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托邦读后感.docx
3页乌托邦读后感品读《乌托邦》 理想国、乌托邦、世外桃源、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这些美好社会生活的代名词,都是人们超越现实生活,摆脱一切感情的干扰和心灵的束缚,静思默想后,把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美好理念的影子投射了出来一言以蔽之,就是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乌托邦的国度里,一切都是平均享有的,所以那儿达到了普遍的幸福那儿的公民都是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他们享受收获劳动果实的幸福滋味,他们只拿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达到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完美搭配 在那金钱是粪土,人们自然不贪钱,于是就砍掉了烦恼,铲除了罪恶莫尔说:“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 如今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内心总是被金钱所蒙蔽 在那,人们热爱学习,视它为一件乐事、一种享受、一种荣耀他们渴望提升自我修养,充实人生并增长阅历教育是主动,人们选择自己喜爱的领域,一心一意地刻苦专研,人人都可以是精英,这样的社会怎能不昌盛 在那,人们感恩造物主的恩赐,他们格外注重保护他们的生活环境,城市是雄伟壮丽的,乡村是难以言语的纯净他们高兴地按照大自然的旨意,去追求人类所独有的耳、眼、鼻、耳之乐,在静静的夜晚体会星空的璀璨,闻扑鼻的花香和食物的味道,听美妙的音乐和鸟儿的歌唱。
不因小快乐而妨碍大快乐,不因快乐而引起痛苦的后果,这就是乌托邦人对德行和快乐的看法 莫尔的《乌托邦》这本书,理念自成体系,它不是维护统治的宣传词,也不是巩固宗教信仰的赞美诗,它只是一个善良的思想家对现世丑恶的颠覆莫尔的思想建立在中世纪手工业基础之上,固然跨不出时代局限,但其伴随着智慧和美德而具有的超强洞悉力却突破了时代局限,与每一个善良而仍旧心怀希望的后人产生共鸣 如果恶是现世的写照,一个人何以在现世活得足够好而不至于郁郁而终?没有信仰的灵魂终究不安宁,不相信神,那就选择相信存在于未来世界的至善,不管它有多么遥远 莫尔生活在16世纪的都铎王朝,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国王是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只知横征暴敛,动辄施以极刑,日后也是这位国王要了莫尔的性命贵族们疯狂投入资本原始积累,圈地养羊,将农民逐出家园沦为流浪者,甚至为生活所迫沦为乞丐盗贼对此莫尔毫不客气地诘问“你们始而纵民为盗,继而充当办盗的人,你们干的不正是这样的事吗?对于时代的种种丑恶,莫尔大胆地挖掘出了万恶之源,他的结论是跨时代的,他的结论后来得到很多思想家的引用 我想赞美的不仅是莫尔的先进思想,还有其对人性至善的坚信。
乌托邦国民并不是与世隔绝,他们的邻国有的贪婪,有的嗜血,种种丑恶他们看在眼里,却不受熏染他们保持勤劳、质朴、善良、无私的美德,乐善好施,不与人为难 最喜欢书中一句话:“一个人可以仰视星辰乃至太阳,何至于竟喜欢小块珠宝的闪闪微光经济学上都说金银货币的出现大大便利了商品交换,从而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但金银给人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丝毫不亚于积极作用种种积聚财富为乐,珠光宝气,自以为美的例子都昭示了金银财富怎样将人性扭曲莫尔对其所做的颠覆是,金银在乌托邦人看来是可耻的标志而物资是按需分配的,在全民参加劳动的情况下,物资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不会有囤积居奇,也没有人会因为物质上的缺乏而走向犯罪 把人性中善的本质能够得到最大发挥,而恶的因子因为环境的优裕而受到抑制,这就是理想的社会 沉浸在乌托邦的美丽中,乌托邦思想与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点一点的交汇融合但一切皆是逃避!这是圣人的无奈他们看到的是现实世界的另外的一个世界,内心投射出的影子所谓的乌托邦的圣地,只是一场梦,一场唯美得让人震撼的梦,梦醒后,我该如何面对犀利的阳光?而后,如何把我的灵魂,从乌托邦逐出… 尽管如此,但我宁愿相信这份恬淡和谐的生活就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