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工业景观艺术的先锋性初探.doc
4页后工业景观艺术的先锋性初探作者:曹盼宫,陈军« 伴随着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工业逐渐衰微,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和废旧工业设施 我国现在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大片的拆除重建在抹去城市旧日痕迹和工业痕迹的同时 ,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视文脉,割裂城市的固有肌理,同时也是资源的浪费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进行环境的改造和城市的更新 ,以及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再 次利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1后工业景观的由来“后工业景观"的英文是“ post2industr ial landscape ”,可以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 ,可以理解为在废弃的工业用地上重新建造改造的景观后工业景观的前提是以失去生产功能的工业区内的工业遗存为基础 ,包括厂房及辅助建筑、工业设施、工业生产场地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等通过对这些工业元素的二次设计组合 ,从工业遗存中挖掘美感,融合历史、文化、艺术与现实的功能需求,使之获得再生并赋予新的涵义后工业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现着工业文明和记忆 ,有着自身独特的场所精神展示后工业景观设计是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 ,90 年代得到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工业地段的保护以及再利用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模式以及实施策略上都比国内更系统和完善 欧美发达国家在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 20世纪70年代,西方部分学者提出工业类地段及区域是历史地段,并把早期的工业区定为历史遗产 到20 世纪80年代,欧洲许多城市对工业区及地段改造更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城市工业地段及传统工业区被认为是城市空间结构组成的一部分 ,工业景观被认为是城市景观的有效组成后工业景观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 ,它的出现反映了后工业时代的背景和价值诉求 ,也体现出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 ,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以及其多元、包容和对文脉的尊重的设计理念根据现行对工业遗产的划分,后工业景观所涉及的对象可以分为传统工业城市及老工业区的改造与复兴、 城市传统工业地段的改造再生、城市旧厂区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和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等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再利用后工业景观设计 一般所设计的范畴狭义上只是针对工业废弃地 ,以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为目的,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开放空间2工业美学的嬗变工业革命的爆发推动了工业进程的加速发展 ,在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工业美学得以建立和全面兴起。
这种对美的认知和表达在工业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工业建筑如同现代建筑的试验品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和美学潮流的先锋19世纪末德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影响了全球的工业化战略,产生了以德意志制造联盟 (Werkbund) 和包豪斯(Bauhaus)为基础的工业美学思想,以功能主义为核心,强调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工业美学迅速成为现代主义的根本 ,成为指导设计的主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风靡全球 ,被提升为时代美学的倾向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促使工业美学在后工业时代遇到了挑战和压力 ,作为一个时期的美学倾向,工业美学已经形成了自己完善的理论架构,并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人们在面对废弃的工业遗存时 ,不再激进,而是善意的面对工业文明,面对这段历史轨迹,工业美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嬗变,在肯定工业文明的前提下3先锋艺术与工业景观的不期而遇工业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副作用和危机触动了西方社会和警醒,反思的思潮影响着社会以及文化和艺术的每个领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转变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面临着危机 ,开始反思,艺术开始了多元趋势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和工业社会的碰撞,艺术趋向于抽象化、空间化、工业化,同时走下架上,走出画廊,走出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初,大地艺术家史密斯就将大地艺术与工业废弃地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史密斯 1969年在意大利罗马的采矿场完成作品:沥青的倾泻(见图1) ,1970 年在盐湖城完成其代表作:螺旋防波堤,并摄制同名影片,同时开始在全美国寻找适合大地艺术的场地1971 年在荷兰完成另一件代表作:缺损的圆 螺旋形山丘 (Broken Circle2Spiral HilI),随后史密斯不断写信、拜访露天煤矿公司 ,为他们提供大地艺术方案大地艺术借助工业废弃地这个载体 ,面对尺度巨大的创作对象,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传递某种艺术观念大地艺术对大地景观的改造使景观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 ,更加丰富,同时很好传递了后现代文化意识流中的观念思想 ,引导人们对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进行思考和反思在我们的环境和资源出现发展不平衡的 20世纪60年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孕育产生了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家最初借助飘渺的旷野、人迹稀少的戈壁滩等原生态的自然空间 ,来表达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以艺术形式对回归自然的理念响应 70年代,史密斯提出最适合大地艺术的场所应该是被工业化进程侵袭和盲目扩张建设破坏的场所 ,这些被遗弃的场所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经历了人们生产活动的破坏,所呈现出来的沧桑感以及悲寂的气息撞击着艺术家的心灵。
史密斯认为大地艺 术为生态学家提供了一个解决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和环境景观再生的实践方法史密斯的代表作“螺旋防波堤”就是在大盐 湖中因石油勘探而遭污染的水面上设计建造了尺度巨大的防波堤 ,利用水流拦截回收油污,提醒引导人们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4多元文化下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意识形态的转变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后工业文明与快速的城市化扩张交错 ,在后现代多元文化的土壤下滋生出多元的艺术形式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工业时代的遗留物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以工业废弃地为载体和元素的大地艺术 ,以废旧工业厂房及其遗存为表现元素的装置艺术,以及拼贴艺术、涂鸦艺术、偶发艺术等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自如的表现映在我们的眼前这些在 我们看来作为非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终于由地下走到地上 ,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后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展现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公众意识形态的转变工业文明带来富足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污染和重创工业废弃物和工业垃圾使我们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人们的环境生态意识觉醒 ,诉求对现有被工业污染的工业废弃地的环境进行生态恢复同时对工业文明的尊重和认同的意识建立 ,使人们正确面对工业遗存,对代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
5结语后工业景观艺术在多元文化主导的后工业时代 ,用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再次“编辑”工业废弃地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生态的手段去面对工业遗迹,尊重工业化进程,强化人类记忆当中的工业文明史,为今后面对工业遗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景观 途径以及可借鉴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钱静.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 [J ].江苏建筑,2003 ⑴ :67〜68.[2] 张阳. 繁华过后的宁静 理查德?哈格和罗伯特?史密斯在后工业化时期的景观思想 [J]. 世界建筑,2006⑶ :21〜22.[3] 辛慧琴.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 :49〜51.[4]潘东军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山西建筑,2008 ,34(14):37 --38.[5]钱静.技术美学的嬗变与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J]. 规划师,2003(12):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