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郴州市资兴第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
9页湖南省郴州市资兴第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剪得秋光入卷来王清铭 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②也许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城市人越来越多,树相对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因为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下降而荡然无存了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地挥手告别,有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⑤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而令他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却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而是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生出些许感伤。
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类带来诗情和美感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或许,我们需要一副聆听天籁的耳朵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⑨“诗情也似剪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鸣;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18.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19.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诗情也似剪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0.作者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条陈述这样说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18、在秋天看到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等萧索景象,会使人联想气时光流逝,心灵生出感伤,这种感伤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得分点:“萧索景象”、“时光流逝”、“感伤”、“诗情和美感”,意思对即可19.①点明题旨,照应题目;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生命诗情的渴望和呼唤;③给心灵枯竭的都市人指出一条丰盈心灵的途径;④以诗句入文,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意蕴美(或文采)。
4点4分)20、 客观方面:①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导致人们离自然万物越来越远(见不到落叶、月光,更难见到大雁和鹤);②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主观方面:①城市人都很忙,没人关注秋天的到来;②城市人讲究实用,感情淡薄,为人世故;③城市人关心身外之物(如股票指数、房价涨幅等),忽略了心头细微的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内在关照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主观因素2分,客观因素2分)(答对4点得满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遇见“华不注”王剑冰一来到济南历城,朋友先带着去看华山一路全是街衢楼厦,尽显现代都市风貌好不容易到了,漫野中看到一座不大的山包心中疑惑,历城没有太好的风景?这小山远远望去,就是一个情窦未开的花骨朵没有遮挡,也没有起伏,就那么孤孤地立着正想问什么,又想到“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警语,遂不敢多言二果然,刚进入大门,就有数十棵松柏挡眼,凛然如武士抬头看标牌,年岁可都不小,这位横刀立马者900岁,那位气冲牛斗窜到了980,最小的一位,也800整了即刻肃然,不敢高声再往前,巍巍然一座宫殿,不,一群的宫殿却原来是赫赫有名的华阳宫,还有三元宫、玉皇宫、泰山行宫,还有净土庵、关帝庙、观音殿,真个鳞次栉比、檐牙高啄,铺排一片。
殿内线条清晰的壁画,竟是元代遗迹渐渐就有某种气息接通也就明白,这松柏这殿宇竟都是因了一个氛围,华山的氛围不大的华山,到了跟前竟然膨大起来,远处看见的花骨朵,也已经开了更为惊讶的是,原来这华山,就是史书上的“华不注”看它表面不大,名气却远超无数高山峻岩应了那句话,浓缩的是精华这精华,与史上发生的一件事有关:齐晋鞍之战从课本里早就知道两个著名战役,一是秦晋崤之战,一是齐晋鞍之战这两场大战都是晋国取胜对方失败的原因,全都因了骄兵我正好刚从崤山回来,那崤之战在深山峡谷,鞍之战却在平原单说鞍之战,齐顷公可能觉得齐国还可以,又在自己地盘上,丝毫没把晋国兵马放在眼里,撂下早饭说打完这一仗回来再吃没想到齐军却被晋军吃了,最后顷公的车驾被晋人追着绕华不注跑了三圈多少年,萧萧杀伐已经停歇,慌乱的奔突也已经远去,华不注就这么悄然地躲在了时间的深处大概可以这样说,凡深幽处,都会是寂寞处或者说,凡寂寞处,都是深奥处我为差一点错过而叹惋我看到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单椒很是亮眼李白如此感叹:“兹山何俊拔,绿秀如芙蓉芙蓉也很入心据说宋代以前,这里是一片水,李白或乘舟而来,同我来时的感觉大不相同。
赵孟頫来了,画出一幅《鹊华秋色图》,并题记:“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乾隆感同身受,对此画欣爱有加,亲自题书“鹊华秋色”还有曾巩、元好问、张养浩、康有为都曾为此山激情感奋康有为也是遍赏名胜见过大世面的,但是一见这一带山水,竟然主张将国都迁到华不注前三越往上走,就越发感觉到那莲的渐次开放真的,是在这个早晨一点点地开了上到高处看见华山前的一池清漪原来山下有个华泉,属于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一位华泉涌成的湖水,同远来的水连在一起元好问就在《济南行记》中提到,大明湖自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有人说先有历城,才有了济南也可以说,是先有了华山,才有了历城华不注就像一粒种子,让一个都市生根开花除了松柏,更多的是竹子,这根根翠竹,怎么会在北方长得这么葱茏?站立其间,清气缠着微风,同华山的品性相偕相照一条小路弯弯其上,铺张的连翘和偷开的野杏在小路的两旁黄黄白白山还是十分陡峭的上到半山腰便云雾缭绕,烟岚蒙蒙,恍惚于仙境山上依然有庙在一处屋宇拐角,看到学生模样的两男一女在画画,说是山东大学的口音像闽南语,原是来自台湾说每年都有同学作为交换生来大陆学习,他们专门选的山大我有些好奇他们笑了,说喜欢这里的山水,尤其是华不注,因为那枚台湾发行的邮票。
女同学拿出一本邮册,其中就有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站在山顶往北可以看到滔滔的黄河,往南能看见小清河小清河并不小,以前接着济水济水同长江、黄河、淮河为古四渎,曾波澜壮阔,舟帆相继听说济南正在做着大明湖同这边水系的连通工程,不久会重现历史美景再往前看,就看到了巍巍泰山这样便想起这“怒之如奔马,错者如犬牙,横者如折带,乱者如披麻”的华山,或同泰山是一脉相连有说杜甫就是站在华山上望岳的也有可能没有一个好的立脚点,我们的诗人如何能有那种激荡的胸怀?走的时候,三个学生还在画画想到那枚邮票,是否就暗合了余光中的“故乡”情缘?于是就有远方的游子,带着这枚小小的邮票,漂洋过海地来了再看华不注,已经是另一番感觉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游踪为线,由远到近由低到高,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描绘出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多角度地写出了华不注的美B. 文章写三个台湾学生,因为枚“鹊华秋色图”的郎票,来到华不注,并由邮票联想到余光中的“故乡"情缘,让人感到,壮丽山河、优秀文化可以带给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C. 文章引经据典,大量引用关于华不注的诗句文辞和历史典故,优美而不失厚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也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本文语言清新优美,风趣诙谐写华山美景,详略得当,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美景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5.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写华不注,请找出其中贯穿全文的三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6.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再看华不注,已经是另一番感觉的含义和作用参考答案:4. D 5. ①欲扬先抑:作者在第段,先写华不注的不起眼,到走进华不注之后,赞叹其优美景色、悠久历史深厚人文行文有波澜,情感有跌宕,不仅增强艺术表现力,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对比:游览华不注之前觉得华不注渺小、孤、无景致,与游览当中感受到的历史、人文、美景形成对比,突出了华不注带给作者的强烈的审美体验及作者对华不注的赞美③比喻:文章把华不注比喻为花,从远看的“花骨朵”到近看的花“已经开了”,再到“越往上走,越发感觉到那迷的渐次开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远到近游览华不注的真实观感花的比喻,也写出了作者逐渐增加的对华不注的喜爱之情④引用:文中引用“鞍之战”的历史典故和郦道元、李门、元好问等人的文章诗句,既写出了华不注的美景之绝与人文之盛,下富了文章的内涵,义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⑤移步换景:文章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有远到近,由低到高,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描述了华不注的各具特色的美景,条理清晰,行文有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6. 含义:作者之前看华不注,只是一个无遮拦无起伏的孤立山包,心中疑虑华不注没有太好的风景;游览之后,才发现,华不注历史悠久华不注关丽的山水风景,让历史上众多的著名文人倾倒;现在,华不注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让远方的游子在此找到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作用:呼应首段,总结全文,把作者游览华不注获得的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做了一个总括深化主旨,蕴含了作者对华不注的赞美之情4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D,“风趣诙谐”错误,文中没有这种风格5题详解】此题考核文章的艺术手法,答题时先找到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解释,再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先写“这小山远远望去,就是一个情窦未开的花骨朵没有遮挡,也没有起伏,就那么孤孤地立着”后面的内容有些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典型的“欲扬先抑”的手法,是文章富有波澜,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小山远远望去,就是一个情窦未开的花骨朵”是比喻的手法,“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是引用;“游览华不注之前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