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绿道理论的江河洲岛滨江景观重构策略.docx
16页基于绿道理论的江河洲岛滨江景观重构策略 熊星+唐晓岚+周明峰+叶海跃+樊勇吉Reference: 以产业转型中的江苏省南京市江心洲为例,结合江河洲岛滨江空间的共性特征,细致分析和梳理洲岛滨江空间的生态本底和构筑物现状,确立景观重构目标并在引入绿道理论的基础上,从生态修复、文脉延续和活动空间营造等功能需求出发提炼出“两带、一道”的滨江景观空间策略在强调生态和人居环境整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空间类型提供详细构建措施以期为城市化中的众多江河洲岛滨江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Keys: 江河洲岛;江心洲;绿道;堤岸;滨江景观TU986.2 : A :1002-1302(2016)03-0210-06江河流域长时期泥沙落淤形成了各类型洲岛,在我国广泛分布[1]随着近年来城市扩张,部分近城市洲岛不可避免地面临城市化进程在众多城市洲岛提出打造生态岛的背景下,如何对岛内亲水性强、生态敏感性高的滨江区域景观进行合理重构,是洲岛未来人居环境良莠与否的关键环节1 国内外发展现状1.1 绿道概述绿道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规划。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绿道是风景园林学、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绿道概念较为广泛,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美国马塞诸塞州立大学杰克·埃亨(Jack Ahern)的定义:绿道是经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和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包含线状、连通、多功能、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性等内容的绿色土地网络[3]该定义主要强调了5点特征和要求:(1)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2)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3)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等功能;(4)绿道是可持续的,关注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5)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2]目前,在世界各地绿道的形式和规模多种多样,有的以生态保护为主,有的则以休闲娱乐为主,从动物的迁徙廊道到社区的自行车道,从城市林荫道到郊野的滨水绿带,发挥着不同的功能[4]1.2 国内外绿道理论在滨水区域的实践探索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运用绿道理论建设带状绿地项目最多、最为成熟的国家滨水区方面,有以串联历史文化遗产为主的绿道类型,如哥伦比亚河遗产廊道,也有连通不同自然资源为主的绿道类型,如佩特河风景道[5]。
美国重视绿道的游憩功能,根据不同的滨水景观类型及资源现状设置相应的游憩活动,如在沿密西西比河的大河路设置了漂流、划艇、野营、垂钓等项目;密歇根州的河滨风景道设置了徒步旅行、划独木舟、滑雪等项目[6]在洲岛滨水景观方面,美国较为著名的绿道类型是纽约哈德逊河慢行道,其从南到北贯穿了曼哈顿岛254个街区,作为纽约慢行系统的组成部分,慢行道使得当地居民更愿意利用自行车、轮滑上下班[7],并以绿化带的形式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分开,在繁华都市区中为居民、游客提供珍贵的开敞空间在欧洲,滨河绿道注重保护自然流域生态系统,并在环境中穿插游憩设施增加活动空间河流和工业景观改造结合较高的是20世纪末德国鲁尔工业区绿道,通过治理埃姆舍尔河将其恢复到自然状态,通过沿自然资源建立横贯鲁尔区东西与其他开场空间相连的绿道,将原本破败的工业区转变为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区[8]以遗产保护为主的绿道类型在意大利众多,如伦巴第市通过完善兰博河的绿道网络,充分利用历史遗留的一些绿径,重新规划为交通慢行道,促使居民不再经常使用小汽车[9]欧美国家通过绿道理论和相关策略,在滨水区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借鉴欧美及其他发达国家绿道建设经验基础上开展了大范围绿道建设行动。
珠三角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引入绿道理论并大规模建设的地区由于区域内滨海临水,江河分布广泛,因此非常重视滨水绿道的建设在广东省颁布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中,所规划的主要绿道线路中有50%与滨水特色有关,强调滨水绿道在绿道网络中的作用[10]洲岛滨水绿道方面,广州生物岛绿道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绿道网的组成部分,2010年基本建成11 km的绿道网,主要承担外部市民游憩的功能需求绿道由堤岸绿道、绿轴绿道、步行绿道3部分组成,其中,堤岸滨江绿道为结合原有堤岸绿地建设,是以环岛的自行车、步行及无障碍通道等形式为主体的休闲游览道[11]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口的我国最大的江河洲岛上海崇明岛以其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规划了绿道网络,总体上以环岛绿道为骨干线路,并依托太平森林公园和西沙湿地地区资源节点,构建社区级绿道环路[12]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滨水绿道建设上综合考虑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工业遗址和附近居民活动等方面因素,我国江河洲岛绿道建设才刚刚起步,偏向于关注其作为慢行道的休憩游览作用,亟需针对洲岛特殊性背景和条件提出相应的绿道建设策略2 江河洲岛滨江空间特点2.1 江河洲岛滨江空间构成滨江空间是一个陆地至水面的过渡区域和带状空间。
由于江河洲岛通常有堤岸围绕,其滨江空间范围一般可包含堤岸空间、滨江绿地、堤外滩涂等区域,其空间类型是洲岛内生态性最高、开放性最强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场所之一2.2 江河洲岛滨江空间特点2.2.1 环形、凸状空间 江河洲岛位于江河之中,四面环水的地理格局使得滨江空间呈环形分布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环形空间具备更低的内缘比,边界效益更为明显因此,洲岛滨江空间比其他类滨水区通常能获得更多的生态能量流动在竖向空间上,江河洲岛为江河泥沙淤积而成,地势低洼为了规避洪灾,众多洲岛往往高筑防洪堤,筑堤后滨江空间竖向上呈现出两头低、堤岸高的特殊“凸”状空间面貌 2.2.2 水陆交错带绵长 河岸带是江河生态系统中物质输移、能量转化最为活跃的区域[13]洲岛拥有丰富绵长的岸线,水陆交错带分布了大量沼泽、湿地,水生植物和各类动物,共同形成了丰富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长时期以来人类对洲岛滨江区域的围垦、筑堤、采沙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干扰和割裂了生态流,改变了其自然景观特征2.2.3 工业遗迹众多 由于社会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我国江河洲岛尤其是滨江区域大多都有造船、采沙业等涉江产业聚集随着洲岛产业转型,此类厂房逐步搬离,遗存了较为完整的码头、船坞、吊机和厂房等工业遗址。
在洲岛城市化过程中,可以利用此类滨水工业遗迹开发为岛内独特的后工业景观3 江苏省南京市江心洲滨江景观空间重构策略3.1 区域背景江心洲位于南京城西部的长江之中,是长江冲击形成的江岛滩涂,面积约15 km2,岛屿呈西南东北走向,形状如同一枚瘦长的梅子,历史上也称梅子洲在宋代基本形成现今轮廓,清代后大量开垦,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14]2006年,江苏省政府和新加坡贸工部共同推动江心洲开发,打造生态科技岛,江心洲正式步入城市化进程中规划体现出对生态保护与绿色科技的重视,根据《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概念规划》(2010)和《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占洲内53.2%、面积约8 km2区域为保留的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用于生态保育与修复、市民游憩活动等公共空间建设本研究对象江心洲滨江空间正位于这一区域3.2 滨江空间现状景观空间重构的基础是对滨江区域现状的详细调查根据江心洲的上位规划和区域现状,本研究主要针对堤岸空间和堤外空间2个区域进行调查分析3.2.1 堤岸现状 江心洲曾经的土堤堤高和稳定性均不足,防洪效果不佳1997年堤岸重新翻修,修筑了24.38 km长的高标准防洪堤。
堤岸以石块和水泥护坡,堤沿砌防洪墙,堤顶高程为11.1~11.5 m,宽6.0 m,目前堤面铺设环岛道路,以机动车行为主3.2.2 堤外空间现状 利用GIS软件和实地踏查互释的分析方式,笔者对洲内植被和构筑物类型进行了识别和归类按照区域特征划分,江心洲堤外空间可分为洲头区、洲尾区、洲东侧区和洲西侧区共4个片区3.2.2.1 生态现状 江心洲堤外均有进深不等的滩涂湿地,按照面貌可分为滩涂湿地无植被区和滩涂湿地植被区其中洲尾、洲东侧区域滩涂湿地较宽,是底栖类与鸟类等动物重要的活动分布区,生物多样性较高洲头大部分区域为苗圃地,主要类型为经济和观赏林,动植物多样性较低洲西侧、洲尾及洲头其他地势较高区域分布了人工栽培及长期自然演替形成的落叶阔叶林,乔木群落组成单一,草本丰富度较高,因其演替时间长,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较高洲东侧岸线较窄,部分区域有小型农业种植分布,以蔬菜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物种组成单一,生物多样性较低具体生态现状见表13.2.2.2 构筑物现状 江心洲堤外构筑物主要与涉江产业相关洲西侧、洲头和洲尾区域均有造船厂和码头,以及和这些产业相关的仓库、起重机、船台及滑道等设施分布;洲东侧留存有已经弃用的来往于南京城区的轮渡客运码头;采沙厂及相关设施主要分布在洲西侧中部区域;洲头、洲尾、洲西侧靠长江航道区域均有照明灯塔依然在使用。
3.3 景观重构目标3.3.1 修复生态退化 绿道能减轻景观的破碎化,保护内部生境免受外部的干扰,并提供动物运动的通道,增加物种交流的机会[4-15]过去江心洲滨江区域受人类干扰严重,生硬的江堤主要强调其防洪、水运、灌溉等功能因此,在滨江景观空间重构过程中,需要对堤岸体进行生态化、景观化以及活动空间性调整其次,江堤外部空间长期被用来从事船舶工业、旅游观光、农业生产等活动,湿地破碎化严重,应通过对湿地、森林的修复及扩充,与其相连的水系、生活区、公园相结合,增加连接度,融入洲岛及江河生态网络3.3.2 增加活动空间 随着休闲社会的到来,游憩功能已经成为绿道的重要功能[2]产业转型前,江心洲以农产业为主要经济依托该产业模式下,洲内游览和休闲活动空间有限根据生态科技岛相关上位规划,岛内将新建大型商务中心、居住社区、游乐场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现有活动空间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滨江空间的线性结构能较大程度地与周边用地产生密切关联,应将其形式、功能与附近城市用地类型紧密联系,增加相应的活动空间,并利用线性结构的优势串联各类活动类型3.3.3 延续洲岛文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绿道开始注意到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16]。
江心洲滨江空间中遗留的涉江工业遗址是洲岛一个时期产业状态的印证在景观更新过程中,应筛选优质资源保留与改造,在增加游憩活动空间的同时,提供体验文化、回顾历史、提升内涵的场所可通过结合滨江空间现状,将原有点状分布的船坞、码头和仓库等人文景观串联起来,构建滨江文化特色线性景观,给市民提供连贯性、多元性的文化美学体验3.4 滨江景观空间重构策略3.4.1 总体策略——“两带、一道” 根据区域现状和景观重构目标,设定“两带、一道”的滨江景观空间重构总体策略其中,“两带”为生态滨江带和城市滨江带(图1),“一道”为环岛慢行道3.4.2 生态滨江带构建策略3.4.2.1 存在问题与对策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绿道可通过在斑块、踏脚石之间建立高品质连接,为野生动物活动创造机会[17]生态滨江带是江心洲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18],由洲头、洲尾和洲西侧区域构成,主要为滨江岸线的长江侧区域,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其区域总体上进深宽、森林湿地类型丰富、生态优势度高部分区域植物群落较为单一,并受到人类干扰,需结合现状修复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区域内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等活动需严格控制;划定生态敏感区域,不设慢行道、进行空间管制;对破碎的生态斑块进行整合,根据不同物种的空间运动保留足够宽度的廊道,如根据鸟类迁徙路径设置绿廊,连接洲头、洲尾等绿地斑块,最终实现动植物栖息地的连接和保护。
并可结合现状营造湿地、森林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