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6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8页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教学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学习态度、方法、内容)2.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领悟其现实意义,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一、导入《论语》选读的第六篇《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的思想,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第七篇《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对于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做一个了解教学投影课题,之前已经让同学们对于选文内容的重点字词和课文注释作了预习,现在同学们再一起把这11篇选文读一遍二、孔子的学习态度既然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可见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因此,孔子认为学习就应该广泛的了解,广闻博见孔子博学到什么程度呢?在《论语·子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原文】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说是有一个高官(太宰)曾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一个学生:你们老师只怕是圣人吧,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才能?这个学生马上就回应说,当然啦,老天爷原本就要我们先生当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嘛! 然而孔子听说却不以为然他说,太宰这些人能了解我吗(太宰知我乎)?我的童年是很苦的,很卑贱的(吾少也贱),所以会干许多脏活、累活、苦活、下贱活(故多能鄙事)。
一个“君子”,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什么叫“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说的“君子”,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是阶级意义上的,指的是那些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这也是“君子”一词的本来意义──“君之子”或“上等人”这些人,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多能”?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因此,孔子的话就可以这样翻译:太宰这些人真能了解我吗?我的童年是很苦、很卑贱的,所以会干许多下贱活那些养尊处优的上等人,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 许多人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他小时候是苦孩子事实上,为了谋生,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当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否则太宰就不会那么问然而,盛名之下的孔子,并没有接受“天纵之将圣”的哄抬和吹捧,反倒将“吾少也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他不但告诉我们他是普通人,还告诉我们他曾经是“贱人”而且,尽管他瞧不起那些“鄙事”,却还是承认自己“多能鄙事”这说明孔子是坦诚的孔子什么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这就是博学在《论语·子张》中还有这样一则记载【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有一个卫国人(名叫公孙朝)曾经问子贡,说“仲尼焉学”?这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问仲尼先生的学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你的老师是孔子,孔子的老师又是谁?他这样问,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质疑因为一个人如果学问很大,人们就会关心,他是什么学校毕业,师从何方神圣,几岁开始读经典,对这问题研究多少年了,等等如果答不上来,他就会怀疑你是文化骗子然而孔子却恰恰是个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成才的那么,子贡又怎么回答呢?子贡说,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遗产(文武之道),并没有丢失(未坠于地),而是散落在民间(在人)每个人都能在民间学习,只不过“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而已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们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夫子焉不学),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亦何常师之有)?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只要他有真学问,课上得好,你管他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你又管他的老师是谁难道一定非得是什么门什么派,才是“正宗”?学无常师,才叫大师因为只有学无常师,才能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也才能成为大师何以谓之大?有容乃大。
何以谓之师?可法曰师因此,堪称大师的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习,可以效法的 成为大师的孔子,对于人的天资进行了客观的划分,也就是我们课文中说的:【第一则】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接着孔子很清晰的认识了自己,虽然孔子在当时就已经名声卓著,但是他认为他不是天才,而是好学这是孔子的第二个学习态度所以他说【第二则】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孔子承认自己不是天才,但是肯定自己好学,这是孔子作为学人的特点之一那么,现在我可以恭喜大家,大家也是“学而知之者”,那么在人生的初始阶段,你们和孔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了 孔子的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说,他十五岁就“志于学”(《论语·为政》)直到晚年,依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而且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相当的自信,还说,【第三则】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像他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却都“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见孔子对“好学”的看重好学”这两个字的评价,除了他用来表扬自己之外,他只给过一个学生,那就是颜回第八则】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除了选文中的这一则,孔子在《论语·先进》中也用“好学”二字评价过颜回,【原文】是: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论语·先进》 孔子曾两次对人说,自从颜回去世,就再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这两次,一次是对鲁哀公,一次是对季康子,两次都说“有颜回者好学”,都说“今也则亡”,可见孔子对于好学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看,就是孔子有学习的兴趣,他也认为有兴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那么孔子认为颜回好学,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第七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就是淡化物质追求,主动丰富精神,前面我们说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颜回是满足这个标准的 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学问做得很活,不是那种死学问他认为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跟谁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把学问做活?两条:一是悟性,二是贯通据《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原文】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有一次孔子问子贡:(端木赐)赐呀,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说,赐怎么敢比回?回听到一就能想到十,赐顶多才想到二于是孔子说,是比不上他还说:“吾与汝,弗如也!”这话什么意思?一种解释是:我赞成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他另一种解释是:我和你,都比不上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就因为颜回有悟性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子绝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悟性。
当然,光有悟性不够,还得贯通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原文】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还是问子贡:赐呀,你认为我这个人,就是书读得多,又都记得住吗?子贡惊异地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当然不是!我是靠一个东西来贯通它我认为,这是孔子治学箴言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要以为知识多、记性好,就一定是大学问家,还要看他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点,也可以是基本方法上面我们讲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博学、好学而且活学那么孔子为什么重视学习?又重视学习什么呢?这就是孔子关于“学”的内涵《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去《文王操》也 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
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 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学的作用的三、学习的重要那么,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是这样表达的:(第四则)【原文】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的为什么对子路说呢?我们说过孔子因材施教,子路是他的弟子中的一个莽撞人,直而不屈,子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挨骂也最多。
孔子对他,不仅是骂,而且常常是痛骂倒不是孔子不喜欢子路,而是子路的脾气太坏他这个人,用北京话说,叫“浑不吝”,也就是性子急,胆子大,脾气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水里火里不回头所以在整部论语中,他是被教育最多的一位,一共被教育了42次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没有坐下,我对你说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仁;好直不好学,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破坏;好刚不好学,弊病是狂妄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会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学习起到了一个方向性的作用那么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孔子生活的时代,不要说高考,就是科举考试也还没有出现因此孔子绝对不会拿考试的指挥棒来教育他的学生“要考试啊,你们得认真学习”而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学习的目的,他说(第九则):“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在我们课本上的解释是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是孔子对学者基于现实的认识而作出的一种趋势性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是封建社会,那时的经济形态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偶有一些商品交换。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