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良志—庄子和惠子.ppt
19页n庄子和惠子的 濠上之辩,是 《庄子》中最 发人深省的故 事之一:庄子 和惠子在濠梁 之上游玩n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n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n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n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n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 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n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n庄子说:“白鱼从从容容地游动,这真是鱼的快 乐啊!”n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n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 乐?”n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不知道你的快乐你 本来也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欢乐,这其中的 道理是一样的n庄子说:“请把话题转到开头吧,你说‘你怎么知 道鱼的快乐’的话,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 而来问我的我是在濠河的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 n这段对话反映了两位哲学家看世界的不同方式n惠子是位逻辑学家,庄子是位诗人哲学家n惠子看问题抱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他学富五车 ,遇到问题喜欢辩论n庄子是个诗人,他的哲学是诗的哲学n惠子的智慧属于白天,用的是知识的眼;n庄子的智慧属于夜晚,用的是生命的眼,看起来 很冷,却充满了生命的温情。
n庄子对惠子的理智游戏不感兴趣,他要做一种生 命游戏 n庄惠这段著名的辩论,反映了两种看世界的方式 (诗意的和逻辑的),可以用《庄子》中的一句 话来概括,叫做“物物而不物于物” n庄子是物物,即融于物,人在诗意的境界中回到 世界中n惠子是物于物,即被“物”所“物”,“物”成了功利 欲望的对象,人是物的奴隶;同时,物也是人的 奴隶,人将物对象化n而在“物物”中,我与物相融为一体,没有分别, 没有主奴之关系,“我”自在优游,如果还有“我” 的话 n惠、庄之辩,一逐于物,一融于物;n一是人的,一是天的;n一是知识的推论,一是非知识的妙悟;n一处于和人全面冲突的物质世界,一是人 在其中优游的大全世界n惠子关心的是“我思”,庄子关心的是“我在” n庄子哲学要申说人存在于直接世界中的意 义;n而惠子却要通过人的解释去寻找世界的意 义,研究物、分析物、主宰物、占有物n庄子认为,惠子哲学所反映的人与世界的 关系是片面的,而庄子是融与物,消解物 的存在,将物从对象中拯救出来,与我相 与往来 n惠子的哲学是理性的、认知的、科学的, 而庄子哲学是诗意的、体验的、美学的n庄子将天、自然当作一个大作品,在建构 一个真实的世界,将被儒、墨、名等知识 努力所遮蔽的世界彰显出来。
n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 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 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 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n“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 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 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 快乐 n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 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n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绝不是对游鱼 之乐的“知”,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存在 游鱼之乐,而是对游鱼之乐的体验—他 体验鱼会如此—其实鱼并不如此,但他 根本不在乎鱼非如此n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 ,而庄子的“我知之濠上”之语,则是生 命的体验 n惠子虽然“泛爱万物”,但他与万物是分 离的,物与物之间是孤立的,他所谓 联系是以人的知识谱系将万物连接, 并非是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n他是“看”世界,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 界的观照者;n他是分析世界,世界成了人的“理”的对 象,世界被“理”所征服 n庄子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 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n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 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鱼和我的界 限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 在这河流中优游。
n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 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 n在“神遇”而不是“目视”中,会通合一 n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n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 物是物,我是我;n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 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 的大本n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 的角度看世界n庄子认为,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 而不是“观”者n人本来就是世界的一分子,人用人的目光 看待世界时,似乎从这世界抽离出来,世 界是我的“对象”n在“对象化”中,世界丧失了本身的独立意义 ,世界变成了人的知识、价值的投射,人 也在对象化中撕裂和世界密合的整体n庄子所反对的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做法n庄子认为,这合于“人”理,并不合“天”理n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 为“物化”n“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 的界限n“物化”的概念是由《齐物论》结尾处一 个关于梦化蝴蝶的故事中引出的n“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 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 自在显现 n庄子讲了一个关于影子的故事有一个人讨厌自 己的影子,他行动,影子跟着他,他跑,影子也 随之而跑,他拼命的奔跑,试图摆脱影子,但还 是不成,最后累死了。
n庄子说,世人其实就是与影子竞走,与一种虚幻 不实的目标角逐,知识的、利益的、欲望的,这 就是全面的冲突n庄子曾经说惠子:“形与影竞走也,悲夫!”n依庄子,你为什么不到大树下去休息,大树下面 不就没有了影子?这大树下,就是自然天全的物 化世界,在自然中,和万物融为一体,没有冲突 ,没有彼此,没有观者和被观者n大树下的悠闲和濠梁上的快乐,都是 非“对象化”的境界 n庄子哲学充满了“隔离的智慧”,“忘”、 “丧”、“去”、“除”、“斋”、“堕”、“黜”、 “外”等等,就是把一切非自然、非本真 、非原初的心灵尘埃都荡涤干净,将 人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n对象化在于“隔”,庄子哲学着眼于“通” n在知识的眼光中,世界是封闭的,是 一个被观者n而在生命的眼光中,万物都打开了生 命的窗户,相通了n在通的世界中,人“与物有宜”——无所 不在的相融相即n从知识、欲望的角度看世界,当然无 所谓通,表面的知性掩盖了深层的隔 阂在庄子看来,这正是惠子哲学的 缺憾之处 n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n李清照说:“水光山色与人亲”;n谢灵运有诗云:“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n李白有诗云:“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
闲云 随舒卷,安识身有无n王维诗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n刘长卿:“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 意,相对亦忘言n诗人就是一条优游的鱼在这诗意的氤氲中,白 云拥抱着山石,清风荡漾着绿林,山月与弹琴人 相与优游,流水游戏着心灵的轻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