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docx
18页高等学校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课程体系1、、什么是课程、高等学校课程、课程体系什么是课程、高等学校课程、课程体系(一)课程(一)课程“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跑道” (cursum,race course) ,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学习的路线” ,与“学习过程” (course of study)同义自课程一词被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正式提出后,关于课程界说的争论从未停止,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观点:(1)课程即教学科目最早可以见诸于西方文法、修辞、几何等“七艺” ,以及我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这种观点通常被认为是狭义的课程定义,过分强调了向学生传递系统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心智、个性的发展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认为课程不仅仅包括学科科目,还纳入了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将课程视为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活动总和,扩充了课程的蕴涵但是这种观点将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主要特征,容易将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结果上,而不是学生的上课体验3)课程即学习经验这种观点将学生的学习体验视为焦点,试图把握学生在课程中究竟掌握了什么学生习得的经验需要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这种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问题在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难执行,这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难以把握将学生的所有经验都纳入进来过于宽泛文章结合以上三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某种目标,丰富学生体验 而采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的总和,不仅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指向 课堂内,也指向课堂外2))高等学校课程高等学校课程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所建构的某一门学习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教学的共同体 (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学校课程是有目的的,为特定对象服务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系统,且具有一定的功能——培养人才)从课程制定主体来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内容看: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层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修习:必修课与选修课(本此次主要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两类讲起,通识课程:为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功能在于人类文化财富的传承;专业课程为大学生进一步发展而设置的课程,功能在于超越人类益友文化)(三)体系(三)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
不仅要将内部要素(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连成一个系统,还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规格,适应社会经发展的需要,反映学科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课程体系研究包括哪些方面课程体系研究包括哪些方面目标要素目标要素贯穿课程体系的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目标、课程目标内容要素内容要素又称为课程要素、结构要素,主要是指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课程的联系方式和组织方式,是从静态的角度看课程,包括通识课程要素和专业课程要素过程要素过程要素是从动态来看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具体是指课程体系实施,包括课程要素的呈现(包括实施课程需要的技术、方法、手段、途径等) 、课程体系的实施场(是指与课程体系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体统的事物) 、课程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 二、高校课程体系的本质和特点二、高校课程体系的本质和特点(28-)(一)本质:(一)本质: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方向首先,首先,高校是以专业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人才的但不管“专业”如何界定,高等学校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一系列用以培养人才的课程上学校系统与课程体系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上看,要解决好德、智、体等各育的课程门类、课时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从课程范畴上看,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和相互关系问题,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的关系问题;从课程形态上看,要解决好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课程类型上看,要解决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和相互关系问题,在选修课程中又要处理好任选课程与必选课程的关系问题等。
其次,其次,高校课程体系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发展性系统高校课程体系是走向未来的、是发展的,是对学生未来前途和生活的定向再次再次,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课程体系有利刊各课外教育因素纳入教育过程第二课程、教学实践第四,第四,需要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是高等学校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必须随时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物质等的不断交换,它才能不断地正常运行和发展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如果课程体系面对如此变化的环境无法做出良好反应,课程体系就会变得刻板、僵化,无法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社会的,所以要对社会变化做出良好的反应二)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二)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整体性首先,目标位总纲,各要素相互配合,达到功能最优化,其次,每门课程本省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系统三、基本矛盾三、基本矛盾课程体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功能的矛盾的矛盾在高等教育活动中,人们设定比现有课程体系目标更高的预期目标,是人类自身生产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所谓更高一级的课程体系预期目标,就人才培养而言,无非是寻求所培养人才的更高质量由于已有的高等学校课程体系都有其时代性、适用性以及功能等方面的极限,不可能一劳永逸地适应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新的(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现有课程体系结构功能之间,就必然经常产生种种矛盾。
这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原有课程体系结构功能之间的矛盾就构成课程体系发展的内在的直接动力4、、发展的一般模式发展的一般模式这种逻辑结构图反映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发展的如下要求:1)课程体系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体系内部的基本矛盾—课程体系预期目标与课程体系结构功能的矛盾2)社会需求是课程体系发展的源动力社会需求主要表现在对人类自身生产(主要是精神文化生产)的需要上,一般通过社会对人才素质规格的需要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反映出来3)课程体系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课程体系新目标的设定4)课程体系新目标的设定及其实现,既受到现有科技、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条件的约束,也受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主要人文学科的发展水平的制约5)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从矛盾的课程体系(原理、思想、编制技术)到现实课程体系(培养过程中对人才产生作用)的发展过程5、、高等教育目的与课程体系目标要素高等教育目的与课程体系目标要素(一)课程目标和高等教育目的的关系(一)课程目标和高等教育目的的关系1.1.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按照性质和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
这三个层面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目标要素均相关联分别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专业人才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层次越高,目标越抽象;层次越低,目标越具体但三个层次目标都须反映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中可见,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需要转化为课程体系目标要素,体现出其层次性和课程体系的个性化特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是一个目标体系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是一个目标体系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目标体系反映在课程结构上,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层次主要体现为高等学校总的培养目标,即从课程结构中能折射出学生的素质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中观层次体现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它反映培养目标在课程上的深度和广度,是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体系的核心;微观层次主要指每门课程中所体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即课程(或教材)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教育性;既要体现学科逻辑,又要反映学生心理规律2.2.高等教育目的发展的规定性高等教育目的发展的规定性((1 1)自由教育目的)自由教育目的所谓“自由教育”是指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它最早是由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其最初的出发点是为自由民提供一种发展理性的教育,为自由民的闲暇和理性发展服务。
自由教育的另一个捍卫者就是英国的红衣主教纽曼(天主教高级主教穿红色衣服、 《大学的理想》 ) ,他强调智力的培养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不是为了某一特定的或偶然的目的,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职业或专业,也不为了研究或科学,而是为了智力而训练智力,使智力能够感知其合适的对象,是为了最高级的文化这种教育下的大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适应世界” 同时他还指出,自由教育能使学生准备去胜任任何职务,去精通任何一门学科,是一种为闲暇和理性发展服务的,是一种为纯粹的教育而进行的教育,而不是将人类视为某种工具被动的适应社会我认为高等教育毕竟是一种培养专门性人才的教育,自由教育注定不可能占主导地位但是也不能因此全部抛弃,可以进行适量的自由教育,一种没有目的,不是为了更优渥的生活,只是单纯的为了满足内心的喜好的教育,帮助我们再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像杨绛先生在生活贫困拮据的日子和钱钟书先生依然过得精致、安然自在,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我想就是自由教育的力量我认为这就是这种教育研究生阶段不是没有像我们的非专业课都可以算是,以英语课为例子,我想应该会有一部分同学不喜欢英语课,认为研究生阶段不需要学习英语,甚至认为英语无用,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首先英语能帮助你很好的翻译外文文献,还能培养人的基本能力,体现出了自由教育的作用。
与自由教育相左的就是职业教育((2 2)职业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目的所谓职业教育目的,即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自由教育的不足在于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人的理性发展,没有或较少顾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大学与社会成为两个不相干的部分与此相反,职业教育则过于强调人的职业取向,强调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人仅仅摆在“工具人”的地位,忽略了人的情感、理性的发展和需要随着人们对大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和职业教育目的也得到了不断修正和完善,由此而出现了通识教育目的和强调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育目的3 3)通识教育目的)通识教育目的又翻译为综合的、全面的教育,我们认为,通识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关的内容4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的教育目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的教育目的通识教有井非像目由教育、职业教育那样,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高等教育过程而存在,而只是设置在大学教育初期(通常在大学一、二年级)的一个知识基础性、广博性和准备性的教育阶段:其目的主要是为专业教育打基础。
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常常是独立进行的如美国有些高等学校的新生是不分专业的,学生自由选科,进入三年级后才一定专业、定方向为了把通识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3 3、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类别界说、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类别界说((1 1)规定性目标与开放性目标规定性目标与开放性目标规定性目标是指以事先规定的教育期望作为目标,师生在目标的导引下,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达到目标规定的要求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大多以规定性目标为主规定性目标的优势是:有明确具体的规格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评价但却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开放性目标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过程的实际进展提出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它不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以过程为中心,即根据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而展开这种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指重视学生在从事某项教育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与行为目标相对,行为目标是以事先规定的行为期望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