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东莞市市高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
24页广东省东莞市市高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通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相关链接:①朱生豪(1912——1944)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百度百科)②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教会学校背景使他形成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为朱生豪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 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D. 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很多出自朱生豪的翻译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B. 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C. 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或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D. 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其他莎剧的中译本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6.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参考答案:4. C 5. CE 6. ①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
②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坚定执着③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④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不惧困难,完成译作4. 试题分析:“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理解错误5. 试题分析:每项2分A“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B“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白璧微瑕”评价不当D水平超过任何莎剧译本,无依据6. 试题分析:注意从“满怀热情”“坚定执着”“精益求精”“不惧困难”的角度作答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
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冯士筰:符号数字皆诗情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的冯士筰,从小就刻苦好学清华读书时,更是出了名的“苦行僧”他大学的同窗好友孙文心教授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冯士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从图书馆或者教室回宿舍的回来后,饿了还会抱着冰冷的窝窝头啃几口1964年,他在深入研究了当时享有盛名的物理海洋学家Munk大洋风生环流模型的基础上,找出该模型未考虑热盐因素的不足,建立了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正当他准备发表关于这一模型的重要论文时,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地发生了冯士筰被关了牛棚,但幸运的是他和赫崇本先生关在了一起白天他们一起劳动,晚上赫先生不仅会给他讲海洋科学的历史和前景,而且还鼓励他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气馁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冯士筰的心总是热乎乎的,对未来也充满着期盼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了冯士筰从牛棚里被解放了出来,接受了这一极有挑战性的课题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一次大的风暴潮可能使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丧生,经济损失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元我国是风暴潮高发国家之一,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风暴潮的预报研究工作而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还对风暴潮理论和我国风暴潮的实际状况几乎一无所知,风暴潮研究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冯士筰的研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为了获得风暴潮的第一手资料,1970年冯士筰等人环绕渤海湾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足迹遍及渤海周围数省的4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其中的2000多公里完全是徒步跋涉的他们走村串户向渔民、农民和盐民了解风暴潮的一般常识;走访当地政府、查阅当地县志,寻找有关记载;他们还反复到水利部门和验潮站搜集有关数据冯士筰终于获得了国内第一批关于风暴潮灾害的珍贵资料要从本质上认识和最终解决风暴潮,当然首先要探讨其机制,因为只有弄清风暴潮的发生机制,建立一定的模式,风暴潮预报预测才能科学准确研究中冯士筰发现:在南方风暴潮多由强台风引起;而在北方,寒潮也能在渤海掀起风暴潮虽同为风暴潮,但二者的动力源和引发机制并不尽相同冯士筰的这一发现,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1975年,冯士筰及其合作者一连发表了数篇论文,系统论述了风暴潮的概念、理论和数值预报的力学模型,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
1982年,冯士筰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成《风暴潮导论》一书,这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风暴潮的理论专著,它标志着我国对于风暴潮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风暴潮研究之林,也标志着冯士筰已经跨入我国一流物理海洋学家行列1983年,冯士筰作为高级访问学者,飞抵美国旧金山,同美国相关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这次合作又使他的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拉格朗日余流”是当时学界最有争议的前沿课题之一冯士筰和他的合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析了欧拉余流理论的缺陷,深入分析了拉格朗日余流和欧拉余流的本质差异,提出了一种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物质输运的理论模型,导出了一个全新的长期物质输运方程该方程一问世,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回国后,冯士筰在对该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从根本上改造近海或河口环流传统理论的研究工作此后十年,他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导出了浅海潮生——风生——热盐环流基本方程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的输运方程此理论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冯士筰的这一研究成果,为近海污染物理自净、悬浮质输运、海洋环境预测和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海洋环境流体力学基础。
工作之余,冯士筰是个爱好比较广泛的人冯士筰很爱作诗,这既是他陶冶性情的方式,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心系大海连天碧,符号数字皆诗情”,这两句对仗工稳的诗句,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真实写照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1964年,冯士筰在研究大洋风生环流模型时,发现了该模型的不足,并建立了自己的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B. 冯士筰发现,南北方风暴潮的动力和引发机制并不尽相同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相当的实用价值C. 冯士筰深入研究拉格朗日余流和欧拉余流,最终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的输运方程,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D. 八十年代,冯士筰与美国相关单位合作研究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标志着我国海洋环保进入世界领先行列5. 下列对文章有关不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革”期间,冯士筰被关进牛棚,幸得赫崇本先生的帮助,渡过难关1970年,在周总理的过问下,才被解放B. 冯士筰和其合作者一起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这一理论标志着我国风暴研究进入世界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