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篆书对联作品图片.doc
19页2019年篆书对联作品图片 篇一:张颐钧篆书作品 张颐钧篆书作品 篇二:邓散木篆书作品选草书对联行书 邓散木篆书作品选草书对联行书..隶书立轴 名菊初钝铁,字散木,别号芦中人、无恙、粪翁1960年因动脉硬化,截去左腿,因自署一足、夔,斋馆名有厕简楼,三长两短斋(三长者,篆刻、作诗、书法;两短者,绘画、填词,这是散木先生对自已艺术的评价)江南大书家萧退庵的弟子工行草书,一笔王字,但于篆隶真书,也都下过极深的工夫楷书以唐楷为主,也写北碑,但终于还是帖意浓于碑意隶书则汉代名碑大多涉及,以笔酣墨饱、结字谨严胜篆书初学《峄山碑》,继杂以钟鼎款识,上溯殷商甲骨文,融会贯通,最后写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 邓散木在近代,是以篆刻著称的当年印坛所谓“北齐南邓”,就是指北京的齐白石与江南的邓散木篆刻初学浙派,后师秦汉玺印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又得赵古泥、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艺事大进,又从封泥、古陶文、砖文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已章法多变,雄奇朴茂的风格1931年至1949年之间,曾在江南一代连开十二次展览,艺坛瞩目,有书坛的“江南祭酒”之称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汪洋恣肆、不计工拙的效果。
但显得有些破碎,境界不高书法也如此,这可能是天分使然吧 邓散木先生一生勤于艺事,几十年间,黎明即起,临池刻印,至日出方才进早餐,曾手临《说文》十遍,《兰亭》也临过几十遍,去世前几天还在伏案工作他又十分热心书法教育事业举办讲座,编印讲义《篆刻学》一书就是他治印的经验之谈1955年曾应北京人民出版社之邀担任简化字字模的书写工作,还书写了不少课本及各种普及读物,学生字帖,在书法的普及教育方面贡献很大 邓散木艺术活动年表 1898年10月16日生于上海,初名土杰,后名铁,字钝铁,30岁后改为粪翁,抗战胜利后易名散木晚年居北京,因病截去一足,因号“一足”、“夔”1913年16岁在原英人所设华童公学肄业因不愿接受洋奴教育,愤然离校,自习国文和书法 1924年27岁办南离公学,任校长 1926年29岁4月,与张建权女士结婚 1928年31岁从虞山赵石(古泥)先生学习篆刻、虞山萧蜕先生学习书法,因称“虞山弟子” 1931年34岁在上海觉林首次举办金石书法个展,至1948年,先后在上海等地举办个展及师生合展12次 1935年38岁在南京环球旅社举办书法篆刻个展,结识画家徐悲鸿先生。
1936年39岁在杭州为净慈寺书写巨型扁额“佛殿”两大字,每字高丈余1938年41岁在上海大新公司展厅举办“杯水”展览,将作品义卖,以所得支援抗战 1950年53岁上海解放,参加居委会工作并当选为二届上海市新成区人民代表及市政府委员参加上海市文职土改工作队到绍兴道墟工作,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58岁应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赴北京,用简化字书写小学语文课本及学生字帖,对于我国文字简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定居北京,在京二年成《京华新咏》八十六首 1957年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 1960年63岁患血管堵塞症,截去左下肢 1961年64岁右手腕伤筋不能握笔,此后间或以左手作书此时刻印有时以锤子凿成 1962年65岁因胃病切除胃脏三分之二,发现是胃癌 1963年66岁10月8日下午5时,因癌病逝于北大医院 1979年宣布“右派”问题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所书《篆刻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0年8月,民盟北京市委员会、中国美术馆、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单位在北京主办“邓散木金石书法展”,之后又在天津、杭州、青岛等地展出。
1981年《篆刻学》及《邓散木印谱》九集在日本翻译出版 1983年邓散木夫人张建权女士将邓散木先生书法篆刻及手稿等近两千件捐献国家,黑龙江人民政府决定在哈尔滨成立“邓散木艺术陈列馆” 《篆书五言联》146x37.5CMx2 憨斋吴南生私人藏 释文:竹户掩溪畔松亭筑石巅廿二年春雪霁粪翁集句 篆书立轴 图片自何香凝美术馆邓散木艺术展黑龙江博物馆藏 篆书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立轴 草书六言联 释文:抱林壑之清旷乐琴书以消忧 草书五言联 释文:醉吟挥玉笔寒风吹残云 行书鲁迅诗立轴 隶书毛泽东娄山关词立轴 隶书立轴毛泽东词 图片自何香凝美术馆邓散木艺术展黑龙江博物馆藏 篇三: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XX-12-2815:31:23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
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
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
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同时兼顾改造创新,布白运用匠心独具笔画上,他把结字方正形体变为纵向取 势,原来的平头字,变成右高左低如“马”、“既”等字,横画原本从左上斜向右下,吴昌硕笔下不是平画就是相反斜向又如拓本中的“以”字,似鸭非鸭,似鹅非鹅,吴昌硕把它画成一条昂首吐芯的凶蛇,俨然怒状纵览其临摹的石鼓文,不仅和原拓不同,就是自己临写的也肥瘦修短不一,本本各异。
他的草书不昧古法,又难辨古人踪迹,不强调章法的疏密聚散,而以方折顿挫的笔法,忽断忽连,顾盼呼应,凸显铿锵有声的点画节奏感,呈现一幅落英缤纷珠丸跳荡逸趣迭生的画面感结体上气势沉雄圆稳,却蕴涵天真秀逸风姿体会吴昌硕篆书的结体规律正如欣赏西洋建筑的结构规律,建筑上为了美的要求,绝不僵死于几何学的线,而时常改变石柱造形同样书法为彰显类似音乐或舞蹈引起的空间感型,亦不惜依据美的规律而改变字形吴昌硕篆书吸收秦篆特点,字形稍稍拉长,上部相对紧密,下部疏朗而垂笔向左右微微开张,从而将石鼓文与邓石如、吴熙载的篆书风格结合,茂密紧凑,正欹互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书风 金石书法美在章法布局气韵生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意境美,书法气韵生动除了体现在用笔、结体之外就是章法布局五代荆浩解释气韵:“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体恤吴昌硕篆书所表现的章法布局美,犹如静听传说中仓颉四目观见宇宙神奇,绝非几何学和数学的理智所能规划老”是“成”与“拙”的要件,“老”不只是年龄,还表现在气度、修养和风格吴昌硕篆书汲取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汉代隶书八分、魏晋的行草、唐朝的真书、宋明的行草之滋养,融会贯通,将金石艺术推向高峰。
在体势上吴昌 硕篆书惯常以纵取势,左低右高的规律非常明显,寓端庄于错落分布上疏密有致,避让得宜,而茂密处与空白处大都相互呼应对照,整体上达到雍容端庄的效果见景生情,因势利导,行行相向,字字相承,参差取势颇俱意态,正如宾朋杂坐,交相接应篇三: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当代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仅在于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程式,更重要的是事实上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的一元审美的观念开启了当代篆刻刀法多元审美的新观念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书画印艺坛,同时也影响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 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多有涉及,有的还有专论和专著其中,最著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刘江先生所著的《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一书该书以吴昌硕篆刻的“刀法与笔意”的关系为主线,从基本点画、边界格、残损以及用笔、用刀与结体、章法等方面对吴昌硕篆刻的刀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与分析其方法采用文字说明配以相应的篆刻作品之图例分析局部刀法时,在相应附图(篆刻作品)旁再用钢笔绘出局部刀法之示意图。
这种开创性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