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大锯教案反思.doc
11页拉大锯教案反思【篇一:小班语言教案:儿歌 “拉大锯 ”】小班语言教案:儿歌 “拉大锯 ”一、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表情的朗诵儿歌2、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二、活动重点:幼儿学会儿歌会表演儿歌三、活动难点:幼儿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的同时能与同伴合作游戏四、活动准备:背景音乐、姥姥形象(指偶)、情境表演五、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通过游戏情境,熟悉儿歌内容⑴出示指偶 “姥姥 ”师:瞧!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师:我们有礼貌的向姥姥问好!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 “大戏 ”吗?今天,姥姥带你们去看大戏,你们想去吗?师:好的!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播放背景音乐,丰富后半段儿歌歌词,开火车,绕教室一圈)⑵观看情境表演 “拉大锯 ”师:大戏好看吗?师:刚才哥哥、姐姐手上拿的是什么?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丰富 “拉大锯,扯大锯 ”儿歌歌词)2、完整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师:在姥姥家看了大戏,又学了拉大锯,还真有点累,休息会儿,竖起耳朵来听首好听的儿歌 “拉大锯 ”,听 ——3、学习儿歌师: “拉大锯 ”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了哦!(集体跟念、表演 2——3 次,鼓励启发幼儿配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4、游戏 “拉大锯 ”,在游戏中理解、表演儿歌。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 “拉大锯 ”,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两个人也可以玩 “拉大锯 ”游戏,谁愿意和我玩?(请一位幼儿上来与老师合作示范)师:我与好朋友面对面,五个手指头张开,举起来,与好朋友的小手交叉,两只脚一前一后站的稳稳的,边念儿歌边玩游戏!(游戏2——3 次)5、结束师: “拉大锯 ”的游戏真好玩,我请你们当小老师,去教教弟弟妹妹玩好吗?(开火车出活动室)潘晓慧2011 年 5 月儿歌: “拉大锯 ”课后反思一、对教材的反思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而源远流长的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对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具有促进作用,民间游戏注入儿歌元素,更显示出它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 “拉大锯 ”篇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的很开心,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 “拉大锯 ”这一语言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
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一开始,我便出示指偶 “姥姥 ”,让小朋友与姥姥打招呼、问好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 “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 ”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随音乐旋律,轻松的成为主人,在开火车去姥姥家的途中,自然丰富了歌词 “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 ”让幼儿达到了自我享受的境界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唯一疏漏了一个知识准备—— 幼儿实际经验的准备,由于幼儿没有经验的铺垫,当我一出示“姥姥 ”指偶,问幼儿: “谁来我们班做客? ”,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 “奶奶! ”,由于孩子们没有生活经验,对奶奶和姥姥这两个概念区分的不是很清楚,这里教师欠缺了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区分“姥姥 ”和“奶奶 ”,而是运用了稍带指令性的语言让幼儿知道 “姥姥 ”,虽然幼儿都能接受,但似乎显得有点强求!第二环节,观看情境表演 “拉大锯 ”,这一环节中,教具的精美与充分的运用使的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孩子们一直在用所有的的感观参与活动!他们听着、看着、想着 ?? 然后教师适时的让他们动起来,自己上来操作教具进行表演,成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通过他们自己的 “玩”、“动 ”、“学 ”,自然学会了儿歌歌词 “拉大锯,扯大锯”,由于 “大锯 ”这个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可能没有接触过,幼儿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我们教师言语上的帮助,以及教具形象的展示,幼儿才能很好的掌握!这里教师忽略了讲 “大锯 ”的特征,如果再详细点帮助幼儿理解了词义,幼儿便能掌握的更快!在幼儿 “玩”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坐在小椅子上适时的休息会儿,听教师欣赏儿歌一遍,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为了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我引导孩子们用小手变出 “大锯子 ”自己动手边做动作,边学习儿歌,使本来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样一来,孩子们又变的积极活跃起来,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快乐!最后在 “拉大锯 ”的游戏中,这次活动也达到了高潮,我请孩子们自己找一个好朋友来玩游戏,孩子们立刻变得兴奋,各自找到了好朋友,可能过于兴奋,老师的指令还没有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 “拉大锯 ”游戏,现场的气氛比我想象的要活跃的多!就在这师幼互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了活动!潘晓慧2011 年 5 月【篇二:小班语言活动:拉大锯】小班语言活动:拉大锯活动目标1.喜欢童谣,乐意参与活动2.学习两人合作游戏,体验快乐活动过程: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1.(教师请配班老师合作一下)师: “小朋友,你们看,胡老师和赵老师一起玩个游戏,你们想看吗? ”(幼:想)2.两位老师一起边做游戏边朗诵儿歌一遍师: “小朋友,你们看到我们做了什么游戏吗? ”(请小朋友说一说)3.再次表演一遍,速度慢一点师: “我们俩玩了什么游戏呀?你们想玩吗? ”二、幼儿学习童谣《拉大锯》1.两手放前,一前一后做拉大锯样,进行表演边学习儿歌。
2.请个别幼儿上前与老师合作,边表演边朗诵儿歌3.鼓励小朋友同伴之间互相合作,找个好朋友,进行边朗诵边表演三、复习以前学过的童谣1.师: “哇!外婆家那儿的戏真好看,看,他们的小手开始变魔术了呀! ”(复习儿歌:手指变变变)2.师: “小手累了,该休息了! ”(复习儿歌:小不点)四、结束: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让你们的小手搬着小椅子回到线宝宝那儿去吧附:儿歌《拉大锯》拉大锯,拉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活动反思: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一开始,我便出示指偶 “姥姥 ”,让小朋友与姥姥打招呼、问好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 “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 ”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随音乐旋律,轻松的成为主人,在开火车去姥姥家的途中,自然丰富了歌词 “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 ”让幼儿达到了自我享受的境界。
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唯一疏漏了一个知识准备 --幼儿实际经验的准备,由于幼儿没有经验的铺垫,当我一出示 “姥姥 ”指偶,问幼儿: “谁来我们班做客? ”,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奶奶! ”,由于我们地处厦门一般都称爸爸的妈妈为 “奶奶 ”,孩子们没有生活经验,对奶奶和姥姥这两个概念区分的不是很清楚,这里教师欠缺了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区分 “姥姥 ”和“奶奶 ”,而是运用了稍带指令性的语言让幼儿知道 “姥姥 ”,虽然幼儿都能接受,但似乎显得有点强求!第二环节,观看情境表演 “拉大锯 ”,这一环节中,教具的精美与充分的运用使的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孩子们一直在用所有的的感观参与活动!他们听着、看着、想着 ?? 然后教师适时的让他们动起来,自己上来操作教具进行表演,成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通过他们自己的 “玩”、“动 ”、“学 ”,自然学会了儿歌歌词 “拉大锯,扯大锯”,由于 “大锯 ”这个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可能没有接触过,幼儿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我们教师言语上的帮助,以及教具形象的展示,幼儿才能很好的掌握!这里教师忽略了讲 “大锯 ”的特征,如果再详细点帮助幼儿理解了词义,幼儿便能掌握的更快!在幼儿 “玩”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坐在小椅子上适时的休息会儿,听教师欣赏儿歌一遍,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为了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我引导孩子们用小手变出 “大锯子 ”自己动手边做动作,边学习儿歌,使本来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样一来,孩子们又变的积极活跃起来,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快乐!最后在 “拉大锯 ”的游戏中,这次活动也达到了高潮,我请孩子们自己找一个好朋友来玩游戏,孩子们立刻变得兴奋,各自找到了好朋友,可能过于兴奋,老师的指令还没有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 “拉大锯 ”游戏,现场的气氛比我想象的要活跃的多!就在这师幼互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了活动!【篇三: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 (共 8 篇)】篇一: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由于年龄小,手的动作不够灵活,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不清楚应该如何画,怎样涂色,画面怎样变得漂亮 ,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中游戏 ,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 ,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因此 ,帮助幼儿提高绘画技能 ,使幼儿学会绘画的手段,表现他们内心意图是十分必要的 ,在小班教学的绘画过程中 ,我是这样做的 .一、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由于幼儿年龄小 ,对绘画一无所知 ,他们只会持笔乱涂乱抹 ,来体现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伴随着这种体验,他们对画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教孩子画些什么,也不必强调幼儿画得像不像,因为这样易使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和热情,而应该去引导、呵护、培养二、认识绘画工具及材料幼儿绘画中,不能单一只用一种绘画工具来做画,这样容易导致幼儿没有新鲜感,因此每次作画教师尽量要让幼儿感到绘画课的新鲜和好奇刚开始我让幼儿先用水彩笔学画画 ,当孩子对水彩笔画有一定的了解 ,使用时幼儿便会感到不新鲜 ,这时,教师便要换其他的绘画工具,如:油画棒、棉签、手指点画、水粉颜料、调色盘等三、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教幼儿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小点表示花朵、小草、树干,用横线表示棍子、绳子、栏杆等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幼儿练习画气球、泡泡、太阳等幼儿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们布置在室内,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各幼儿的绘画特点、色彩、线条、比例等画面效果,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俗话说: “好的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 ”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给予表扬,不好的应该先表扬,表扬的同时,委婉的提出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