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例谈高中生物新课导入方法.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57033519
  • 上传时间:2022-0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1.9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例谈高中生物新课导入方法                    摘 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新课的导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做好知识的过渡,对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都有积极作用以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就课堂教学中的常见导入方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进行了举例分析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导入;方法;特点;优势;不足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概念繁多,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如何将概念进行由直观到抽象的转换,利于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从而促进学生利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成了生物教学的一个要点教学过程中,导入能让学生快速地适应课堂学习氛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掌握导入的一些方法,本文就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例子进行总结归纳一、实验法——以实验变抽象为直观生物课是建立在以实验为基础之上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演示,能让学生透过现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层的剖析利用实验法进行导入,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或现象的发生过程、对引导学生向学习情境过渡、留下深刻的印象、构建活泼的课堂气氛都有积极作用,这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根对水分的吸收”时,教师先让学生做简单的实验,如直接把盐撒在切好的萝卜上(明显看到有水分出来),再引导学生进行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对比实验,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由此过渡到根对水分的吸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从而达到导入的效果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视频的形式来展示葡萄糖的燃烧实验(葡萄糖在通入氧气情况下加热燃烧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如图1),再引导学生写出葡萄糖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比较葡萄糖在体外燃烧和细胞呼吸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来导入新课实验法虽然直观,但耗时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实验进行,且要对实验的步骤、现象、结论在引导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做精简的总结;对于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要注意保护好学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参与实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二、类比法——以类比从个性到共性类比法借原有事物的特点来引出新的事物特点或属性,起到了一定的迁移作用;同时,对新事物的特点或概念的认识建立在原有事物基础上,能让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对培养学生的整体认识观和技能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

      如在进行“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中,以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比较来判断,首先出示图2,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和雄果蝇的生殖细胞图,再用问题“果蝇体细胞有几条染色体?几对常染色体?Ⅱ号和Ⅱ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Ⅲ号和Ⅳ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哪几对同源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什么关系?如果将果蝇的精子中的染色体看成一组,那么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几组染色体?”于是,染色体组概念就在比较分析中总结出来了三、设疑法——以问题促未知到已知学生都有探求新知的欲望,只是缺少一定的方式来引导,而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好办法设疑法就基于学生这一特点而进行,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对新知的认识设疑法以问题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通过教师不同层次的问题的引导,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去分析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质疑,达到对新知的认识如教学“DNA分子的结构”中,教师先出示DNA分子的结构图(如附图3),然后以下面问题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自学教材问题:基本单位: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④______ 由一分子①_______?、一分子②______? 和一分子③______? 连接而成。

      整体:由______? 条脱氧核苷酸链按______? 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由②______? 和①______? 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内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⑦ ______? 一定与G(鸟嘌呤)配对;T(胸腺嘧啶)一定与⑧ ? 配对再通过学生阅读后的讨论,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的认识已经融汇在了活动中,不必教师的一一讲解再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如图4),接着提出以下问题1.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吗?(不同根最适浓度大约是10-10 mol/L;芽最适浓度大约是10-8 mol/L;茎最适浓度大约是10-4 mol/L2.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不同生长素浓度,对于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再来探究“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发芽,高浓度抑制发芽;低浓度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疏花疏果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细嫩细胞>老细胞,根>芽>茎,侧芽>顶芽)”,整个课堂便显得轻松而自然,知识的学习融汇在了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中四、矛盾法——以矛盾由旧知引新知事物之间总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生物之间更是“相生相克”,在“矛盾”中,往往蕴含着新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究矛盾法正是基于旧知和新知之间的矛盾联系观点,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切入点,通过对矛盾的解答,来导入对新知的认识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有丝分裂的特点进行复习,配以多媒体演示图5,然后设置矛盾“个体经精子(父亲)和卵子(母亲)结合发育而成,如果在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过程中,遵循有丝分裂的特点会有什么样的结构?”这就让学生自然明白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就必须有一种新的分裂方式来代替丝分裂,于是,学习就导入到了减数分裂中来再如“细胞的代谢”教学中,教师以矛盾性的问题:“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这就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代谢形成可对比矛盾,学生了解动物的细胞代谢,就急切地想知道植物的细胞代谢教师再通过海尔蒙特实验和普利斯特利实验等实验的介绍,问题的设置来进行新课学习,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置矛盾——对比探究逐层深入。

      虽然矛盾法能造成一定的悬念设置,但有时能让学生的理解偏离学习的主题,如果教师无法把握好讨论的重点,容易让课堂“跑题”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来进行讨论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思维的起点,做好了导入,能让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起到的作用是“导”而非学习的主要任务,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的主题,为此,教师要根据兴趣性原则和引导性原则来进行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实验法还是类比法,这些导入方法并非单独进行的,是在一方法的主导性交叉中并行的,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来选择使用,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参考文献:[1]吴松年,王军,黄敬川.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生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4.[2]齐伟,卢银中,黄斌.思维导图:高中生物[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06.[3]章精设,缪亮.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整合典型案例:高中生物[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0.(作者单位 曲沃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