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陶瓷复习内容.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48764564
  • 上传时间:2022-09-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瓷复习容零 绪论:l "格古要论":明代昭著,是明代鉴别古物的著作共13个专论,每个专论为一专篇,其中古窑器专论对古代瓷研究极为重要该书成于明洪武21年〔1388年〕,当时古物买卖行业兴起,形成专卖店,故需要区分真伪好坏的知识,此书应运而生古窑器专论中列举了14座瓷窑,以每窑为题名,描述了其所属地区及瓷器特征清乾隆三十年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明代王佐对此书进展增补,是为"新增格古要论"l "记":南宋祈著,中国最早的瓷专著成书时期有南宋、元两说,以南宋说为主该书仅有1000余字,但容丰富,详细介绍了南宋时制瓷手工业的状况,如原料、配釉、装烧、交易以及税收等多个方面并探讨了瓷器质量及地位的问题,是研究南宋及制瓷手工业的重要文献l "中国瓷史":当代中国瓷研究的著作,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文物1982年出版该书是中国瓷业开展历程方面的重要著作,但其资料多来源于考古资料,需要补充,且不断出现的新材料冲击着书中的一些旧观点该书体例也不统一,存在着较多问题,但由于目前没有其他书籍能够替代,因此该书仍对研究中国瓷手工业有着较大影响l "中国科技史·瓷卷":家治主编,科学1998年出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瓷技术的著作,介绍了从新时期至明清瓷技术的开展及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容可靠,为研究中国瓷开展的重要著作。

      一器l 唐三彩:中国唐代的特殊器,以绚丽灿烂的釉而闻名唐三彩属釉,将三种或三种以上颜色的釉施在一件器上,即三彩器"三彩〞为多彩之意唐三彩出现于唐高宗时期,并迅速开展起来,器型也逐渐多样化武那么天时期出现三彩俑和动物至玄宗开元时三彩器开展至鼎盛,此后衰落唐三彩是在汉代釉的根底上开展而来的,但有于其明显不同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制作唐三彩的原料为泥土或含瓷土量高的粘土,少局部为土加工精细,且原料中各种成分比例较为合理,因此其稳定性、可塑性高于一般器三彩器的成型以轮制或模制为主,也有手制与其相结合,造型精致,十分逼真三彩器的釉属于铅釉系统,以铅为助溶剂,成色剂有铜、铁、钴、锰,以铜低温氧化为绿色,铁为黑,黄,黄褐色,钴为蓝色,锰与铁效果接近铅在烧制的过程中流动性较大,着色剂随之流动,因此烧成后色彩十分斑斓唐三彩烧制为两次烧成,这是其独到之处第一次是素烧〔烧胎〕,温度在1000—1500度,烧好后施釉再烧第二次,温度为800度左右低温烘烧三彩俑的脸上不施釉,烧成后需要开相,再进展装饰唐三彩的装饰一般以釉做装饰,也有些用花纹与釉结合唐三彩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雕塑和釉色两个方面唐三彩的造型以饱满浑厚见长,同时也揉进了清新秀柔。

      其雕塑手法洗练明快,写实为主,重在摄神人物俑刻画得道貌岸然,表情肃谨在动物中,以骏马和骆驼最出色,其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唐三彩的铅釉釉色独特釉料中含大量氧化铅作为熔剂,其高温时粘度低,烧成时易流淌工匠们吸收了染织等工艺的技术,创造了梅花点等上釉手法,一件器物上红、白、绿、蓝等釉色交织施点,经烧制后各色釉互相渗融,浓淡相间,淋漓斑驳同时铅釉使釉面光亮度增强,色彩更加晶莹玉润此外,在装饰方面,有些三彩器花纹与釉色的结合,使得整个器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l 紫砂:用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土制成的无釉细器,呈红褐、淡黄、紫黑色,为宜兴生产创于宋,兴盛于明朝中期,以茶具为主,样式多,制作精细l 华法器:南部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民族风格的器创于元代,明代为盛拉坯成形后,根据历粉技术画出花纹轮廓,再上釉,烧制器型多样,制作粗暴,釉色浓丽鲜艳,很有地方特色二瓷器l 瓷器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1〕必须用瓷土作胎,瓷土主要成分为高岭土;〔2〕必须经过1200度以上高温焙烧,使胎体构造严密,吸水率低;〔3〕瓷器的外表要施高温下烧成的玻璃质的釉〔石灰釉〕;〔4〕瓷器烧成以后,胎体坚硬,叩之发出清悦的金属声。

      瓷器和器的主要区别:〔1〕瓷器以瓷土作胎,高岭土做成;器大多为土,有的用瓷土作胎;〔2〕瓷器烧制温度1200度以上,器一般为700—800度;〔3〕瓷器外表施有高温釉,器大多数无釉或低温铅釉;〔4〕瓷器吸水率很低,或不吸水,叩击有清悦的金属声,器有吸水性,叩击声音不清脆〔5〕瓷胎有的白色透明,有的呈灰、黑色不透明,但断面都呈玻璃相,胎颜色复杂,不透明,无玻璃相l 商周原始瓷器:商前期已有商、西周时期烧造地点在长江、黄河的中下游地区粗糙烧制,南方发现龙窑〔家山2号窑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江浙为烧制中心,窑身加长,出现窑具家山2号窑:龙窑初级阶段的代表,保存完好全长5.1米,窑室3.8米,倾斜度12度火塘呈半圆形l 汉时期:成熟瓷器出现的时间:东汉晚期代表的瓷窑:上虞〔最好〕、丰城、湘阴三国两晋南北朝:l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突出成就:1.化装土的使用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的婺州,后来普及化装土的使用掩饰了胎色,使利用材料扩大,促进的瓷器的普及2.点彩、彩绘装饰技法的应用点彩和彩绘技法出现于东吴末,西晋初,彩绘出现以后至唐朝窑始开展,明清登峰造极3.龙窑分段烧成技术的创造大约在西晋时出现,解决了龙窑过长导致烧制不均的问题,从而增大了烧制规模,至宋代出现长达135米的龙窑。

      4.试火具的出现火照在丰城洪州窑发现,它从这一时期出现,一直使用至清代官、民窑使用均很普遍5.匣钵的创造匣钵创造于东晋晚南朝早期的丰城洪州窑它的出现提高了瓷器质量、成品率以及产量6.白瓷的出现:白瓷主要在这一时期的北方出现,彩绘瓷器多用白釉瓷,它对于彩绘瓷器和制瓷手工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奉献隋唐五代:l "南青北白〞生产格局形成的原因:我国唐代的瓷器烧造工艺,概括起来即为"南青北白〞,指南方地区以烧制青瓷为主,北方地区那么以烧制白瓷为擅长其中"南青〞的代表是上虞的越窑,"北白〞的代表是刑窑"南青北白〞生产格局的形成,总的来说是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开展,制瓷手工业也得到相对稳定的开展而形成的具体来说,可分别从南、北两方面各自来分析从器向瓷器的质变,标志之一就是在瓷胎上施釉商周原始瓷器中就已经出现了青釉瓷器,东汉后期成熟瓷器出现,使青瓷的生产得到提高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生产成为南方瓷器生产的主流,器型、装饰极为多样化北朝局部地区受到南方影相,也有青瓷烧制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开展,青釉瓷器质地越来越纯洁,色彩也越来越青翠到了唐代,三国两晋时期创烧的青瓷窑址不仅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进入了繁盛时代,出现了六大青瓷名窑。

      其中越窑烧制的青瓷器,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样,中国南方的青瓷工艺在历经2000多年的开展后,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北朝晚期开场出现白釉瓷器,标志着北方制瓷业脱离了南方青瓷系统,而有了自己独立的系统,并于青瓷烧制并存开展起初的白瓷釉并不纯洁,釉色中泛有青灰到了唐代,的邢窑烧造出如银似雪的白瓷,真正出现了一个可以与青瓷相抗衡的瓷器新品种这个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窑场主要烧造青瓷产品,而以邢窑为中心的北方窑场那么擅长烧制白瓷这样,"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正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色彩,正是对当时中国瓷器生产局面的形象概括l 青瓷的发现:〔1〕唐城遗址中出土青花枕残片;〔2〕中文大学平山博物馆收藏一件三足釜;〔3〕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发现沉船黒石号,出土三件唐青花瓷盘;〔4〕巩县窑址近两年发现少量青花瓷片发现的意义:对青花瓷时间的认识有意义至70多年前人们普遍认为青花瓷是明代瓷器,后来在英国发现一件青花象耳瓶,上有"元至正十一年〞字样,将青花瓷时间提到元代;一直到70年代中期,唐城遗址中瓷片的出土,将青花瓷器的生产提到唐代l 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上虞越窑、的婺州窑、湘阴的岳州窑、寿州窑、丰城洪州窑、鼎州窑l 秘色瓷:晚唐五代越窑中的一局部瓷器成为"秘色瓷〞,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全唐诗卷629〕,宋代开场流行。

      对于"秘色〞的解释,历代以来有多种看法,宋代认为其为贡物,平常人不得用,因此叫"秘色〞;清代学者认为认为"秘色〞是针对瓷色而言;今年来有研究认为"秘色〞为"碧色〞之误,即为越窑瓷器中的精品应该说,秘色是指瓷色,是越窑中的精品,指青绿、草绿色宋元:l 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哥窑l 宋元瓷器的主要品种及其特点,与唐代相比增加了哪些新品种?1.南方地区:〔1〕青瓷   越窑:南宋初停烧   龙泉窑:北宋后期使用石灰碱釉,创造出粉青、梅子青等新品种   南宋官窑:紫口〔薄釉〕铁足〔不施釉〕   哥窑:青釉系统,有白黄、米黄釉〔2〕青白瓷:南方兴起并迅速开展颜色在青、白之间,以为烧制中心〔3〕黑瓷:宋元开展迅速,流行黑釉茶盏,利用釉的结晶〔如兔毫盏〕,或异色釉,或剪纸贴花等装饰〔4〕白底黑花瓷:在白底上以铁彩绘花纹,再施釉、高温一次烧成〔5〕白瓷:分布较广,出现专门烧制白瓷的窑,以县窑为代表,但开展较慢〔6〕青花瓷器:唐创烧,宋元开展迅速为主产区造型丰富,胎白净细腻,釉呈青白色,钴料分进口和国产两种进口料含铁量高,有铁斑点;国产料青花色泽淡雅,无铁斑点流行柿蒂纹等〔7〕釉里红:用铜料在未烧的胎体上绘花纹后,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

      铜高温复原气氛下呈红色创烧,烧制难度较大〔8〕枢府瓷器: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在定烧的瓷器胎体厚,白,质地细腻,鹅蛋色调,也称卵白釉瓷器装饰以印花为主,并印有"枢府〞或"太禧〞等字样〔9〕高温铜红釉瓷器:元代创烧一定量的铜摻入釉料中作为呈色剂,高温复原气氛烧成红色技术难度高,传世品较少〔10〕高温钴蓝釉瓷:创烧以钴为呈色剂,装饰较为复杂,成品种类多2.北方地区:〔1〕白瓷:定窑最好,胎薄釉韧,装饰美观〔2〕青瓷:钧州窑出现玫瑰紫色瓷,为宫廷使用;耀州窑在花纹方面取得很大进步〔3〕黑釉瓷:磁州窑出现"铁锈花〞装饰,吉州窑采用"剔花〞的装饰方法〔4〕黑底白花:北宋晚期磁州窑创烧,大致与南方地区白底黑花烧制相仿,多瓷枕〔5〕红绿彩瓷:金、元时期北方地区流行,白底上施红、绿彩,器型分契丹型式和中原型式 与唐代相比增加的品种: 南方地区:青白瓷、白底黑花瓷、釉里红、枢府瓷、高温红铜釉瓷、高温钴蓝釉瓷 北方地区:黑釉瓷、黑底白花瓷、红绿彩瓷l 简述宋代青瓷的特点:(一) 南方地区:越窑:南宋初停烧龙泉窑:北宋创烧,开展起来,早期为越窑特风格没,北宋后期使用石灰碱釉,烧粉青,至繁荣南宋官窑:修司,效坛下:烧青词,有薄胎厚釉,有厚胎薄釉。

      哥窑:青瓷系统,白黄米黄釉紫口铁足:釉薄为紫褐色,施釉不到底,非通体施釉〔二〕 北方地区:汝官窑民窑器物皆画有支钉的痕迹钧州窑: 天蓝色釉〔北宋晚期〕,流釉越来越厚、高 玫瑰等〔北宋晚期〕非要便,先施均釉〔即天黄釉〕,撒铜红釉高温复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红十蓝=紫,北宋宫廷使用耀州窑:刻花较深,斜刻,称"半刀泥〞,低洼处釉色深,高处釉色稍浅,采用浮雕状,如倒流壶耀州窑的印花,有刻花效果宋元时期制瓷工艺的开展变化1.南方地区: 〔1〕在制胎原料方面,在元代采用磁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以前只有高领土一种,由长英岩风化蚀变而成,氧化铝含量低,烧造时易变形,参加高岭土后,情况大有改变,提高瓷胎氧化铝的含量,减少变形,可利用的原料围扩大高岭土开采加工方便,对的开展和制瓷手工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2〕在釉的配制方面,百花齐放最大的变化是创造了石灰碱釉,出现于南宋其特点是氧化钙含量降低,氧化钾含量增加,釉在高温下粘度增大,不易流釉,且釉面饱满柔和,颜色也更纯 〔3〕在装饰方面,宋以前多为戳印,不连续北宋中期后连续花纹,可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