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九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1页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九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图片来源于 2017 年 11 月新华网)材料二:从 21 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 屏表达着愤怒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 2017 年 11 月的一起疫苗违法事件 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 252600 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来源作为基础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于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救等,家长们眼前 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首先,对于一些模梭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
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 入 25 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 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民众的恐慌不仅 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然而,就个人而言,接种的疫苗 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能得到通知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 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摘编自罗志华《“疫苗危机”: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新京报》2018 年 07 月 22 日)材料三:这个周末,问题疫苗引发全民焦虑,无数家长连夜翻看孩子的接种记录本,一项项对照是否使用过问 题疫苗疫苗造假,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面对问题疫苗,忍耐后的质疑和冷漠,追问后的 维权和用脚投票,都值得监管部门认真反思,慎重对待近日,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国家药监局出手后,多家媒体跟进,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在对事件的追问中,公众对于疫苗安全的焦虑不断升级,唯有尽快公开真 相,才能回应质疑疫苗乱象,非一日之寒行业积弊已久,奈何每次处罚都轻飘飘 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人命关天的闹剧后,受害者维权无力,企业“自罚三杯”,监 管者惯性失语,如此“宽松”也是变相纵容造假、售假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有个政绩观的问题如果对这些恶企处罚太重,动辄判处“死刑”,势必影响当地的 GDP 和税收 的数据,因此,处罚多是些“软刀子”药监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防患于未然具体地说,就是要对流向市场的药品负责对消费者而言,其权益只能由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维护假疫苗横行,那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失职,就该有人对此负责如果做不到,设立这个部门干嘛?毋庸讳言,食品和药品的监管等,依然是人民群众普遍不满意和不放心的问题之一,应该引起足够重 视,它不仅关系着人民健康,也关系着人心聚散摘编自胡琴《面对疫苗乱象,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人民网 2018 年 07 月 22 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华网关于药监局对长春、武汉两家公司效价指标不合格的百白破要求立即停用的新闻,使这两家公司 疫苗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
B. 山东家长表现出来的恐慌和愤怒是有根据的,很多问题疫苗流入山东,事关孩子的安全,而家长又没有 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C. 对于民众个人而言,消除恐慌的方法在于,要了解自己家庭儿童用药情况,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D. 问题企业之所以不痛改前非,原因在于监管者的惯性失语,对问题企业太宽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 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朋友圈无数人的刷屏,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疫苗之王》这篇文章在自媒体上的迅速传播B. 新华网明确说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 的必要C. 只是让民众保持理性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让人们不胡猜乱想,恐慌等情绪才 能缓解D. “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体现了人们对问题疫苗事件发展的希望和担忧,食药监管涉及健康和人心9. 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 D 8. B 9. ①“新华网”侧重于介绍国家食药局的要求,客观说明问题企业、生产批号、疫苗数量、流向等具体问题。
②《新京报》侧重于“疫苗危机”所引发的民众恐慌,重点分析民众恐慌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③“人民网”侧重于在这次疫苗危机中,监管部门应有的作用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错误,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相反,与原文对照,材料三第四段说的是“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使得其所受惩罚与其所获得孽利相比微不足道”,而不是“使得其所获得孽利与其所受惩罚相比微不足道”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B项,“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错误,选项曲解原文,材料一的图表说明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而材料二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以及文本中对如何消除大众恐慌情绪方法的论述并不能说明“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
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新京报》《人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归纳整合信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和探究文本的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由“侧重点”说明,考生需要浏览这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把握三则材料各自的重点内容,如材料一是《新华网》的内容,从图表来看,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具体的内容包括两家问题企业、药品的生产批号、疫苗的数量以及这些疫苗的流向等;材料二是《新京报》的内容,第一段介绍疫苗危机引起的恐慌情况,第二段分析恐慌的原因,下面几段介绍解决恐慌的方法;材料二是《人民网》的内容,主要是侧重介绍疫苗事件中监管部门应该有的责任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万木图》序 (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
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不籍识其姓名 籍:登记、记录 B.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 中:中意、满意 C.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 没:通“殁”,死去 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 虞:忧患、祸患5.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3分) ( ) ①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②既悉饭之,乃如所言③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 ④所活不可胜计矣⑤戒其子孙曰:“其毋苟自为利!” ⑥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B.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已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作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4分) (2)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4分) 参考答案:4.B.(“中”,应该解释为“符合”课内《劝学》有“其曲中规”可作参考)5.C.(①句是杨达卿先生对“为善施义”的思想认识,不属于“言行”;④句是“为善施义”所产生的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