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1).docx
3页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1) 收稿日期:2022-06-10作者简介:林民书(1960—),男,福建福清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区域和产 业经济学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回顾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通常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经济运行体制,以及经济建设思想的制约和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质量经常不一样根据我国的国情,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一)改革开放之前30年(1949~1978年)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家集中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8%,到1952年增长为343亿元,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但此时的中国,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为了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家手中来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我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952年至1978年,我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统计资料表明,这一时期GDP 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15%一、二、三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3%、 10.1%和5.9%然而,由于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决策失误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纷争,导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并且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效率低下1952~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①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②工业部门按净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1978年平均增长3.4%1966~1978年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1.5%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递减,按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仅为1957年的94.8%,年均每年下降0.2%由于增长效率低,不计成本代价的投入行为,使得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浪费严重,使得我国人民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很低,根据人均国民收入和官方汇率计算,1952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2美元, 1978年为224.9美元③,属于低收入国家之列。
人均GDP 排在末尾几个国家,一直未突破人均265美元这一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限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30年,在严格的计划体制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形成了以追求速度为核心的发展思路经济增长呈现高浪费高消耗和明显的结构性失衡由于增长效率相对较低,我国并没有脱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人民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与经济增长同比例的提高改革前我国的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7.9%提高到1978年的42.6%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一方面牺牲了农业,抑制了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轻工业的滞后和基础工业的瓶颈,从而使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城乡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日益明显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导致了整个产业结构严重扭曲,第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第二产业而大量的国有企业往往都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这使得国有企业无法容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保证城市供应,防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维护城市稳定,国家不得不采取极为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大量劳动力被限制在农村,从事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以保证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属于典型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
虽然如此,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现代化水平毕竟有较大的提高,为以后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物质与社会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年(1978~2022年)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出现历史性转变最关键的时期三十年来,在制度结构变迁中,中国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严格的计划体制逐渐被市场所取代,企业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通过市场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来取得高速的经济增长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处于边调整边发展时期:一方面调整原有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是市场体制下,继续沿着粗放式的模式,保持甚高的经济增长率而这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的最大影响因素,无疑是制度创新,市场化改革充分调动了不同阶层劳动者的积极性,成为推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生产责任制首先突破深受“文革”破坏而停滞十年的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市场经济从经济利益的角度,通过调动市场参与者积极性,推动经济增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林民书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5001)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