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无答案.docx
1页装订线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种类 ,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懂得依法标准自身行为能力目标 能够区分各种违法行为 ,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守法观念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重点难点: 重点: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 ,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 一、自主学习:〔一〕自读课文 ,找到书中你认为重点的题写在题板上〔二〕根据学习提纲 ,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标注在课本上 1、什么是法律?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3、怎样做到遵章守法?二、合作交流 展示交流探究一:1.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学生小组讨论 ,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思考: 〔1〕小勤 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防止吗?探究二: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思考:(1)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 ,答复违法行为有哪些探究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当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二三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2.从“承当的法律责任〞来看 ,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四:(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探究五:〔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分?探究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三、精讲点拨 突破疑难1.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 ,只有对社会危害性到达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 ,才是犯罪行为。
可见 ,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A.刑罚当罚性 B.刑事违法性 C.民事违法性 D.严重危害性2、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都要承当同等的法律责任C.都触犯了我国刑法 D.都具有刑罚当罚性 四、学以致用 稳固拓展学生李某原来表现较好 ,曾屡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他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 ,变得无心学习 ,不交作业 ,经常旷课 ,有时还偷拿别人的东西 ,打架斗殴 ,受到学校的屡次教育但他不思悔改 ,又经常在社会上偷盗财物 ,还参加赌博等 ,曾被公安机关拘留 ,仍屡教不改 ,后因持刀抢劫 ,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法院审理 ,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阅读以上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1)李某的行为哪些属于违纪?哪些属于违法?哪些属于犯罪?(2)李某由好变坏 ,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开展过程说明了什么?错题重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