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高考试题-文综(安徽卷)(解析版)Word版.doc
21页2010高考安徽文综卷解析政 治1.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是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D.回避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解析】分析:试题背景取自教材中引用的马克思经典语录,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等知识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能否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商品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就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A项正确;如果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即卖不出去),商品的价值没有实现,其使用价值没有失去,B项错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C项错误;物物交换是直接的商品交换,不需要货币作为媒介,D项错误2.风险性事居民投资理财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①金融债劵 ②企业债券 ③国债 ④股票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②④①③分析:试题取材考生家庭生活实际,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投资收益与风险”、“股票”、“债券”等知识对家庭理财产品的风险性大小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债券是稳健的投资方式,因此,债券的风险总体上小于股票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其中,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最小;企业债券以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而企业利润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风险较大;金融债券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与企业债券相比,违约风险较小,但高于国债故题中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是 / ③①②④,正确选项为B3.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A.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C.49000元 21000元 D.44000元 11000元分析:试题取材考生家庭生活实际,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分配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去年李某的家庭收入构成中,李某作为国企员工,其工资和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其专利转让收入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妻开的杂货店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其房屋出租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故正确选项为D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这一大好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① 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创造性②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③ 我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④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分析:试题以我国民族大团结的大好局面立意,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等相关知识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的民族关系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①项正确;大好局面的形成得益于我国坚持正确的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此外,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实行正确的宗教政策有利于良好民族关系的形成故②④项正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针对港、澳、台问题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③不选。
本题正确选项为B5.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呼吁参会各方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这表明① 维护国家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③ 国际关系健康发展需要协调国家间利益 ④当代国际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A. 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①④分析: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举世关注,试题以此为背景,突出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正确主张,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些知识的能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①错误;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协调国家间利益,②③正确;④与主题无关,不选故正确答案为C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回答6—7题6.我国政府制定《纲要》做到了A.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 B.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C.依法执政,行使国家立法权 D.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7.《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分析:试题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6题从政治生活角度考查考生对“政府依法行政”这一知识的理解《纲要》的制定过程是我国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过程,A项正确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BCD项错误,不选第7题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考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知识的解读能力《纲要》的制定过程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纲要》要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①④正确②③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选本题正确选项为C8. 电影《建国大业》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该片一经播放,就引起极大反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说明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②先进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③文化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④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分析:试题以电影《建国大业》的热播为背景,引导考生提高文艺欣赏品味,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建国大业》作为弘扬主旋律的红色影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表明先进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④正确。
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可能是先进文化,也可能是庸俗文化;实现文化繁荣需要创新,但不只是形式的创新,①③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D9.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试题关注时事热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②③正确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①④错误正确选项为B10图1漫画《招聘》启示我们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试题以漫画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从漫画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引导考生自觉培养人文素养解答漫画类题首先要对漫画正确解读,明确漫画讽刺什么或颂扬什么,在此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作答。
漫画《招聘》意在讽刺某招聘单位不顾自身实际和社会责任,故意提高招聘条件,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故正确选项为D11.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分析:试题以求真、向善、塑美的价值追求立意,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的能力,引导考生积极求真、向善、塑美,提高精神修养①侧重求真,②侧重向善,③侧重塑美,④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本题正确选项为A历 史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 B C D 12.C 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13.B 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 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4.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15.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15.A 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
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