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时舆情信息分析处理实验室建设构想.pdf
3页总第96期 第2期 2008年06月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SerialNo. 96,No. 2 Jun. 2008【 军事院校论坛 】战时舆情信息分析处理实验室建设构想3穆庆生(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摘 要 战时舆情信息分析处理是实施舆论战的关键环节,也是军队政治院校开展舆论战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侧重从舆情信息分析处理实验室建设的角度,分析研究舆情分析处理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基本功能及核心软件的构成,并对战时舆情实验室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关键词 舆论战 舆情 实验室建设战时舆情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公众围 绕与作战相关的中介事件的发生、 发展和变 化,所产生和持有的各种态度它是公众对 战争及事件中各种现象、 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 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近几场局 部战争表明,由于作战双方广泛使用各种信 息化网络化的媒介及传播手段,使舆论信息 成为一种影响战争进程甚至是结果的相对独 立的政治作战力量,并成为作战双方争夺的 制高点战时舆情信息分析处理实验室的建立正是为顺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为夺取未 来作战中我军的舆论优势而建立的实验室。
1 建设总体思路战时舆情实验室的建设,必须遵循战时 舆情的特点和规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舆 论战纲要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政治工作 纲要 》 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训练大纲 》 为依据,以提高政治军官舆论作战能力为基点, 以提高决策咨询科学性为根本,以计算机作 战模拟技术、 仿真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多媒 体技术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军 事训练网和校园局域网为依托,构建集舆情控制演练、 舆情研究、 咨询功能于一体,并能 实施网络舆情、 分析与处理多功能的实验室2 主要功能2. 1 实验教学功能依托舆情分析处理系统相应软件生成信 息化条件下战场舆情环境,通过单个作业、 分 区作业、 集团作业、 分布交互演练等多种形 式,演练不同作战样式的各个时节,军、 师(旅)、 团舆论战职能部门的舆论战,以培养政治指挥员的舆论战反应能力、 决策能力、 协 调能力和实施能力重点体现融入一体化联 合作战指挥(或演练)系统,遵循战场发展态 势,结合军事指挥与行动,达成在战略、 战役 和战术各个层面与军事的一体化训练2. 2 研究功能 主要是依托系统模块中的数据分析模块、 模拟实验模块、 统计分析模块和各类模型,为 研究者提供信息化的研究手段;能借助系统的 舆情系列模型和仿真环境,验证在未来战争不同作战样式下,如封锁作战、 岛屿进攻作战、 信 息作战、 联合火力打击等作战样式中的舆论战 预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重点研究在联合作战 背景下战役战术层面舆论战的具体战法;可利 用“ 虚拟现实 ” 系统,设置战场舆情环境、 作战背景、 舆论战态势,使研究者进入逼真的“ 战场 环境 ” 中,论证未来作战舆论战理论,包括舆论3作者简介:穆庆生,副教授,战时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战时政治工作与作战模拟。
战组织指挥体系、 作战原则和方法手段另 外,系统的案件库、 资料库和课题库可为研究 者提供课题来源及相关资料2. 3 预警功能能以需求定制的方式,将舆情预警信息 提供给相关人或舆情监控部门舆情预警系 统运行过程中,舆情监控部门可以对已掌控 的信息进行评估,并不断刷新产生新的舆情 需求,进而规划舆情监控重点,开始新的舆情监控,形成一个具有“ 全生命 ” 特征的周期往 复的政情、 军情、 社情、 民意反馈系统2. 4 咨询功能 可为总部和有关舆论战部门提供舆论战 决策咨询或建议3 核心软件的设计3. 1 舆情分析处理软件系统的信息流程及 模型 舆情分析处理系统信息流程为:综合利用 多手段、 多层次、 全方位的全源收集接收互联 网、 报纸、 广播电视、 人际信息、 邮件、 短信等各方面信息,并依托各类手段不失真系统之中, 通过系列模型进行相应处理,得出相应结论, 传输给决策者或政治指挥员和政治机关重 点体现将作战舆论态势综合成直接供决策使 用的舆论战的需求判断及结论,包括:舆情分布 状况、 民众民意态度、 媒体关注度、 舆论的强点弱点以及未来走向等等系统信息模型见图3. 2 建舆情分析处理系统基本组成 舆情分析处理系统是多分系统的集成体, 为要由以下各分系统组成: (1)舆情采集存储系统。
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 互联网、 人际信息、 邮件、 短信等进 行战时舆情采集重点是利用网络,实现对重 点目标网站实施自动信息采集及对网页内容 智能提取,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相应格式转 换、 数据清理及重组必要时,可直接针对服 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2)舆情分析处理系统主要是运用系统软件进行信息检索、 信息统计、 分类、 关键词 自动提取、 关联分析和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 实现对舆情信息的自动分词、 自动关键词标引、 全文检索、 自动分类与聚类、 主题检测与追 踪、 关联分析与趋势判断等 (3)舆情信息评估系统根据舆情分析结果和信息需求,生成报告、 简报、 图表等,报送 领导参阅;追踪已发现的热点问题并形成趋势 分析,生成舆情热点系列专报;利用关键词统 计、 语义分析等技术,判断舆论观点的倾向性 等通过舆情规划、 舆情报告、 舆情辅助决策支 持等方式为总部和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4)舆情信息预警系统实时反映舆情最新走向,具备实时提示功能,可通过文本方 式提交舆情分析报告舆情预警系统运行过 程中,也可对已有的舆情信息通过图形、 列表 等方式进行动态评估,并可针对新产生的信息·45·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总第96期需求,规划新的舆情监控重点。
4 建设中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4. 1 从理论寻求解决的方法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战时舆情实验室的建 立,必须依托专门的学科理论为支撑现代社 会、 文化、 价值的多元发展的走向,造成了人们 对同一事物的审视角度不一样,价值判断不一 样,势必增加了舆情分析工作的难度因此,要 努力不断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舆情信息的分 析与研究方法舆情既属于社会现象,又属于 思维现象,这是其研究的难点所在战时舆情 理论既是军事学、 社会学、 心理学、 政治学、 经济 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又是舆论学的深入扩 展,因而可以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证 方法、 民意调查、 数学模型等舆论学在方法上 以民意测验和统计抽样理论为基础,对民意进 行实证的(是什么、 为什么)定量研究,基本上 属于静态的定量描述;而对于一项民意要素变 化如何引起其他民意要素变化的动态定量理论 研究,乃至规范性研究,就有很大局限性因 此,我们在舆情实验室建设与研究中要注重运 用实证方法,必须体现实证方法与理论上的逻 辑方法的结合;民意调查与理论研究、 对策研究 的结合;具体作战样式与媒体战的结合4. 2 建立舆情技术指标体系依托信息化平台进行信息分析处理是舆 情分析的发展趋势。
量化是关键步骤量化 的具体体现是指标化本文认为舆情指标是 技术指标体系是战时舆情信息处理系统建立 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表现的基础没有指标化就没有模型化和自动化在舆情指标的确立 上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 地域指标必须注重时空二个维度的舆情描述(2)要素指标:确立初始要素指标,如军情、政情、 社情、 民情(民众情绪) ,并以此生成二级指 标及权重;在舆情深度指标方面,可取值0. 1 - 1.0;情绪总指数=∑[情绪指标i(人数i/总人数](100/N≤- N (情绪指标 ≤N,N为正整数)3)要素结构指标:即各同类要素指标之间的比结构指标反映结构合理性包括:民 意要素结构指标、 政情要素结构指标、 经情要 素结构指标、 社情要素结构指标、 军情要素结 构指标4)系统状态指标:系统状态指标反映舆情信息系统功能的强弱 系统效率=生成要素指标/初始要素指 标,如舆情敏感度=舆情深度指标/政情指标: 系统效益=目标要素指标/结果要素指标 (5)数理统计指标:数学期望(如满意度均值)、 方差(如满意度集中度)等6)综合评价指标:如舆情总指数=情绪总指数 · 权重+评价总指数 · 权重+行为选 择总指数 · 权重。
4. 3 必须体现兼容性 舆情信息属舆论战研究的范畴从“ 三 战 ”《 纲要 》 的表述来看,舆论战连同心理战、法律战是实现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战时政治工作的的重要内容,都是为达成 政治主动军事胜利服务的,其地位作用决定了 战时舆情分析必须围绕军事活动并与心理战 法律战同步展开这就要求舆情分析系统与军事作战指挥系统(模拟系统)必须基于一个 平台,必须在统一的技术体制、 技术标准下实 现各系统之间的“ 接轨 ”,最终实现一体化的 互联、 互能、 互操作因此,在设计上,系统必 须要能融入到军事系统之中,同时兼顾与其它重要子系统兼容问题在实战化的运用或训 练中必须要与心理战、 战争法系统等分支系统 通过接口协议等进行一体化实施参考文献[1]《 中国人民解放军舆论战纲要 》. 2005. 8[2]白牧川.军网的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C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6, 6: 77 - 78[3]沈国权.建议开发军队网络舆情分析系统[C].全军政工网,我为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如何推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 .[4]张克生.舆情研究中对系统方法的运用与创新[C].理论与现代化. 2005, 5: 68(收稿日期: 2008 - 01 - 23)·55·第2期 穆庆生:战时舆情信息分析处理实验室建设构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