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龙屯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20页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龙屯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共20分)祝 福鲁迅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
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节选自鲁迅《彷徨?祝福》)11.根据小说,简析祥林嫂重回鲁镇,在最忙的祭祀的时候“却清闲了”的原因6分)答: 12.小说中描写了“女人们”听祥林嫂说故事的种种表现,这刻画了她们怎样的心理?(7分)答: 13. 小说说祥林嫂“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阿毛)悲惨的故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7分)答: 参考答案:11.再嫁再寡的祥林嫂,被思想守旧的四叔视为“败坏风俗”的女人;(3分)祭祖事大,“不干不净”的祥林嫂不得沾手,她在最忙的时候便被“清闲”,被歧视了3分)12.小说刻画了鲁镇女人一种看客听戏的心理女人们听戏之初有对故事新奇的满足,也存有同情,对祥林嫂暂时少了些“鄙薄”;(4分)等到反复被听不再新鲜后,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就成了她们“又冷又尖”的笑料3分)13.刻画形象。
祥林嫂想倾诉以发泄内心的痛苦,也想得到鲁镇人的安慰和同情,可见她精神的空虚和愚昧2分)丰富内容祥林嫂一再重复阿毛故事的过程,也是鲁镇人人情世态由猎奇到厌倦的过程2分)她最终成为被取笑的对象,这丰富了小说的社会内容,表现出世人的看客心态,冷漠与麻木3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恋王本道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种类不可胜数,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徘徊其间,留下了不少锦绣华章,梅花的冰骨玉肌、牡丹的雍容华贵、兰花的清幽雅致、菊花的淡定高洁……在这些叩开人们心扉的花儿中,也有看似开不出彩的芦花在许多人看来,芦花算不上是花它没有浓郁的香气、夺目的色衫、巧笑倩兮的容颜,然而,2500年前的那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让人们长久地记住了一个暮秋清晨,烟水迷离中的那一片芦苇,记住了芦苇丛中留下的伊人依稀的面影以及痴情守望者的一怀愁绪芦花,从此总能在人们的心湖里荡起涟漪我的芦花情结,始于30多年前也是一个暮秋的早晨,我乘车从大辽河南岸赶往北岸的城市盘锦履职车过当时大辽河上唯一的一座大桥田庄台大桥时,壮美无垠的辽东湾上空,正飘飞着一片似雪非雪的白絮,如烟波浩渺的云,将周遭湿地点染得妙曼而神秘。
同车的伙伴说,眼下正是芦花尽落的时节我打开车窗,立刻有几枚芦花款款飘进来,素雅晶莹,让我想起唐人雍裕之的《芦花》:“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芦苇并非珍奇植物,幼年在故乡哈尔滨时,上世纪60年代末在辽南山区插队时,青年时代在营口工作期间,我都曾零星见到过芦花,然而辽东湾之畔湿地上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及其上空飘飞着的浩浩荡荡的似雪芦花,让我眼界大开后来,我在盘锦安家落户,得知盘锦这片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片的芦苇荡面积就有120多万亩每年春、夏、秋三季,芦苇吮天地之精华,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腰姿,亭亭玉立,点染着辽东湾大地仲夏时节,芦花开始绽放初起的芦花,如丝绒样的柔滑,呈鲜嫩的绛红色,风姿绰约入秋之后,芦花渐呈灰白色,且白色日渐加深随着秋寒一寸寸地深入,芦花变得洁白无瑕,芦秆、芦叶也变成金黄而后,在飒飒秋风的吹拂之下,花絮开始纷纷扬扬,空灵飘逸,澹白而清雅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芦苇的用途也很广泛湿地上大面积的芦苇,首先有着净化空气、调节湿度的功能它还可以用来造纸,可用作建筑材料,芦根又可食用、药用在盘锦的这些年里,我与芦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能与芦花朝夕相伴,每年中秋时节,我都会带着一把剪刀,穿行于由绿变黄的芦荡之中,剪下几株硕大、飘逸的芦花, 插进花瓶,摆放在家中和办公室的案头,花朵在一年间都不会飘落。
如此这般,年年更新此刻,案头的芦花,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有外地的文友见此情景,纷纷效仿,前来盘锦采芦花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也乐于采些应季的芦花,赠送给远方的朋友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的主题入诗,那片伫立千秋的思想芦苇,体现了远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上世纪50年代,曾经读过一首以现代诗的形式直译的《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读来别有一番韵味爱似乎成了一种基因,始终在芦苇身上传续着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个关于“芦花枕”的故事一对小夫妻分居两地,有一次小伙子探亲回家,背回一个软软的枕头,竟是芦花做成的原来,他知道妻睡眠不好,或许是与枕头有关,工作单位附近恰好有片芦荡,于是抽空采来芦花,积少成多,做成了一个枕头年轻的妻从此夜夜不离那个芦花枕,睡眠竟也好了起来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如今,一曲悠扬婉转的歌曲《芦花》成为盘锦的市歌传唱开来新的时代,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愿它将这些绵绵情思传播四方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以一组排比词语,列举了众多令人心仪的花儿,与平凡的芦花形成对比,突出了芦花与众不同的魅力。
B. 文章两处引用《蒹葭》,一处是原诗,一处是译诗,这样反复引用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这首爱情诗割舍不掉喜爱之情C. 本文细节描写传神,如用“带着”“穿行”“剪下”“插进”“摆放”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作者采摘芦花的过程D. 全文以“芦花”为线索,记叙了作者与芦花的不解情缘,文中还穿插了小伙子给妻子送芦花枕的故事,使文章摇曳多姿5. 文中说“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 文章引用诗句纯熟而贴切,这样表达有哪些好处?请简要阐述参考答案:4. B 5. ①传统的“温情与美好”是指美好的爱情两千多年前的《蒹葭》里,芦花是爱情的象征,体现了远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丈夫做的芦花枕之所以能治好妻子的失眠,是因为芦花枕承载了丈夫对妻子浓厚的爱意②更多的“温情与美好”是指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盘锦有120多万亩芦苇荡,芦花成了盘锦的标志性植物,而盘锦市歌《芦花》中更有“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的句子,点明了芦花的“思乡”内涵 6. ①表现了作者对芦花的赞美与爱恋之情;②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读者在含英咀华中感受清新淡雅的诗意美,产生联想或共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③灵活运用诗句,并与文章的叙述相互印证,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真实,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章,认真对比选项本题B项,“这样反复引用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这首爱情诗割舍不掉的喜爱之情”不合文意,原文中引用《蒹葭》的原诗,是为了说明“芦花,从此总能在人们的心湖里荡起涟漪”;引用《蒹葭》的译诗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爱似乎成了一种基因,始终在芦苇身上传续着……”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说‘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要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语言特色的赏析角度分析,并将要求鉴赏的内容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对语言特色、举例和作用的鉴赏缺一不可一方面,传统的“温情与美好”是指美好的爱情两千多年前的《蒹葭》,“让人们长久地记住了一个暮秋清晨,烟水迷离中的那一片芦苇,记住了芦苇丛中留下的伊人依稀的面影以及痴情守望者的一怀愁绪……”,芦花象征爱情,体现了远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作者“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个关于“芦花枕”的故事”,承载了丈夫对妻子浓厚的爱意另一方面,更多的“温情与美好”是指作者对故乡的依恋。
芦花是盘锦的标志性植物,而盘锦市歌《芦花》中更有“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的句子,点明了芦花的“思乡”内涵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散文中的引用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方面: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文章引用诗句纯熟而贴切,这样表达有哪些好处?请简要阐述”,分析引用诗句对文学类文章的好处,可以结合文本从能使文章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