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要点(共7页).doc
7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 新航路地开辟新航路的开辟1.背景: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社会根源:黄金——寻金热原因(必要性) 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商业危机:阿拉伯及意大利商人垄断垄断转口贸易,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商路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生产力、知识、科技(物质、天文地理知识、航海造船技术) 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2.主要航路①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1487年,迪亚士首航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首航印度②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开始环球航行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意义①加强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由于新航路开辟,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市场空前广阔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③新航路的开辟,促使欧洲商业发生重大变化,贸易量大增,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贸易方式也发生很大改变,出现了商业股份公司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1.最早的殖民国家是西班牙、葡萄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1)方向:主要方向是非洲和亚洲2)占领地区:15世纪初,葡萄牙先后在西非和东非海岸建立了许多据点,进而控制了通往东南亚的交通咽喉马六甲,夺取了印度、印度尼西亚的一些沿海据点和岛屿以及中国的澳门,并占领了美洲的巴西3)扩张特点: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为主,同时采取武力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财富4)扩张结果:葡萄牙打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阿拉伯舰队,从而确立了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葡萄牙人凭借着武力垄断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达一个世纪之久西班牙的殖民扩张(1)扩张的方向:主要是在美洲2)占领地区:除巴西以外的中美洲、南美洲,亚洲的菲律宾3)扩张特点:与葡萄牙不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是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并且还在当地建立农业大庄园,以供应欧洲市场2.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①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②贸易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③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④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商贸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的发展,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3.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1)最初的殖民活动(16世纪):政府鼓励的海盗掠夺,(2)商业战争(17—18世纪):对荷、法,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①开拓和经营北美大西洋沿岸13个殖民地;②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东印度公司最为著名)③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4)影响: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特别是黑奴贸易,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北美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但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经济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1)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确立,社会稳定;②人口(劳动力)和资本流动自由;③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国内外)2)进程:首先开始于纺织业(标志是“珍妮机”的问世)——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的技术革新——蒸汽动力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和汽轮)——向欧美大陆的扩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3)影响:引起了社会生产的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引起了社会政治革命: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确立和了巩固对世界的统治改变了世界形势: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了全球化时代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1)标志:同时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的技术革新热潮2)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3)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机器的新革命③化工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新材料④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⑤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4)影响:发电机等电气的发明和使用,使机器使用更加普遍,并且推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世界体系完全形成极大改善人们生活,电报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的联系各种电气走进家庭,逐步代替了人类的家务劳动。
电影、电视技术,帮助人们获取更多资讯,丰富了人类文化生活3.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组织变化 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标志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又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即垄断的产生)4、世界市场的形成(1).新航路开辟形成了世界市场的雏形;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扩大了世界市场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①工业革命的展开,使国际贸易变得日益重要②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来自世界各地③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④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强行向全世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⑤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这个市场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③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④发达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开始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
⑤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发展民族工商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攫取经济特权1.主要不平等条约及内容(1)战争: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此后,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每次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2)主要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列强攫取中国的经济特权:通商口岸的开设;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投资设厂权;内河航运权4)直接后果:大量洋货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价格向中国倾销,特别是纺织工业品二、大量洋货涌入中国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结束1842年到1846年西方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尤其是棉纺织品大量进入中国第二阶段:从1846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前外国商品输入总额开始下降为什么外国商品在中国不能畅销?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人民生活贫困,购买力弱;鸦片贸易影响了正当商品的购买力;生活习惯的差异,外国商品在中国暂没有市场;开放的通商口岸相对较少三、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快速发展;②中国经济逐渐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外市场逐渐扩大;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通商口岸及附近发展起来。
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阶层:如买办、产业工人等影响:这些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一、洋务运动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②有识之士(洋务派)的认识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3.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4.实践活动: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号,开展起来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官僚资本性质)代表: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设备最齐全)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代表: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5.地位和作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①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③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④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也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⑤对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起了促进作用6.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说明洋务派“求强”、“求富”的愿望破灭,洋务运动破产 根本原因:洋务运动只重视技术上的变革,没有动摇落后的政治体制二、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1.产生:(1)背景和条件:自然经济解体的加快;外国资本主义刺激;洋务运动诱导;(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官僚、商人、华侨、地主私人投资,兴办民族工业3)主要企业:方举赞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经营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4)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1)原因:①列强在华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③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20世纪初兴起收回利权运动2)表现: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3.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②本国专制官僚势力的剥削;③归根结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工业不得不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本国政府的庇护4.民族资产阶级的两大特点:革命性、软弱性和妥协性第12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1.背景与原因: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热情,政府倡导国货等政策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表现:①纺织业、面粉业、卷烟工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②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③涌现如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著名的实业家二、1927—1949年的民族工业1.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