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青岛为例.docx
7页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青岛为例 摘 要:青岛是近代中国的重要纺织工业基地,纺织工业遗产极为丰富本文通过对青岛纺织工业遗产的发展历程研究,因地制宜的制定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关键词:纺织工业;工业遗产1青岛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在青岛建置初期,纺织业主要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在《海云堂随记》中明确记载:1897年春青岛就已有染坊6家,可生产染料、纱、布等产品直至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德商及民族纺织业才利用机器缫丝生产丝绸,纺织业进入机器生产时代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青岛筹建大型纱厂,设商行控制垄断山东原棉产销,期间青岛民族纺织工业亦崛起开始建厂但其后历经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侵占带来的灾难,直至解放后,青岛纺织业才逐步走向正轨而在1920—1980年间,中国纺织业一直有“上青天”的说法,“上青天”是对中国当时 “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的简称至1988年,青岛纺织工业系统内共有企业92个,从《青岛市志·纺织工业志》中的得知:青岛全年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20.73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92%固定资产原值10.78亿元,其中仅棉纺织工业就达4亿元以上,利税总额2.5亿元(其中利润1.4亿元),出口产值6.28亿元,共出口创汇1.7亿美元。
在2006年公示的“青岛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公告”中,优秀历史建筑名录首次纳入工业建筑旧厂房——青岛葡萄酒厂旧址(李四流南路13号),而纺织工业遗产——国棉六厂宿舍及办公楼(四流中路46号)、国棉八厂工厂宿舍(沔阳路5号)——也被列入其中在2008年公布的“第八批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1]又加入了国棉二厂即内外棉纱厂旧址(海岸路22号)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第二批)”[2],青岛国棉五厂名列其中,可见青岛的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已得到一定的重视2青岛纺织工业遗产的调研与评估目前,通过调研分析形成的“青岛原九大国棉厂现状调研表”(表1)可以看出,这些工业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急需适当地保护与再利用表1 青岛原九大国棉厂现状调研表(作者自绘)厂区名称厂址创建时间现状青岛国棉一厂海岸路2号1919年老行政办公楼和一排旧库房定为工业遗产被保护,另建“纺织文化”主题红锦坊,其余已开发房地产项目,建为商业住宅区青岛国棉二厂海岸路22号1916年原厂搬迁至莱西姜山镇,老厂房、老办公楼及老库房等将予以保留,规划建设成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青岛国棉三厂兴隆一路149号1921年原址已为平地,周围为居住小区。
青岛国棉四厂四流南路62号1934年目前已开发为商业住宅区青岛国棉五厂四流南路70号1934年位于市区的老厂区主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产品生产转至胶州工业园内青岛国棉六厂四流中路46号1921年已成为青岛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青岛国棉七厂四流中路187号1921年南部部分土地已改造成商品房青岛国棉八厂沔阳路1号1935年目前进行原国棉八厂改造项目,原址将建设滨海居住社区,日式宿舍作为历史建筑保留青岛国棉九厂永平路2号1902年部分厂房被分割租赁给一些小企业使用3青岛地区的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通过调研评估,我们发现青岛纺织工业初期多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厂房北向采光,屋顶为锯齿形;仓库为山形顶砖木结构平房;宿舍多为砖木结构楼房复建后各纱厂主厂房多为北向采光锯齿形砖砌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丰田纱厂的细纱车间和同兴纱厂厂房为罗曼式),室内地面以混凝土打基上铺木地板,屋顶铺设波浪式石棉瓦;仓库系砖木人字形屋架平房结构,高大宽敞各厂房、仓库水电设施完备,消防、空调及其他非生活用水由自掘水井和水塔供给建国后青岛地区的纺织工业主要使用的混凝土结构、锯齿形屋顶单层厂房构造,纺部车间地下设有较为复杂的排风、排尘地道。
其中第五棉纺织厂纺二车间采用带有技术夹层的三层楼半封闭厂房,屋顶采用锯齿形北向采光,中层、底层采用封闭式侧墙采光,厂房形式新颖、独特青岛地区的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具体策略及实践方法可根据保护与再利用程度分为三类:3.1内部结构加固修复总体上来说,“保护性更新”不仅保存、再现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同时也进行工业遗产功能构成的有机更新1)拓展调研及原始资料收集的工作范围具体不仅保括建筑物、纺织机械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还包括民俗传说口头资料,人物影像资料,纺织工艺技术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其后蕴含的人文历史社会价值2)在加固修复设计前,须对建筑物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材料性能、结构特征、几何尺度、受损情况等进行检测和调查,不仅可为加固改造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可能的后续性再次加固改造留有余地3)要从其建筑风格、结构体系、材料设备等建筑物的客观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施工加固修复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原有材料、构件、做法来恢复历史原貌;如果没有条件,“任何对于建筑实体的改变都会带来历史信息的损耗和原真性的衰减”[3],此时可保留现状或用有别于原物的色彩材料进行修复,防止误导后代的研究鉴定。
3.2保留部分建筑整合更替1)充分运用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对纺织工业厂区进行系统规划包装,对其进行整体更新改造,达到新旧建筑与功能的和谐共生赋予现代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其周边整体环境改造和生态绿化修复,建设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2)对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建筑进行原貌修缮,使见证城市历史和纺织业兴衰的建筑焕发新生,可在保留部分外形的基础上进行内部功能改造3)在原址建设的新建筑可适当保留原建筑的标志性元素或符号,在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延续地域文脉3.3仅保留标志的整体改造1)保留部分建筑构件改造为地标建筑物抽取保留的直观工业建筑构件引起大众的注目与反思,如保留具有厂房标志性的烟囱建立场所高度地标,深化工业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与视觉冲击力2)保留部分工业机械、厂区图像作为工业景观装饰小品 “一个城市中的建筑创作并非肆意发挥的艺术设计,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针对性和环境适应性”[4],在园区整体规划中,可以使用部分具有机械美感的工业机械器材丰富园区景观,引起文脉上的共鸣参考文献(References):[1]青岛市文物局. 青岛市公布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EB/OL]. 2008-11-21. [2]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通告[EB/OL]. 2018-11-21. [3]郭龙,徐琪歆. “反修复”的概念、内涵与意义——19世纪英法建筑保护观念的转变[J]. 建筑学报,2018(07):88-94.[4]徐静. 基于地域文脉的青岛市环境协调区建筑创作风格构建研究 [D].青岛理工大学,2013: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