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的霍桑效应.doc
8页新闻中的霍桑效应新闻中的霍桑效应2004 年第 2 期 >> 新闻论坛--------------------------------------------------------------------------------探析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杨晓强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现象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 ‘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①这段文字包含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即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当采访对象意识到记者在场时(或摄像机、话筒等) ,可能会“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采访对象可能的夸大或隐瞒”的现象就是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些在美国芝加哥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从事一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发现的一种现象研究人员最初注意到,当答应给一群装配机的女工以经期假、提前下班以及在工作期间供应一餐热食时,她们的产量随之增加。
但是,后来经期假被取消并把下班时间推迟,她们的产量仍然不断增长研究者们起初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后来才认识到,这是由于女工们正在受到研究者的注意造成的正是研究者们自己的关注,改变了他们所希望考察的工人们的生产行为霍桑效应”虽然是在科学研究中产生的一种现象,但它几乎存在于一切社会领域只要是由“受到注意”引起的异常反应,都属于这一效应在一次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由于受到记者的“注意” , “霍桑效应”就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有位记者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某电视台记者对下岗工人再就业进行专题采访,记者抓着话筒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个摆地摊的下岗工人:“请问,生意还可以吗?”答曰:“好呀,一天赚个十七八块没问题!”……而一俟记者走开,便对旁边人实话实说道:“好什么呢?一天赚的还不够一天花的……”于是有人笑而发问:“那你刚才干嘛说得那么动听?” “唉,记者就是想听这些好听的话,再说,我自己也不能在那么多电视观众面前掉价呀,说自己怎么怎么寒酸,不怕儿子将来难讨媳妇吗?”②在这个例子里,采访对象(一下岗工人)由于受到记者的“注意” (向他提问,让他面对话筒) ,采访对象的行为(回答问题)就发生了改变(对记者和对旁边人所说不一致) 。
也就是采访中发生了“霍桑效应” 应该说,这种事是做过记者的人都有过的经历,并且经常碰到那么,采访对象为什么一被记者注意, “霍桑效应”就产生了呢?二、采访中“霍桑效应”的成因我们知道,新闻采访是采访主体(记者)对采访客体(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大多数情况下,采访是记者对另一个人的访问,因此,采访也可被视为一种人际传播(记者和被采访者) 人际传播的直接目的是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显然,采访是记者认识他人的活动这种认识与人们日常生活中认识他人的活动不同艾丰认为任何记者都是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记者,任何采访对象也都是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采访对象这实际上是说,在采访活动发生以前,记者和采访对象都有各自的“角色”归属,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伊兹拉·帕克所说:“每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也无论多少总是在有意扮演一个角色……”但不论他们的原始角色是什么,一次采访活动发生了,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身份就会临时定格为特定角色采访者就是记者被采访者就是采访对象他们就由采访结成一种临时的关系,他们也就站在由这一临时关系搭建起的平台上,开始了表演和对话,也就开始了记者对被采访者的认识尽管被采访者被采访活动赋予扮演采访对象的角色,但他依然固守着“自我” 。
按居延安教授的认识,每个人的自我都分为四种不同情况(或不同区域) ,一是人知我知的“自我” ,即开放区域;二是自不知人知的“自我” ,即盲目区域,在这个区域自己不了解自己,但旁人了解自己,如自己的优缺点;三是自知人不知的“自我” ,即秘密区域,也就是个人的隐私;四是自不知人不知的“自我” ,即未知区域,如潜意识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这种“固执的自我”的认识,一是到达不了未知区,二是不能触及隐私区,因此只能去认识他的盲目区,开发他的开放区了但是,一个人的开放区的开放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对甲开放不一定能对乙开放,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开放区域,这取决于开放对象与“我”的关系与环境的适宜程度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这种关系特殊,采访对象的开放行为(程度)也变得微妙起来——“霍桑效应”发生了为什么采访对象对记者的开放会微妙起来?美国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的“心理场论”理论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前面我们说过,由于采访活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临时搭建起了一个对话平台,我们可以把这个平台叫做“采访心理场” 在这个采访场内,记者和采访对象一个要取,一个要予,这一取一予构成了采访中的主要矛盾记者由于工作角色,他的动机和行为一般都较确定,但采访对象的动机和行为却受到“采访心理场”的较大影响。
根据勒温的“心理场论”理论,处于“心理场”中的人的行为的发生有共同的规律可循,用公式表示为:B(人的行为)=F(常数)×P(个体因素)×E(环境因素)这表明,任何人的行为都是他个体的因素和环境因素相结合的特定产物比如上面例子里的下岗工人,由于在大街上面对采访话筒(环境因素) ,又不愿当着那么多电视观众掉价,说自己寒酸(个体因素) ,因此他撒了谎(行为) ;但他却对旁边的人实话实说,显然是采访这一环境因素和担心掉价的个体因素消失了现在问题清楚了,由于面对记者,采访对象的“自我”开放程度的不同,由于“采访心理场”对采访对象行为的影响,采访对象发生了“霍桑效应” 只要采访活动存在, “霍桑效应”也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霍桑效应”是新闻采访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三、采访中“霍桑效应”的负效应“霍桑效应”作为一种广为存在的社会现象,其本身是中性的,它的好坏取决于它对活动结果的影响比如在工厂中, “霍桑效应”能提高工人的工作激情,从而改进生产效率管理者和相关专家总是设法诱导这一效应的发生在一些新闻活动中——如电视谈话节目, “霍桑效应”也可能产生积极的结果,嘉宾意识到自己正在演播现场,在节目中可能表现出色,超水平发挥。
但与此相对的是,由于“霍桑效应” ,嘉宾的表现也可能差强人意对于新闻采访活动来说,这种差强人意有多种表现首先是导致新闻采访的失实在上述“下岗工人”的例子里,由于采访中发生了“霍桑效应” ,采访对象说了假话,直接后果是记者采访不到“真实的事实” ,得到的是虚假材料如果记者不能判断,据此做成新闻播出,那就是一条失真性的新闻著名记者田流一次到某县采访,住在县委里面早晨上班铃一响,就看到各个办公室的人全都开始学习了他以为这个县的学习搞得不错呀!第二天、第三天也就不在意了隔了五、六天,再一观察,便没人学习了原来,他们是专门搞样子给记者看的,见记者不在意,自然无心再做样子了③这里,采访对象有意“导演”了一场活剧,呈现在记者眼中的是脱离生活常态的情况其次是导致记者采访不深入、不到位由于采访中“霍桑效应”造成的“心理场” ,采访对象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或本身不善言辞、不善社交、性格内向,典型精当的材料表达不出特别是在随机采访中,采访对象对记者的提问没有心理准备,就会越紧张,越谈不成第三还可能导致采访对象婉拒采访相信每个记者都曾经遭遇过这种头痛的事由于采访对象的心理预存立场,或怕出头、或怕露富、或怕曝光、或有难言之隐等,使得记者吃了闭门羹,导致采访流产。
在采写批评报道中尤其如此,以至于有些单位大呼防火防盗防记者当上述情形发生时,记者采访的任务“迅速地了解到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最基本的、真实的事实”就打了折扣采访中“霍桑效应”就对新闻采访带来了负效应——或让记者采访不实、或采访不深入、或采访被拒这都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最终生产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了解采访对象“原生态(真实)的一些情况和信息” ,但由于采访活动,发生了“霍桑效应” ,记者所获得的信息可能是有别于“原生态”的但是要获取采访对象的信息,又必须以采访为中介这也是记者要获得的信息,离不开采访,但又可能因采访而打折扣这是采访中的悖论这一悖论让记者有可能采集到不完全的、被掩饰了的、被夸大其词的、失真的新闻素材,这一前提造成记者在新闻生产时“负效应”的产生 “霍桑效应”就成了新闻采访要付出的代价可以这样认为,采访中的“霍桑效应”也是造成假新闻的原因之一四、对采访中“霍桑效应”负效应的规避为防止采访中的“霍桑效应”给新闻生产带来的负效应,记者除了高度自觉外,也应积极寻求一些规避办法首先,记者在采访中要树立三种意识1、平视意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志说,采访中的“平视”就是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
摄影机架起来之后,指示灯亮起来之后,没有几个人能很真实地表现自己,我们做专业的都有那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在现场我要采用平视的眼光,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还原真实,让他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让他把自己的真实意思表达出来的确,记者出于职业的需要,在访问中,上至国家元首、专家名流,下至平民百姓、小商小贩,都会接触到,因此要有平视意识,克服“惧上心理”和“轻下心理” 在记者面前,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普通农民,都只有一种身份——采访对象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上下、尊卑之分通过“平视还原真实”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减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2、求证意识纽约时报记者尼尔·麦克尼尔有一句名言:“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记者迟早要出岔子” 由于采访对象意识到是在与传媒打交道,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动机的采访对象发生“霍桑效应”的强度不尽相同,反应强烈的采访对象可能是一个“危险的采访对象” ,他可能畜意提供假材料这在传媒对新闻来源的竞争无所不用其极(如体育上买断新闻源、高价悬赏新闻线人等)的时代,尤其要胸怀这种意识特别是网络时代,利用网络采访已日渐成为一种趋势网络的特性使得采访对象具有不受时空的限制、匿名等特点,这种新闻的采访手段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记者和采访对象也许远隔千山万水,失去了面对面的交谈机会,再也不能“察言观色” ,传统采访中的现场感、真实感、亲和力也丧失殆尽。
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采访心理场”并没有消失,反而因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而放大, “霍桑效应”也可能相应放大因此更需要记者具有“把关人”的意识3、场所意识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认为:“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士这样如果没有恰当的话可供引用,你至少也可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首要的是,要避免在旅馆的房间里约见被访问人 ”这实际上就是遵循前面勒温的“人的行为公式” 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采访场所,让双方都静下心来,形成融洽的谈话气氛,减小“霍桑效应”的强度,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以便记者达到采访的目的千万不要动辄摆出记者做派,拿出采访机、采访本、照相机、摄像机等长枪短炮,刻意制造一种我们现在是在进行采访的气氛其次,要使用特殊的采访方法1、勾推采访法这是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总结的一个方法所谓“勾推法” ,说的是唐朝时一个官员,在审案时,不先问原告与被告,而先问他们身边的人,这样有助于了解案情的真象勾推采访法就借用此名,意指在新闻采访中,不先把“新闻的主角”(指该人就是新闻中的主要人物或他提供的材料将构成新闻的主要事实)定为采访对象,而先以与“新闻主角”相关的人作为采访对象,从而减缓“霍桑效应”带来的负效应。
2、隐性采访法可以说,这种方法几乎完全消除了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因为采访对象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出场, “采访心理场”对采访对象来说不存在了,采访对象感觉不到自己正被“注意” ,也就引不起“霍桑效应”了隐性采访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曝光、对违法乱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