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docx
8页《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文献综述 1—一、前言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自我效 能感 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 展, 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 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 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 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 新的视角来深入对该理论的探索运用,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二、自我效能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1. 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 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 将其 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 断、 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 有不同的界定,如: “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 格” 、“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 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涛、戚立 夫)”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 一致的2.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其影 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即具有不同自我效能 感 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活动,自我 效能感 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 把 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而 自我 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 新 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 同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 现 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3.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 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成 功 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断的成功会建立起稳定的自 我效能 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同时,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 式,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2)替代经验即间接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 得 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 就会增强 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的指导作用即通过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来改变 自 我效能感但是,有研究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自我效能感并不能持 久4)情绪的唤起班杜拉认为,高度紧张的情绪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 对 成功的预期水准,因而使得自我效能感降低三、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 教学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学生学习 动机、学习成绩、学习行为以及少部分 研究教师行为、教师自我信念下面按研 究对象对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介 绍1. 学生学业成绩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 学习自我效能感指 个体 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 学习任务 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 一种主观判断 学习自我效能感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 能感两个独立的维 度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 业, 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 学业失败的评估;行为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 的学习行为能否达到学习目标 的评估,是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 有研究表 明: 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的,不管是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还是学习 行为自我效能感。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还可以通过影响认知策略来间接影响 学业成就; 另外,自我效能感在成功归因和 学业成就也可起到中介的作用 在考试焦虑和考试成绩之间也是中介作用2. 学生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已感知的自我效能 影响学生的学习方 法过程自我效能感能预测学生努力的两个尺度: 作业等 级和精力花费 研究表 明: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较为强烈, 因此他们花费在学业上的精 力是对于那些自我效能感是多的, 并且他们学习 的动机较多的是内在的, 而不是 外在的3. 学生学习行为 自我监控学习行为是指个体对其从事的学习活动所进行 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行为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 与学生的组织、评价、 计划、目标设置、 控制等学习自我监控行为都呈现出 显著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越 强,越易采用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 策略型学 习者具有较强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 所谓策略型学习者就是指能够为自己学 习活动设置明确目标, 自觉地运用多种类 型的知识和方法, 运用执行性控 制过程创建学习计划, 并有效对学习进程进行监 控和调节,高效完成活动任 务的学习者学者张怀春,早在1997年从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 和提高对成人学习行为影响作用, 探索了成人学习者自我效 能感的形成过 程,对促进成人参加学习有指导作用。
4. 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 生行为和学习成绩 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 是促进教师自助发展 的重要的内在驱力 教 师自我效能感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 两个方面, 前者指教师对自 身教学能力的自信, 后者指教师对教育教学作 用的一般信念 有研究发现: 教师 的教育行为表现和教育的有效性与自我 效能感的高低密切相关, 高自我效能感者 比低自我效能感者更能有效的解决 问题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压力之间呈现负相 关,自我效能感越高,压力越 小;另外,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对压力的预测性也很 高,之间也是负相关关 系 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有研究表明:拥有众多、 良好社会支持 的教师, 其个人教学效能感就高; 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 其 教学效 能感就低, 反之亦然 不仅学生要对自己获得学业成功的能力有较高的自 我效能感,而且教师也应当对自己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有较高的自我效能 感 某些教师的自信可能表现为集体自我效能感的形式: 当学校老师相信他们作为一 个团队能够对学生的生活产生显著影响时, 学生自己就会有较高的 自我效能感并 能达到更高的学业水平。
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有较高的 自我效能感时, 他们就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学生成绩:(1)这些教师更愿意去尝试那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策 略2)这些教师对于学生表现会有更高的期待, 并会为学生设置更高的目 标3)这些教师会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心血,并坚持不懈的帮助学生学 习5. 教师自我信念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体验不仅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帮助, 同时教 师自 我效能感作为教师主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信念与内在的心理体验, 对教 师自主专 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1)对教师的专业承诺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感越高,教师对自己所从 事 的职业的认同、 情感依赖和投入也越高 具有较高的专业承诺和较高的 期望与责 任感的教师往往能够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与成绩2)是教师产生自主工作动机的内在原动力因为动机的激活、维持与 强 化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的信念 一些自我 效能感较 强的教师对教育工作抱有积极的态度, 具有强烈的自我期望与胜任 感, 因而其工 作动机常常是促进性的、 适应性的, 他们倾向于为自己设定 和选择富有挑战性的 任务与目标, 并且努力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即使遇 到更多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 服从而坚持下去。
3)是影响教师行为和教育效果的重要中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同, 会 影响教师工作的开展与面对问题的的态度 而通过教师会直接影响儿童的 发展和 教育的有效性4)是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源自我效能感对人应付压力具有重要 作 用如果教师不能控制面临的各种压力,会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四、总结虽然在教育领域中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教育领域中学生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影响因素的研究上 ,而对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模式的研究还比较欠缺2.自我效能感对学生或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以及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学生 的影 响还应该进一步的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这样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自我效能感起 作用的真正途径3.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还不够既然知道了自我效能感 对 教学双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该如何帮助他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提高 自我效 能信念、采取何种适当的方式进行都还有待探讨 ,只有找到有效的干预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对教育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价值基于以上分析,本人认为将自我效能感理论运用于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提 高, 不仅有利于探讨教师学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模式, 而且立足于课堂实际 情境, 直 接指向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其次, 国内从该视角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该领域还有尚待开发与继续探索的价 值, 为建构完善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体系也作出了相应努力参考文献 :■[1] 童瑛, 陆丽青 . 暗示技术在提高自我效能感中的运用 . 现代教育科学,2005,5:24 〜26.[2] 王雁飞 , 凌文辁 , 朱瑜 . 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与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 .心理科 学,2004,27(1):31 〜33.[3] 马晓冬 , 郭本禹 . 成瘾行为研究中自我效能的几种类型 . 心理科学 ,2001,24(6):744 〜 745.[4] 张萌,张积家•呈现方式、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对F0K判断影响的研究•心理学报,2000,32(4):387 〜 392.[5] 胡桂英 , 许百华 .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 究.2002, 心理科学 ,25(6):757 〜 759.[6] 王振宏 . 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1:39 〜43.[7] 姜飞月 , 郭本禹 . 从个体效能到集体效能———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新发展 .心理科 学,2002,25(1):114 〜 115.[8] 池丽萍 , 辛自强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64 〜 70.[9] 魏源. 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 . 心理科学 ,2004,27(4):905 〜908.[10] 付梅 , 葛明贵 , 桑青松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 . 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5,19(7):477 〜 478.[11] 王才康 ,何智雯 .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 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 .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 ,2002,16(11):781 〜 783.[12] 李红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 .教育探索 ,2000,12:47.[13] 王洪礼 ,胡寒春 .贵州省高师本科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 究•心理科学,2005,28(3):675 〜677.[14] 姜英杰 .国外自我效能研究中的分歧及对元认知研究的启示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2001,3:109 〜 114.[15] 程 乐华 , 潘 燕华 . 合 作 学习中 一般 自我 效 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