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神经解剖学总论.ppt
54页神 经 解 剖 学,总 论,一.神经系统的区分,按部位分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周围神经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脑 Brain脊髓 spinal cord,,,脑神经 Cranial nerves脊神经 spinal nerves,一.神经系统的区分,按功能分 躯体神经 somatic nerves 内脏神经 visceral nerves,,,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肠神经系,,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二.神经细胞(神经元 neuron),是一类高分化的特殊类型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可以产生冲动、传导冲动,并可以合成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神经细胞,,胞体 soma突起,,轴突 Axon树突 Dendrite,分类,按轴突的长短分(由Cajal提出) 1 高尔基I型细胞(Golgi type I cell) 轴突长、胞体大(如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整合、投射 2 高尔基II型细胞(Golgi type II cell) 轴突短、其分支不超过其树突伸延的范围(如大脑、小脑皮质的颗粒细胞)。
调节,分类,按突起的数目区分 假单技神经元 双级神经元 多级神经元,,按神经元的机能区分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分类,按化学性质区分 胆碱能神经元(Ach) 单胺能神经元(儿茶酚胺能,5-HT能,组胺能) 氨基酸能神经元(Glu GABA) 肽能神经元(SP,SRIF,ENK……),结构,胞体:细胞代谢和信息整合的中心(圆形、星形、梭形……)大小各异(5-150μm ) 细胞膜(cell membrance)-是胞体表面的质膜,伸延包绕轴突和树突7-10nm厚,由双层脂质分子中嵌入蛋白质构成 神经元的细胞膜除脂质(40%-50%)、蛋白质(30%-40%)外,尚含1%-5%的糖,糖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和糖脂、膜上的受体和离子通道与化学信息的识别密切相关结构,核(nucleus) 1 球形,多位于细胞中央 2 大,核:胞浆=1:3 3 核膜(nuclear membrane)由二层质膜构成,并有等距离的核孔(nuclear pore) 4 染色质(chromatia)DNA+组蛋白,呈细颗粒状 5 核仁,1-3个 ,rRNA+组蛋白,结构,结构,核内的染色体含遗传物质DNA,同时核内还有三种RNA聚合酶(A,B,C)→分别合成rRNA,mRNA,tRNA→胞浆→在胞浆内以氨基酸为原料,tRNA为运载工具,mRNA为模板,核糖体为装配机→合成蛋白质。
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复制和表达的主要场所,也是将DNA转录成RNA的部位结构,核周质(perikarya) 半流动状的基质(RNA)+细胞器+内涵物 1、细胞骨架:由微管、神经细丝、微丝组成A. 微管(microtubule):是不分支的细管(直径20-30nm),由微管蛋白组成,表明光滑,长度不定,以单个或疏松组合的形式分布于胞浆内,并进入树突和轴突 功能:参与轴突生长,骨架支持,与物质运输有关 B.神经细丝(neurofilament)直径10nm 功能:支持,物质运输 C微丝(microfiament)直径为5-6nm,神经原纤维=微管+神经细丝+微丝,结构,2. 核糖蛋白体(ribosome)简称核糖体 rRNA+蛋白质 , 直径10-30nm 游离核糖体(游离于胞浆内) 附着核糖体(附于内质网上) 功能: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基地(合成结构蛋白,分泌蛋白),结构,3. 粗面内质网和尼氏体 A. 粗面内质网,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膜表面的附着核糖体,结构,B. 尼氏体(Nissal 体),在电镜下平行排列并互相联系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是神经元特有的而被碱性染料染色的小块状结构,又名虎斑(tigroid masse)位于胞体,树突基底部。
功能:合成蛋白质,结构,4. 滑面内质网和Golgi复合体 A. 滑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由一些不规则分支和融合的管或池组成,因无多聚核糖体附着,其膜面光滑,神经细胞特别发达 位置:胞体,树突,轴突直至末梢 功能:运输蛋白质,合成脂质结构,B. 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 分布:核周围,树突 形态:由5-7层平行排列的扁平囊及大小泡组成,对向胞核的一面为生产面上由许多小泡附着,另一面为成熟面,有大泡附着 功能:a. 与递质合成和释放有关,小泡提供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扁囊加工->大泡修饰包装,分泌 b. 与溶酶体的形成有关,结构,5. 溶酶体(lysosome) 分布:神经细胞的胞体及突起内均有(但轴突内很少) 形态:有一层单位膜包绕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大型囊状结构 初级溶酶体(50-60nm) ↓ 次级溶酶体(1-2um) ↓ 后溶酶体(残存小体) 功能:降解和消化细胞内,外物质,结构,6. 线粒体(mitochondria)一氧化供能中心 形态:由双层膜构成,外膜平滑有小孔,内膜有许多皱褶(称之为嵴cristae)内膜内为内室,其内的基质含三羧酸循环酶,氧化酶和某些蛋白酶系统,DNA,RNA及DNA和RNA聚合酶 分布:遍布整个神经细胞胞体,轴突,树突 功能:A. 能量的产生和转换——供能站 B. 储存(钙库)并调节胞内钙,结构,7. 色素颗粒 A. 色素颗粒 黑色(黑质)蓝色(蓝斑)——富含铜(儿茶酚胺合成的耗损产物) B. 脂褐素(黄褐色)内含未消化食物的次级溶酶体,突起,1. 树突(dendrite):是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突起,故其结构与胞体相似,神经细胞均有多个树突, 顶树突;树突棘(dendritic)(头、柄) 棘器 spina apparatus 其膜上有许多受体和离子通道,推测它在学习,记记及神经元可塑性方面均起重要作用,调节细胞内钙的浓度。
树突总面积与胞体面积的比为5:1,突起,2. 轴突 axon A. 特点:细、长、表面光滑,轴丘,其细胞器与树突不同处是:无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和Colgi复合体 轴突和树突主要形态学特征 B. 轴浆运输:在活体可见轴浆沿轴突长轴双向流动,称轴浆运输 a .分类: 按运输的方向 轴突末梢->胞体 逆行运输 胞体->轴突末梢 顺行运输 按运输速度 快运输:运送递质小泡,细胞器,酶蛋白,其中顺行100-400mm/d,逆行50mm/d 慢运输:运送组成微管,微丝的有关蛋白及一些可溶性蛋白,顺行20mm/d,逆行少见 b. 营养物质的供应,径路追踪 cochian,突触 synapse,(一) 概念 sherrington 1897年提出,相互连接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接触部位,在形态上特殊分化,在机能上可以进行神经冲动的传递和情报的整合 (二) 分类 I 电突触: II 化学突触 :,突触 synapse,(一) 化学性突触的一般结构由突触前成份,突触后成份及突触间隙组成,突触 synapse,I 突触前成份(presynaptic element); 1. 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厚5-7nm,膜旁致密质(paramembranous),突触前小泡栅栏(presynaptic vesicular) 2. 突触囊泡 synaptic vesicles,是神经递质储存的部位。
突触 synapse,A.囊泡的产生 颗粒囊泡 .透亮囊泡 B.囊泡膜的蛋白 a. 突触素:属磷蛋白家族,与突触囊泡的运输和释放有关 b 突触小泡蛋白 synaptophysin 是含糖的膜结合蛋白,主要分布在含经典递质的小颗粒囊泡上,对囊泡的胞吐具有重要作用 c 囊泡相关蛋白 synaptoravin 是囊泡膜的固有蛋白,对突触囊泡的代谢有重要作用 其他:线粒体,微管,微丝,滑面内质网,突触 synapse,II. 突触后成份 postsynaptic element 1. 突触后膜 postsynaptic membrance,突触后致密质 postsynaptic density 厚5-60nm 突触后膜的主要结构主要是膜受体及相关的磷酸化酶类,膜受体 有三类 a. 受体由配体结合部位与离子通道构成,当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时,离子通道开发 b. 受体本身具有某种酶的活性,其催化部位在细胞膜的内面,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后改变酶的活性 c. 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即与膜上另一种蛋白结合,使其释放出活性因子,这种活性因子与受体的效应器发生反应,调节其活性。
突触 synapse,2. 突触下网 Subsynaptic web 3.突触后致密小体 postsynaptic bodies 4 其它:线粒体,包被小泡,多胞体,突触 synapse,III 突触间隙 synaptic cleft 宽约15-30nm,其内含粘多糖,糖蛋白和唾液酶 电子致密物质 突触间线 突触间丝,突触 synapse,(四) 化学性突触的分类 1.轴树突触 最常见 2.轴体突触 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晚,突触 synapse,3.轴轴突触 可能是突触前抑制的形态学基础,突触 synapse,4.树树突触 可能是组成局部回路,执行复杂信息加 工的形态学基础之; 树体突触, 树轴突触 5.体树突触 体体突触 体轴突触,6.结突触7.突触球8.交互突触9. 自突触,突触 synapse,II 根据突触的超微结构为依据 1959年Gray根据突触的超微结构将其分为I型和II型,一般认为I型是兴奋的,II型是抑制的,它们的形态学区别是,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1846年由virchow提出 胶质细胞:神经细胞 10:1-50:1 胶质细胞有突起,但无轴突和树突之分,也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但对神经元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现已知胶质细胞对正常脑发育,神经元的调控和中枢再生等方面发挥的影响已不亚于神经元本身。
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胞:schwann细胞,卫星细胞,大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脉络丛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体积最大,在脑内分布最广泛 分类,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3 特殊类型的星形胶质细胞 ①Bergmann 胶质细胞 ②Muller 细胞 ③垂体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1谷氨酸(Glu)和GABA代谢的关键部位2 维持离子平衡3 合成神经活性物质4 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① 在突触结构附近往往有星形胶质细胞围绕 ② 星形胶质细胞的Ca++信号可以媒介许多功能,如突触可塑性的调节,神经递质的摄取和代谢, 肽类,氨基酸类,No,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等 ③星形胶质细胞上有许多神经递质的受体和离子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