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及赏析.doc
9页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译文)赠从弟(其二)刘桢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赏析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 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赏析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译文前面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举贤授能的贤君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赏析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终南别业 王维译文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每有闲情逸致,就独自到山中游玩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赏析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译文丢弃我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能够挽留;搅乱我的心绪的,今天的日子又有许多烦恼忧愁。
秋风万里送来南飞的大雁,面对这种景象应该在高楼上 酣畅地饮酒你的文章如建安风骨那样刚健,我的诗向南齐小谢的诗那样清新秀发全都满怀超逸的兴致,豪壮的情思飞扬横溢,想要登上青天把明月揽取抽刀斩断流水但水更加不停的流,举杯饮酒想消除忧愁但却更加忧愁人活在世上不符合心愿,明天就打散头发去摆弄扁舟赏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两个长句激荡排比,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第三、四俩感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中间六句痛苦淋漓的抒发豪情意逸兴,前面的烦忧苦闷一扫而光诗句自然照应了题中的谢楼和校书叔云,一则是恭维李云的诗文刚健遒劲,颇句建安风骨;二则是说自己的诗歌像小谢那样清新秀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极其浪漫的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四句诗人再一次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使他潇洒旷达外表下深藏着的悲哀更加深重诗人时而把自己抛向欢乐的绝顶,时而使自己陷于痛苦的深渊。
思想感情的急骤变化和艺术结构的起伏跌宕,在全诗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语言的健举豪爽和比喻的自然天成也为以后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表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译文长安大街上,下着小雨像酥油那样软润,野草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只是萌芽这是最值得称道的一年中春季最美好的时节,它远胜过皇城绿柳如云的时候赏析这首诗又名《初春小雨》诗中所写当是早春景物,主要写小雨后的京都景色起始一句点明地点并描写了小雨所形成的情状——长安街上下着纷纷洒洒的细雨;这细雨看上去十分可爱,它落在地面上就像酥油一样软润,野草开始萌发;这种萌发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隐隐约约这一句,真实的写出了在小雨中所看到的野草萌生状态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前两句所写景物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年中春天最好最美的时节,要远远胜过含烟柳树绿遍整个皇都的时候这种评价,实际上包含了比较,将“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与“小雨润如酥”所形成的景色相比较,目的在于显示早春季节的可爱,并以“绝胜”表明了他喜爱的程度景物典型鲜明、比喻贴切生动而构思精巧是这首诗的特点早春的景物很多,诗人只写最具典型的小雨与野草,将他们安排于同一幅画中,鲜明的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比喻只有一个就是“小雨润如酥”,十分贴切的写出了小雨的软润状态,生动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