为第一” [11]乾隆年间则“远商鳞集紫塞雁门粤闽滇黔,辇金至者无虚日” [12]此时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绸市盛泽的会馆自顺治起至乾嘉年间陆续建立与绸市的兴起互为印证这一时期,正处于清王室一统天下后,社会秩序渐趋稳定,而经济有所发展的太平盛世环境中客商云集,停留时间较长在弹丸之地的小镇上几无立锥之地,于是各地商人纷纷筹款建造会馆早期的会馆单纯供膳留宿,建筑极为简陋以后交易规模日廓, “天下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袂” [13]客籍行商多半转为座商,并竞相开设铺户作坊,有些巨商则在盛泽设立办事机构或分支机构。

      于是携带家眷定居者日众正如徽宁会馆碑记(道光十二年)所述:“皖人有迁居隶籍于吴,及侨居而遂家焉者 ”会馆也就从单纯的施舍性质演化为地域性的商业权益机构会馆成为客帮商行共同集议有关经营和贸易的场所运用集体力量,对外统一步调代表本帮利益与当地行政机构及商业组织进行交涉;对内则调节本帮本行业之间的各种矛盾促进团结盛泽的会馆以这种工商业行会性质者为主,其交易活动的大部分是采买绸段也兼营其他,如安徽徽宁两州商人是来到盛泽的第二大移民集团正如徽宁会馆碑所记载:“皖省徽州、宁国两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泽尤汇集处也” 当地人称安徽人为徽帮,他们带来了茶叶、山货、鞭炮、爆竹、宣纸、徽墨和歙砚,还垄断了盛泽的酒酱业和典当业第二种会馆带有手工业行会性质、以宁绍会馆及绍兴会馆为代表绍兴及其周围地区(诸暨、余姚、慈溪、上虞等)的移民是来到盛泽的最大移民集团,历史亦最早原先都是山区贫苦农民,体魂健壮能吃苦耐劳在盛丝绸泽业兴起以前,多半从事农牧业弘治《吴江县志》载:“每岁秋获之后、水田中多遗穗及鱼虾之类,绍兴人辄来养鸭,以千百为群,吴人呼为鸭客……” 绍兴的丝绸后整理技术发展较早在盛泽的丝绸生产兴盛以后,他们逐渐从周围农村及绍兴前来从事踩坊、染坊、炼坊、粉坊等丝绸后整理行业,少数人勤俭操持有了积累以后上升为坊主,此馆常集坊主和帮工于一堂,调节劳资关系,馆还为绍兴籍劳力来盛泽就业引荐作保,以致源源而来,络绎不绝,最多时占盛泽总人口什一以上。

      绍帮还垄断了豆腐、航运及搬运业甬帮在盛泽钱庄行业中有相当势力所有会馆都带有同乡会的性质,正如重修济东会馆碑记所述:“盛泽为吴江巨镇在昔尤为繁盛,各省商贾,鹜趋麇集,吾乡营商者亦多集斯土,因建馆以联合梓谊……” (民国十三年十一月杨中孚刻) ,又如《宁绍旅盛同乡会缘起》一文中说:“居今之世,欲求克自树立,而不为人所颠扑者其道惟群,顾群必自治,而后能顺应潮流,增进福利吾浙之宁绍两府人民,夙富自治观念举凡旅居地方,若公所,若会馆,类能自理一群之事,由来尚矣” [14]会馆不仅住宿有所而且贮货有仓,外地客商选购的绸匹在此集整待运,于是仓储手段成为会馆的又一职能会馆还购置地产雇人耕种或出租,如任城会馆,有地产三十一亩多而馆基本本身仅占五亩六分五厘,其余均为田产,雇人耕种以收粮会馆是商品交换和丝绸贸易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促进丝绸生产和其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盛泽向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之称在丝绸交易活动中会馆兼具吸收和辐射两个方面的作用,前者指吸引各地客商前来市易吸收了四方资金用以扩大再生产,得以“日出万绸” ;而后者则指覆盖面之广八所会馆馆籍的地理分布足资佐证,盛泽丝绸向北辐射至太行山两麓、长城内外,华中辐射至宁皖及长江沿岸各埠,而西南则辐射到四川广元一带(华阳会馆系四川省华阳郡人所建,即今四川广元县一带) 。

      事实上,通过这些会馆的商贾还转销到滇、黔、康、藏、粤、闽、赣、湘、鄂、陕、甘、蒙、辽等省区,可见“衣被天下”之说不谬盛泽丝绸有出口记载为清中叶,据无锡区汇揽(民国十六年初版)称:“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在前清乾隆、嘉庆间畅销国内外各地,南洋各属欧洲各处……” 康熙开放海禁以后,盛泽绸经广州大宗出口,当时并非直接售予洋商,而经由广东商人之手,而盛泽绝无岭南一带会馆的记载和口头传说据绸业界老前辈解释,广东客商来到盛泽,远较其他客帮为晚然其成交额甚大,广东商人资金雄厚,常把大笔采买资金存放在当地绸庄委托代办(专做广东人生意的绸庄称为广庄)毋须在盛地逗留过久,晚清、盛泽各绸庄纷纷在沪设立分庄广东商贾只须在沪接洽便可江南一带的会馆始自万历,盛于乾嘉,而道咸以后则渐趋衰落,自无建馆之必要了会所的兴起会馆衰落之际,正好是公所兴起之时盛泽的商业和财贸业,以绸业为首带动其他,达到百业兴旺的程度,每个行业为维护本行业的利益,约束同业之间的竞争,调节同业内部矛盾,相继建立起各自的同业行会组织——公所公所中之执牛耳者,当首推绸业,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年)己卯十一月十五日盛泽镇众绸行择镇东东城隍庙隔壁之普仁堂为议事之公所。

      [15]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在市中北大街登椿桥堍择地再建新所更名为培元公所 [16]绸业公所为绸庄(行)之同业组织包揽成品绸缎的购销清末民初曾出资兴建丝绸交易市场即“庄面” ,今犹存丝业公所——又名先蚕祠或蚕皇殿,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里中丝业公建 [17]领业公所——又名汇经公所,成立于晚清先租房于潇湘弄底为所址国民六年(1917 年)在姚家坝购进名为计家厅之大户房屋经修葺,才有自己的正式公所为领投之同业组织钱业公所——建于晚清,位于斜桥堍盛泽由于丝绸交易兴盛,市面繁荣,货币的流通甚钜,乃于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开设第一家钱庄,经宣统而民国,在鼎盛时期曾有近二十家钱庄同时开业,这些钱庄由初创时期的钱兑业务,发展为放款、汇划、贴现等全面金融业务米业公所——建于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位于升明桥堍在史丙奎撰写的“米业公所碑记”中说:“盛泽一隅,则专重丝绸,务米者仅居十之二三,自乾嘉至道光年间,米市之集,犹不亚于平望诸镇 ”碑末刻上同业集捐协力各行号,不论已闭,现开,计有永和号、程复兴行等四十五家 [18]全盛时期盛泽米行同时开业者二十有奇秋收以后籴进农民交来之糙米,加工成精白米(民国以后诸米行都附设柴油引擎发动的碾米机)贮存一部分供市镇食用,再输出一部分到苏沪各地,春夏青黄不接时期,米行又把存米粜出售予乡民,吃半年商品粮是盛泽周围乡村的特点。

      本地农户重织轻耕,耕作粗放,有时甚至把田租与外地农民(大多是绍兴人)耕种米业为农村机户和市镇的雇佣劳动者提供足够的口粮,间接支持了盛泽地区的丝绸生产米行还兼放货币贷款和实物贷款,如肥料(豆饼、菜籽饼) 、饲料(米糠) 、甚至大米利息一般为月息二分但有时遇到粮荒年份,少数米商积居奇春季借出一石米到秋收时要还二石,无疑是变相高利贷对广大贫苦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以上五个公所主宰着盛泽镇的经济活动,绸、丝、领、钱、米业成为盛泽商会中的五虎将,盛泽历任商会会长以绸业界领袖居多至于其他公所,如南北货、香烛、地货、银楼、鲜肉、腌腊等不胜枚举,不再赘述所有公所都订有会章行规如绸业公所对绸缎的匹长、门幅、重量等规格都作了规定,每天都制定出主要品种的收购价格,每家领户和绸庄(行)都据此挂出水牌领业公所对领投收取佣金亦有规定而钱业公所则在每月底召集全行业会议,根据苏、锡、沪、嘉等地的金融行情定出下个月的拆息标准在度量衡器具方面,如绸业之对于尺、寸,米业之对于斗、升,都进行抽查、校验对于取巧或违犯行规者,给予制裁公所组织缜密,有理事会和临事会等机构司领导和监督职能规模大的公所还聘有“公先生” ,由地方上有声望之豪绅或政界人士担任(或兼任) ,扮演法律顾问和公共关系调解人之角色。

      如商行请牙贴要请“公先生”出马到有关当局那里去领回与其他行业有纠纷时也由“公先生”出面调解在江浙战争(一九二四年)风云突变,直皖两系军队陈兵省界时,盛泽商会及绸业等公所紧急筹款由“公先生”出现疏通,而使盛泽免遭劫难 “公先生”为终身职,待遇优裕公所的向外开拓和省际联合鸦片战争以前,盛泽丝绸以内销为主,虽然行销范围几乎遍及全国,而以北方为主流 《黄溪志》 (道光刻本)称“每日收(绸)至盛泽、王江泾牙行卖之花样轻重必合北客意,否则,上庄辄退” 清朝中后期的盛泽绸匹多半由庄船(绸庄专雇用于装绸)载往苏州再转北方及长江中上游各埠如今苏州阊门水关内沿河有一处名为“盛泽码头”的地方,即是当年盛泽绸缎起卸的专用码头一八四三年上海被迫开埠,盛泽丝绸经由上海出口,本地绸商中之一部分由坐地经销转而向外开拓,而以上海为主要目标,纷纷在沪建立分庄(称为申庄)或办事机构,以洋行为对象进行交易有些领投本身无资金、靠其熟稔的商业人事关系和其“活络头寸” ,单枪匹马到上海当“跑街”或“掮客” ,以绸缎店为对象进行兜售当时绸庄(行)多租赁北京路、山西路一带民房开业,而掮客多聚居在九江路之“源源旅馆”及“卫生旅馆”内其时之上海滩既有帝国主义势力,又有青红等帮流氓集团,站稳脚跟颇为不易。

      在沪之盛泽绸商乃联合邻省嘉兴县王江泾之同行于晚清时(具体年份尚待查考)合建盛泾公所作为一个跨省的商业行会组织,维护两地绸庄(行)和丝绸掮客的利益,该公所位于上海老闸桥堍南苏州路的盛泾里内,遗址犹存,惟已改为民居一九二四年日本政府建立关税壁垒限制我国绸缎进口,无疑对盛泽丝绸是个沉重打击,盛泾公所为此曾提出抗议,并以抵制日货作为报复 “绸商抵制日货,日本此次增加税率将吾国丝织品列入奢侈品中,值百抽百,虽经交涉各国均得延缓三月实行,独对于吾国不通融,是以上海盛泾公所开会议决通知沪、盛、泾三处同业(通知书已见二十五日上海各报)一律抵制日货对付云” [19]无独有偶,震泽之丝商与南浔丝商亦携手合作,于咸丰十年(一八六○年)创建江浙丝经同业总公会(又名丝业会馆) 公所在上海山西路一九六号该会宗旨为:“专管江浙两省土丝之内外事务,集合众力以维护同业之相互利益,排除各种障碍” 该会致力经销土丝(辑里丝)于光绪初年至十年(一八七五~一八八四年)为最盛,两省年销沪达五万包左右,大部分供出口 [20]上述两处公所,集乡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