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群体下的离心现象探析.docx
10页学生群体下的离心现象探析 摘要: 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适时积极的正确引导,是学生群体和谐与凝聚力形成的关键针对学生的一些行为现象,从离心的内涵、离心的哲学基础、离心力、离心心理等方面对离心予以探讨分析关键词: 离心;群体;教育;学生:41 :A人之心理发展变化都无过于其青少年时期表现显著作为现代人,学生群体期所受教育在其一生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群体教育的研究中,有关离心的现象、离心心理等词汇不时出现,但当我们寻求其确切的解释和阐述时,却发现其又是如此得苍白和贫乏为此,本文拟从教育教学角度探讨学生群体教育下的离心探析,以求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同仁的思考,以及得到专家的指正,从而促进学生群体下的离心教育研究一 离心的内涵与哲学基础1离心的内涵何谓"离心"?中国很早就有"离心"一说,但一般是作为"同心同德"对立面而言的比如《辞海》对其解释上也是与"离德"作为一个整体来说明,即"人心各异,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近代以来,由于科学发展,离心又与现代物理学联系到了一起物理学上的离心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的情况下,作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行为。
因此,一些词典在对离心解释时也引入了现代物理因素,在原先单独的"离心离德"一词基础上增加了"离心"、"离心力"的释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解释也不尽完全相同如2002年版《辞海》对"离心力"解释为:非惯性系中惯性离心力简称;2004年版《中国百科大辞典》解释为:离心力指质点做圆周运动时所受向心力的反作用力它是惯性系内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力,与在非惯性系内存在的惯性离心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离心指跟基体或领导不是一条心,有异心;离开中心离心离德:集体中的人不是一条心,不团结离心力指物体沿曲线运动或做圆周运动时所产生的离开中心的力商务印书馆2007版的新华汉语词典的解释:离心指跟集体或领导不是一条心;离开中心;不是一条心,各有心思离心力: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离开中心的力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离心;不同心,不团结;离开中心离心作用:指不同心不团结的行动和后果离心力:物理学名词物体沿曲线运动或做圆周运动时所产生的离开中心的力,比喻背离中心的思想和行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离心所体现的一般性内涵:即与集体/领导不同心,产生游离或离开中心的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1R30043);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SCC246);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课题编号:ky201203)在教育上, 我们认为,当作为客体的教育者对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思想行为上进行规范、作用时, 若客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以约束主体在向以诸如知识学习、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等为中心目的的既定轨道上按部就班得行进,主体对客体的监护和说教不感兴趣,采取漠视、摆脱、逃离的态度行为时,也呈现出这种相似的离心现象基于这种行为的心理,暂归称为离心心理;由此产生的行为作用,归为离心力2 离心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社会性人由于都具有特定的环境身份,与其他个体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因此人的活动通常是以群体或共同体的形式来反映其社会性张世英认为人与人之所以能相互理解的基础在于人皆生活和交往于一个共同体之中,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即便是个人所独有的内心状态也能通过日常语言所具有的暗示作用为他人所领悟、所理解但相互理解所取得的共识或相通相融并不取消每个个人的独特性这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一方面通过相互理解而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和谐相处并非绝对一致,其中又有差异和矛盾。
个人差异及其相互间的矛盾就是离心存在的哲学基础如果站在"群体"角度来研究离心,也只有站在群体的角度研究离心才有意义;有群体的存在,就有离心的存在,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认为词典里对于离心离德解释的出发点较为接近于这里所谈到的离心范畴二 学生离心的行为特征与离心力1 离心的行为特征在教学中,在班级活动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态度上或是冷淡、漠视、不理不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又或不屑与轻蔑,甚至厌烦、对立;表现在语言上或是沉默的、敷衍的,或是不和的,甚至是唱反调的;行为上常常或是消极的,依然故我,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无作为,或是随大流中的得过且过,甚或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直至公开的悖逆而行在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时,发现在一个班级中居各个成绩段的都有,但居多的为学习中下等生一些学者在对这一现象分析时,常归结为青春期的逆反现象但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逆反现象因为我们可以将这些行为表现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作为,即当事人对外部作用表现麻木,无反应;二是有行为,但无个体积极性,表现上的消极、逃避,即不主动配合参与;三是作为上的异向性,表现为做做样子,甚至逆其道而行之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对逆反心理解释为: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
它强调的是强烈抵触,因此该心理主导下的逆反现象只是属于作为上的异向性里面的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离心现象要远比逆反现象丰富的多一些学生常常会因为兴趣爱好或是具体发展目标与所受教育内容发生偏差甚至矛盾,当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沟通时,该学生虽然可能不反对老师的观点,甚至有可能会赞同老师的观点,但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尽管不会捣乱生非,却也不会在交流后的学习中有所改变自己先前不学的态度、行为因此听得进不代表行动上有所支持,也不代表行为上有所逆反作为个体,他将自己游离于班级学习群体之外,为班级整体成绩未有任何加分作用;但对班级这个群体而言,他增加了分母基数,当班级整体前进时,他从而就变相地地拖了班级后腿,成为离心的一份子,但因为在行为上还没有达到采取反抗、对立的的程度,也就不属于所谓的逆反行为一旦个体不能与群体保持统一的思想行为,必将产生离心力,从而销蚀整体的凝聚力2离心力离心力是相对群体行为趋向而言的群体的行为是群体内个体合力的结果一个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与群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居于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群体"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由于该课题涉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军事心理、组织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人们也就从其各方面、各层次来分析研究,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目前大多数关于"群体"的研究过于混沌与莫名,但我们认为群体的研究在大的方面仅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组成群体的个体(尤其是差异性)对群体的影响,二是共性下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心理学家科特利文(Kurt Lewin)提出了凝聚力一概念,受其影响,此后的众多学者的研究一般侧重于群体的凝聚力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在此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已比较完备,在评测方法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在群体的凝聚力的对立面——离心力方面研究较少以至于在提到凝聚的对立面时,也一般用"负凝聚"( 白如斌)等来代替另外,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过渡的社会群体,对于这一阶段青少年离心方面的表现,研究一般都归结为逆反行为,更未见有对学生离心力的专门论述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群体成员的差异性与组成此群体的其他成员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一阶段个体行为倾向、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下的群体心理的引导与行为规范对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及在毕业后步入社会乃至终身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群体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相处应包含对他人独特性的容忍和尊重,如何在容忍和尊重个人独特性的基础上,增强和谐,减小离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合力效应,成为群体研究的主要目的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凝聚力时,认为凝聚力是复杂的、多维的、多层次的同样,我们认为离心力也是复杂的、多维的:目标与方向的认可度、成员之间的融合度,群体的共性与个体的异性、规范上的工具性、作用上的有效性与可变性等,限于篇幅,不在此展开。
在教育中,如果不注意识别这种行为动机,并加以合适引导,就难以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与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要根据离心的特点探索教育、引导的有效之法,以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三 离心心理的本质一种行为的出现,总是基于其内心的心理动机,不管这种动机是有意识的,还是潜在的无意识的当我们探索离心行为下的心理时,就会发现我们很难用一种理论来阐释完整,无论是用格雷姆、霍根、赛尔和福多等人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用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G.Morris)阿尔伯特梅斯托(Albert A.Maisto)的人格心理动力学理论,以及还是用马里奥邦格将人的心理分为的行为主义、精神论(mentalism)、神经心理学理论基于此,对离心的分析也只能从一个侧面来分析其机理离心行为虽不等同于我们常说的逆反行为,但不妨碍我们参照逆反心理理论来解释离心心理我们认为离心心理是客体规范与主体需要碰撞时产生的一种消极、逃离、甚至排斥抵触的心理活动,它包含逆反心理,有着向逆反高层次发展的倾向从结构上来看,离心心理也是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认识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
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个人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也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关系失调,认知上就不能产生共鸣,甚至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想极力减轻或消除情感因素,情感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或烦忧、反感等它在离心心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是直接的动力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个性因素: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最初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本身和他扮演的角色现代心理学赋予个性一般涵义是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同任何事物一样,个性心理也有自己的结构个性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从社会意义和作用来分析,人的个性既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性的一面,是积极性和消极性的统一个性的基本特点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积极性与消极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制约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其中认知成分是指对离心对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也是离心心理形成准备和导向阶段;情绪成分是指对离心对象的漠视、游离、抵触情绪;行为倾向是指对离心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离心行为。
离心认知是基础,正是因为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结果不符合自身需要,才会产生相应的消极、逃离心理和行为倾向离心情绪是主要成份,往往起支配作用离心行为是结果,离心心理一旦形成之后,只要离心对象一出现,主体离心心理就会产生,态度行为上也就有所表现一般而言,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直截了当的(Andrich Styles,1998)一些变量,如态度的强度、容易想起的程度、在特定情境中某种态度的醒目程度、态度和行为的相关程度等,都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会采取与她或他态度一致的行为当青年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接触或是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时,如果他们有交集,他们内心就会有很好的共鸣他们一般将会对与自己以往价值观念相符的、或是新鲜的价值观念感到一种满足和充实,而对与自己旧有价值观念相矛盾的就有可能产生不理解、不认同,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如果青年不能将因接受新信息所产生的的冷漠情绪、不良情绪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这些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对这些信息的屏蔽效应,并可能产生抵制新信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