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纪后半期德俄关系破裂原因探究.doc
8页十九世纪后半期德俄关系破裂原因探究【摘要】德俄两国是十九世纪欧洲两个非常重要的国家, 两国之间原本有着良好的传统友谊和盟友关系,但十九世纪 七十年代后,在国家利益驱使下两国关系逐渐疏远,最终彻 底破裂并彼此宣战这一结果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及外 交背景关键字】德俄关系;破裂;原因德俄关系是十九世纪欧洲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非常 重要的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欧洲乃至国际局势 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德国统一之前,俄国便伙同普鲁士三 次瓜分波兰,在德国统一过程中俄国的善意中立也给于德国 很大支持德国则在1871年的伦敦会议上帮助俄国取消了 1856年《巴黎条约》中有关黑海中立化的条款,恢复了俄国 在黑海上的主权普鲁士认为俄国要求取消"《巴黎和约》 中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条款”是正当的①加之两国的王朝婚 姻,可以说德俄存在传统友谊和同盟关系但德国统一后, 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之下,两国关系逐渐 疏远并最终彻底破裂德国在处理近东问题上的偏颇立场, 德俄两国经济上的竞争以及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是德俄关 系破裂的主要原因近东问题埋下德俄关系破裂的祸根德国统一以后,为孤立法国俾斯麦通过一系列的同盟构建起了大陆联盟体系。
联俄是该体系的核心,三皇同盟是重 要的基础之一俾斯麦操控着相抵触的几个同盟并设法在灵 活运用中抵消固有的矛盾,成功维持了俄奥两个敌对的盟国 对德国的向心力②然而,俄奥在近东问题上的对立无法 消除,成为德俄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1873年建立的三皇同盟是维持德俄奥三国关系的重要基础,但其本身有着致命缺陷即俄国和奥匈帝国谁也没有放 弃它们在巴尔干地区的敌对意图德国一直小心翼翼的协调 俄奥在这一地区的紧张关系,生怕处理不当就把其中一方推 向法国1875年7月近东危机爆发后,俄国准备进行干涉, 为了不再重蹈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孤立无援的覆辙,沙皇亚历 山大二世发给德皇一封电报试探德国的立场然而这恰好是 俾斯麦一直回避的问题,他只是申明"俄奥中任何一方受到 严重损害而危及其作为独立大国的地位,都不符合德国的利 益;如果大国合作失败德国将设法保持奥国的和英国的中 立”③由此可见德国对俄国的支持是很有限的,是以不损 害奥国的利益为前提的俄国因俾斯麦没有给其所期待的东 西而不满俾斯麦所做的这个拒绝表明德国的立场开始出现 变化,从拒绝支持俄国反对奥国转为支持奥国反对俄国,这 在欧洲各国关系史上是一个重要决定性的行动。
俄国开始不 信任德国,德俄关系产生裂隙俄土战争和《圣斯蒂法诺合约》加剧了近东危机,有关 建立大保加利亚的条款直接威胁奥英在巴尔干的利益,受到 两国的联合抵制此时俾斯麦以“虔诚的擄客”自居,一再表明自己的中立立场,但这种中立在英奥联合的情况下很明 显对俄国不利,俄国被孤立起来,被迫接受国际会议的仲裁柏林会议期间俾斯麦居中调停,表示在俄奥争执中保持中立但事实上他所有的政策都是以不损害奥国利益和与英国决裂为前提,在避免俄奥冲突的情况下偏向奥英俄国孤立无援被迫放弃到手的胜利果实,德俄关系又蒙上一层阴影 会后俄国认为在巴尔干受挫是因德国没有给与有力的支持, 亚历山大二世甚至认为柏林会议是“一次欧洲在俾斯麦领 导下的反饿大联合”④俄国的仇恨不是转移到英国而是德 国身上德俄关系迅速恶化,三皇同盟名存实亡,德奥同盟 的建立使俄国对俄国更加不信任尽管俾斯麦通过高超的外 交手腕使俄国于1881年重回三皇同盟,1887年又同俄国签 订了《再保险条约》,但俄德关系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状态俄德奥在三皇同盟下的合作关系已经经不起近东问题的压 力,对俄国或奥国而言,这个同盟都已失去了以往被用来制 约对方的价值1887年条约期满时没有再续订。
《再保险条 约》也是俾斯麦玩弄的两面手法,他给予俄国一张无法兑现 的空头支票,这种矛盾的做法加深了俄国对德国的不信任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爆发,俄奥关系紧张,大战一触即发,德国支持奥国对俄作战并向俄国发出战争威胁俄国因国力 空虚被迫屈服俄国这次屈辱的妥协通常被称为“外交上的 对马海峡事件”,俄国与德奥关系恶化到无法缓和的地步, 俄国更加坚决的投入到英法阵营就这样,德俄关系在近东 问题的纠结中渐行渐远直至最终破裂二、经济竞争加剧德俄冲突德俄关系的逐渐破裂除德国在调解俄奥近东地区斗争上有意偏向奥国外,两国经济竞争的加剧也是重要原因之 一十九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各主要资 本主义大国展开激烈竞争,德俄两国也不例外俾斯麦执政 时期尽管对俄国实行拉拢政策,但经济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德俄实际上展开了一场经济竞争较之英法等国德国的工业革命速度快,周期短,内容新, 有其独特之处,显得更彻底,更深刻,更广泛,直接引起社 会结构的大变化⑤在三十年时间内,德国经历了英国一百 多年才完成了的工业革命,将一个农业占优势的落后国转变 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国家同时与德国有着密切贸易往 来的俄国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现代化改革以后,经济也沿着 资本主义道路飞速发展,特别是农业已经进入了全球市场, 德国成为俄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德俄两 国经济竞争逐渐激烈起来由于农业在两国经济中的重要地 位及其在其他经济部门中的扩散效应,两国的经济竞争主要体现在农业贸易方面在1880年到1890年的十年间内俄国 对德国的出口贸易中,仅在小麦和黑麦上就换回8. 75亿金 马克,即便是在1885年到1889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时期, 俄国的农户产品出口也占据了德国进口小麦的52%,黑麦的 61%以及燕麦的73%o⑥依靠这些外汇收入,俄国才得以大举 外债以推进本国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改革,维持俄国的强权 地位然而俄国的巨量农产品出口给德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 破坏性影响,继而引起了德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弹农业也是德国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德国绝大部分贵族和 政治精英们主要的经济活动巨量农业物资的跨国转移对德 国容克地主们有着直接或间接地有利影响在德国东普鲁 士,那里的容克地主也生产小麦特别是黑麦,随着俄国同类 农产品的大量涌入,他们很快感到快速增长的俄国谷物的压 力俄国农产品的对德出口造成德国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 下降,损害了土地经营地主们的利益他们依靠自己的政治 影响力说服俾斯麦首相采取了一系列的高关税政策来抵御 俄国农产品的冲击这些政策对作为德国最大农产品供应国 的俄国造成很大冲击,作为回应,俄国也提高了德国工业品 的进口关稅。
其结果是德国的工业出口从钢铁到机电设备都 受到损害,德国各地的制造商纷纷前往各政府部门递交请愿 书,抗议上升的俄国关税德俄两国的关税战使两国本已离 利用俄国在战争中失利,国库空虚的不利处境迫使俄国接受 了有利于德国的高关税贸易协定布洛将德国的友善中立与 贸易协定结合起来,这个乘人之危利用政治压力强加给俄国 的协定对两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极大地负面影响,很快招致 反德情绪在俄国的抬头随着俄国经济实力的恢复,公共舆 论开始纷纷要求与德国签订一项新的贸易协定以取代1904 年被迫签订的协定德国媒体也开始用“经济战”、“贸易 战”、“关税战”等词汇来讨论德俄关系敌对的经济关系 对德俄关系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特别是1904年的贸易 协定使两国在任何大范围内的政治谅解都变得不可能⑦德 俄关系进一步滑向彻底破裂的边缘间的关系雪上加霜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首相布洛三、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导致德俄关系最终破裂尽管德俄关系由于近东问题以及两国间的贸易竞争日 渐疏远,但还远远没有破裂到直接对抗的程度,这曾是两国 一度的共识俾斯麦在任时期一直非常重视和俄国的友好关 系,虽然两国之间数次不悦,但俾斯麦还是通过高超的外交 手腕将俄国拉拢在自己的联盟体系之中,1987年《再保险条 约》是俾斯麦维续两国关系的表现。
但这种外交政策随着 1890年俾斯麦的下台发生了改变1890年俾斯麦因与德皇的矛盾辞职,他的后继者没人能 继承他绝妙的外交艺术,没有能力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关 系中维持与俄国的友谊,德国的外交政策因此发生转变德国外交进入了所谓的“新路线”阶段新路线”政策的出发点是德国必须直接面对俄国的敌意和法俄可能结盟的现实,全力加强同英国及德国盟国的联系,只要德国与英意奥等国结成巩固的外交和军事集团,就能在大陆上确立起遏制 和压倒法俄集团的优势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德国最 终抛弃了与俄国的友好关系,拒绝续签《德俄再保险条约》, 不断加强三国同盟来维护自身安全俄国被排斥在体系之 外,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被迫寻找其他合作者这是法国 十分乐意见到的,普法战争以来法国一直寻求的打破德国外 交孤立的机会终于出现,于是法俄一拍即合,迅速接近结为 同盟,德国担心的结盟的噩梦终成现实三国协约的形成则 宣告了德俄关系的彻底破裂,在这一过程中德国占据了主动 地位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俄关系的破裂并不是如两国表面声称的那样是要履行与自己盟国的条约义务,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经 济和外交背景德国在协调俄奥在近东问题上的不公立场, 两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特别是农贸方面的摩擦,十九世纪九十 年代后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等因素相互交织,一步步将德俄 关系拖入无可挽回的死胡同。
德俄关系的破裂加速了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后,两国各自援引与自己盟 国的同盟条约相互宣战这对原本有着传统友谊的邻国在国 家利益驱使下终于在战场上刀兵相见注释】%1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二卷• 1814-18711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432.%1 罗月娥,孔凡立•俾斯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局限[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 (2).③⑧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1871-1918[M].北 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21; 83-84.%1 朱瀛泉•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M].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5: 107.%1 丁建宏.德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2003: 237.⑥⑦司马万.农业贸易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俄关系 [J].古今农业,2004, (4).【作者简介】颜鹏(1985—),男,山东泗水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世界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