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 1.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
11页1.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学案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美国参战(1)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十分紧张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③1916 年 2 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④美国希望协约国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2)参战及借口:1917 年 4 月,美国以反对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为借口,对德宣战3)影响: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2.中国参战1917 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3.俄国退出战争(1)原因:①战争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1917 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②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2)标志:1918 年 3 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退出帝国主义大战[特别提醒]美国参战,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外,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即当时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认为此时参战有利于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同时,英法在战争中的削弱和德国暴露出来的野心使美国认识到德国比英国更为可怕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德国西线的攻势(1)契机:苏俄退出一战。
2)目的: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3)简况:1918 年 3~7 月,相继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1)准备:①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②美军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的军队也开往前线2)反攻:①1918 年 7 月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②1918 年 9 月底至 10 月初,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兴登堡防线” 3)结果: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3.德国投降1918 年 11 月 11 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标志同盟国集团失败[知识点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力量不断加强的原因(1)英法的工业实力比德国雄厚2)协约国可以得到美国的贷款,与美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而德国遭到英国的海上封锁,与美国的贸易中断3)美国等国家的参战4)战场上协约国的不断胜利等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1.经济实力德奥集团处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2.战略失误(1)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2)战场形势变化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1)奥匈帝国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2)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 ,推翻了帝制4.国际力量对比(1)战争初期,日本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2)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国3)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特别提醒]对参战各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它凸显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到底是由于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占压倒性优势一、美国、中国的参战及俄国退出大战对一战有何影响?1.美国参战的影响(1)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大大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一战中协约国的胜利2)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一战真正进入了全球规模阶段2.中国参战的影响中国虽是弱国,但是其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煕元帅甚至说, “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3.俄国退出一战的影响1917 年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有力地表达了人民要求和平和反战的立场,鼓舞了欧洲各交战国人民的反战运动。
1.美国参战使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下列各项不是美国参战带来的有利因素的是( )A.先后派遣 200 万士兵开赴欧洲战场B.参加索姆河战役C.协助英国海军开展对德反潜艇战D.增加对协约国的军火和物资供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索姆河战役对阵双方是英法和德国,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答案:B二、同盟国失败的原因(1)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居于劣势:与同盟国相比,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2)同盟国集团的军事战略失误:德国根据战前制订的“施里芬计划”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打算速战速决,但这一战略由于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了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俄军短时间完成了动员并投入作战,英军也很快参战,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决定了德国速决战的破产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3)同盟国各国的经济政治危机:①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大战在经济上造成极大破坏,大批农民应征入伍,以致许多土地荒芜,农产品和畜产品普遍减产,物价却节节上升1916~1917 年的严寒冬季更是雪上加霜,许多人因冻饿而死。
②战争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境内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 1918 年 11 月爆发了“十一月革命” ,推翻了帝制4)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在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2.下列关于一战中同盟国集团失败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 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 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 ④内部矛盾不断激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排除含②的选项答案:C高频考点 考查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示例]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材料一 这一年,激动的人群拥塞在欧洲各大城市的大街上,英国的志愿入伍者堆在征兵处,想在紧张局面结束前进入法国;法国的圣西尔军校毕业生穿着过时的制服,戴着白手套,军帽上插着大毛球,步伐整齐地进入战斗;德国的预备役军人,夏天还是大学生,现在手挽手,唱着歌,去迎接英国人在朗吉玛克的机枪手们送给他们的死亡……受到军事专业训练的广大民众怀着充分无比的良好愿望向前挺进。
他们踩烂了靴跟去争取实现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支撑欧洲的各支大军的热诚在 1914 年爆发,但在两年后开始低落下来——《欧洲历史上的战争》材料二 17 世纪与 18 世纪的战争,其战略目的多半不是摧毁敌人的军队,而是耗竭敌方的经济资源,因此打的是消耗战、疲劳战18 世纪要达到这样的战略目的最好是避免战斗;到了 20 世纪则改用诱敌法:发动一些进攻,但并不期望获得重大战术成功,只为了迫使敌人更快地用尽其资源1916 年德国人进攻凡尔登,正是这个意思;英国 1916、1917年在西线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不是完全一样的话,区别只在于更延长了时间一位英国将军直率地说,钱袋最长的一方必将取胜——《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各国人民参加的是什么战争?各国人民的热情参战说明了什么?(2)材料一中“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是指什么?(3)据材料二分析,你认为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战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可结合材料归纳概括;第(2)问可根据一战过程来解答;第(3)问原因从材料二提炼有效信息回答, “特点”从时间和危害来回答。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明:各国人民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及战争是一场掠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用谎言欺骗人民参战,掩盖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2)采用“速决战”的战略,企图迅速取得胜利3)原因:同盟国物质资源缺乏,即经济实力上处于劣势特点: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图文探究 美国在一战中政策的变化探究目的 (1)知识层面:考查美国一战中由“中立”到参战的变化(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迁移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探究示例]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1914 年 8月 19 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材料二 ……到 1914 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 为了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材料三 (1917 年)4 月 2 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我国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国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生成](1)材料一中,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什么?联系材料二,用一句俗语或成语概括美国在大战初期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2)材料三中,美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借口是什么?(3)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4)综合以上材料,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实质是什么?上述材料说明美国外交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探究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迁移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一的信息是“中立” ,材料二的信息是美国与协约国间有生意可做,并发了横财,材料三的信息是美国参战第(1)问根据材料一即可解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要抓住材料中“为……而战”的信息解答;第(3)问只需根据材料二提炼即可;第(4)问考查深层次分析能力, “实质”和“基本原则”都应围绕利益回答[尝试解答] (1)保持“中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宣布参战要为世界和平与各民族的解放而战3)美国的借款主要在协约国,不希望同盟国获胜,即美国与协约国的利益关系太深4)无论初期“中立” ,还是后期参战,均是为了利益,即大发战争横财,掠夺战利品和战后称霸。
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时间:25 分钟 满分:5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1.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 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B.借此与双方进行贸易,扩充美国的实力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美国在一战爆发后采取中立政策,其直接目的在于“坐山观虎斗” ,坐收渔利答案:B2. “我们(参战)的动机并不是复仇……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 ”对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美国参战动机的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美国参战的目的是捍卫人类的正义和权利B.美国参战是为了帮助进行正义战争的协约国集团C.战争态势的发展对协约国不利促使美国急于参战D.美国认识到如果德国获胜必将是其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美国参战的根本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而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其最大障碍答案:D3.十月革命发生后成立的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 )A.使德国把军队从东线调回西线发动新的攻势B.促使美国放弃“中立”政策转而对德宣战C.加速了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进程D.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军事力量解析:苏俄退出一战,削弱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使在东线作战的德军得以转移到西线发动新的攻势,A 项表述正确。
答案:A4.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一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