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心理学视域中的价值观研究.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6243719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2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心理学视域中的价值观研究    胡业生(蚌埠学院 科技哲学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00)Summary:虽然价值论作为一门学问是20世纪初期在西方开始建立的,但是关于价值的思想,东方和西方古已有之当代中国对价值观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是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展开的90年代,各领域对价值观的研究局面繁荣,达到高潮进入新世纪,对价值观的研究热度虽然有所降低,但却从未间断价值观问题古老而又常新长期以来,在这一领域已有众多成果问世,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价,便于以后的研究者对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进行整体的了解和把握Keys:价值;价值观;中国人价值观B018 :A :1673-2596(2011)05-0024-02西方心理学领域对价值观的研究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阜农制订了一份“价值观研究量表”,把人分成经济的、理论的、社会的、审美的、宗教的、权力的6种类型20世纪50年代,克拉克洪从操作层面提出了价值观的定义,并确立了它在心理学领域长期的支配性地位20世纪70年代,罗克奇对价值观的研究不断深入,开始从维度上进行分析和测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施瓦茨为代表的研究者从需要、动机的角度出发,试图解释价值观的深层内涵,并建立具有文化普适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虽然价值论作为一门学问是20世纪初期在西方开始建立的,但是关于价值的思想,东方和西方古已有之当代中国对价值观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是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展开的90年代,各领域对价值观的研究局面繁荣,达到高潮进入新世纪,对价值观的研究热度虽然有所降低,但却从未间断价值观问题古老而又常新长期以来,在这一领域已有众多成果问世,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价,便于以后的研究者对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进行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一、概念的界定(一)价值张岱年认为,价值这个名词流行于近代,古代与之相对应的名词为“贵”贵的本义指社会中掌握特权的阶级如称身份高贵的家族为贵族贵的另一意义指可以尊重的高尚的品质或事项如“和为贵”,“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等等这里的贵即为有价值金盛华、辛志勇从哲学角度对价值进行了3种界定:一为主体说,即主体凭借感受和体会判断外物有无价值;二为客体说,认为价值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不随评判者主观意志而转移;三为关系说,认为事物有无价值在于客体属性与主体需求之间的一致性和适宜性,即二者的关系如何。

      绝大多数学者赞同关系说与主体说和客体说只着眼于一个方面所不同的是,关系说兼顾了主体的动机、需要、知识、经验和客体的本质属性,看到了价值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动态性特征二)价值观克拉克洪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选择结果罗克奇认为价值观是一般的信念,具有动机功能,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指导行为和态度,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现象施瓦茨认为,价值观作为一种目标,既合乎需要又超越情境,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存在中起指导性作用我国港台学者多直接引用以上3位学者的定义大陆学者中,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宁维卫认为,价值观是个性倾向性的核心内容,是心理学的新认知刘永芳、钟毅平分析了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价值观的心理本质、结构和特点,认为价值观的心理结构涉及认识因素、情感因素和价值因素,价值观具有社会性、个体性、相对的独立性和一定程度的不随意性虽然各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价值观的定义也千差万别,但其中也有一些共识:价值观既有个体性也有社会性;涉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多个心理结构层次;既可表现为内隐形式,也可表现为外显形式;对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性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比复杂和抽象,而缺乏统一的操作性定义又给学者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增添了不少困难二、中国人价值观研究(一)个体层面的中国人价值观研究个体层面的中国人价值观研究多为心理学家所关注,注重探讨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自身因素,如需要、动机、兴趣、自我概念、认知风格、生活经历以及人格特质等,也有少量研究将价值观与行为联系起来章志光等调查了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成因及作用机制,并将实验法引入价值观研究领域,其著作《学生品德形成初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张力伟、金盛华对价值观与自我概念、自尊、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心理学视阈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二)社会层面的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如始于1953年的日本国民性调查研究、1972—1993年间的历时20余年的“现代日本青年价值观的发展和变迁”研究、1981年欧洲价值体系研究小组对欧洲9国的价值观研究、1990年英戈尔哈特对43个国家进行的“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研究等等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不断地努力1988—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观课题组先后两次对4357名城乡青年进行了价值观调查,分析了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婚恋与性价值观5个方面青年人价值观的演变。

      黄希庭等从政治、道德、宗教、审美、职业、人际、婚恋、自我、人生、幸福10个维度调查了青年人的价值观,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教育对策也有一些学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同国家之间青年人的社会意识进行了研究在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化的语境下,价值观研究总体看来,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研究,无论在数量、规模与研究周期上同国外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三)文化层面的中国人价值观研究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认为中国人以“己”为中心,社会关系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杨中芳认为,中国人非常重视自己,这不单是个人行为的原动力,也是理想社会达成的工具杨国枢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生活圈,人们在这个生活圈中有两种运作方式:个我取向和社会取向何友晖认为,中国人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的许烺光从人们在生活中以什么为依赖对象概括出了3种处世态度:个人中心、情境中心和超自然中心文崇一提出了“富贵与道德”的二分模式,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始终在正面的“富贵与道德相容”与负面的“富贵与道德冲突”之间徘徊朱永新认为用恋权情结来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质和价值取向较为合适。

      黄光国提出了人情与面子模式翟学伟把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划分为5个大的阶段:宗教意识取向、伦理取向、文化取向、政治取向和经济取向,关注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与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相比,文化层面的中国人价值观研究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不容忽视这些研究立足本国实际,结合本国国情,揭示出中国人特有的价值内涵和心理特点,丰富了价值观领域的研究,也为外国人加深对中国人的了解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三、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特点(一)方法学特点迈克·邦德撰文指出,中国人价值观研究中已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自陈问卷法、主题统觉测验、故事内容分析法、学校课本分析法等,但无论港台还是大陆的研究者,在实证研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无一例外都是问卷法另外,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大大胜于实证研究,并且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二)研究对象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查阅到的价值观研究资料中有45%是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价值问题少有专门探讨从职业角度考虑,调查对象中大学生占32%,中学生占17%,工人和农民分别占8%和7%其他职业群体少有涉及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历来受到重视。

      因为将来这一代人将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中尤以大学生最受瞩目研究如此之多也不排除研究者取样调查方便的因素平衡年龄和职业因素,需要研究者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三)研究内容特点研究覆盖了价值观所有方面的文献占70%,单一维度研究较少职业价值观、婚恋价值观、自我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研究较多,宗教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研究较少马俊峰综合概括出了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5个特点:理性化;注重实际;注重物质生活实践;强调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突破心理学主义,立足于社会历史和文化思想史发展的宏观视野进行研究综合方法、对象、内容单一维度特点和总体概括的特点两个方面,我们能够对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特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单一维度特点是总体特点的反映,总体特点是单一维度特点的抽象和概括四、中国人价值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金盛华、辛志勇认为,在价值观研究领域中缺乏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能够取得广泛共识的价值观操作定义;研究方法不够多样化;缺乏长期的有深度的价值观研究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研究;对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探讨不足;价值观的教育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马俊峰认为,价值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一定程度的教条化倾向,实证性研究薄弱和不足;认识论色彩较浓;尚未构建出价值观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体系;对人的价值的研究比较薄弱。

      由此可见,学者们要想在价值观研究领域有所突破,不得不对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和解决,秉承科学的研究精神,抛弃束缚研究理念的条条框框,丰富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发挥学术研究应有的价值Reference:〔1〕翟学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4).〔2〕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研究,1991,(2).〔4〕马俊峰.中国价值论研究:特点与问题[J].文史哲,1999,(5).〔5〕张岱年.中国哲学中价值学说[M].张岱年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6〕黄希庭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7〕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9〕杨国枢.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10〕杨国枢等.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 王文江)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