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维度论析.docx
12页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维度论析 摘要:各种生态冲突摆在人们面前,这都源自于“人类制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制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自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体价值精神的和谐共存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熟悉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对其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维度 人与自然长期处于尖锐的冲突之中,如全球性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冲突、人类无节制发展欲望与生态环境污染之间的冲突等,这一对对冲突都源自于“人类制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制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进行了多维端详,其理论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特质和鲜亮的辩证法特色,理论具有现实性、实践性的总特征,是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的理论依据为了更好地理解其理论体系,本文创新地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熟悉维度、价值维度等角度分析探讨和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这种从不同维度侧面绽开的分析争论,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辩证唯物论维度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探究生态环境爱护的重要维度从唯物辩证法维度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本元素的实践生态观,它强调自然的优先性和客观性从这个维度理解自然界的优先性其实质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时间概念层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首先表现在确定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即自然界在先,而人类社会在后人类的生存所需生产和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离开自然的供给,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进步正如其在论著中描述的,“假如没有自然界的存在,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工人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制造马克思,2000)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的结论其二,是从规律概念层面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为了生命的连续,为了避免死亡,就肯定摆脱不了与自然界的交往与联系,这是为了猎取生活和生产资料所必需的行为因此,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是自然界的存在,人类社会可以看成自然界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无论是人类实践活动尚未作用的自然 自然,还是已经深深烙有人类印记的、包含了主观性因素的人化自然,都必需以物质本体为基础。
人可以根据自身意愿支配自然,制造生活,改造自然界,都要充分敬重自然界本身存在的演化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应当留意敬重客观实在性马克思在分析和阐述生态文明观时,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这是关于生态文明价值的独特见解人类从主体角度思索,应当有责任有义务地将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兼顾考虑立足“人的尺度”,立足全人类的利益,去检讨发觉自身对待自然的态度不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前提下,发挥人类的重要作用,人类应当从根本上去仔细地思索并且科学地建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在自然领域中也要懂得思索价值关系,清晰地了解自然的自在性和人的改造活动的界限和范围假如只看到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是旧唯物主义的表现,它是单一的、抽象的自然界理解,完全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作用实践人化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生态文明观方面的本质区分只是从客观或者直观的角度去理解自然,这是马克思认为的旧唯物主义在理解自然时的缺陷地方自然界的优先性和客观性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所描绘的现实自然,即自然 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结合人与被人利用、改造的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一方面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使自然人化,另一方面人也受自然界的外在环境变迁、变化发展规律等制约,人既有主动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的受动性,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时只有既辩证又唯物,才能把握其真正内涵 2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历史唯物论维度 以历史唯物论维度元素的观点立场,分析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特别必要马克思在其论著中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是我们当下面临人与自然冲突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现着历史辩证法的分析思维和理论精髓他认为,从辩证关系上来端详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上,还尤其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中从历史唯物论维度动身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将自然史与人类史视为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主见自然历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历史变迁发展,是自然历史发展连续的必定结果,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彼此相辅、互为因果,又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自然的社会化与社会的自然化辩证统一的社会生态观马克思将历史唯物论维度注入到生态文明的探究之中,是对传统机械自然观的批判在传统机械自然观看来,自然与历史是两个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分属于不同的世界。
黑格尔认为,自然与人类都不过是肯定理念的外化,历史也只能是肯定精神的发展史,所以马克思说黑格尔的生态思想既有深厚的历史观做基础,但这一历史观又湮没在他的哲学世界之中,历史在他的生态哲学体系中永久那么飘渺和不确定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也忽视了人类历史对自然界的作用和影响,他认为自然与历史是毫无关联的,自然历史的演进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完全分别的两个存在,自然界只是人们感性活动的直观的外在表现就费尔巴哈这种将人类历史与自然相分别的思想受到了马克思的深刻揭示和直接批判一味地强调自然的社会历史性和自然的自然性而忽视了相互之间的联系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系统全面性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史与人类史、自然与历史相互关系的阐述,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与人们生态观差异的辩证关系,分析了不同历史社会生态文明观念产生的根源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受到愚昧思想和封闭的社会关系影响,产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具有明显的自然崇拜颜色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导致人们漠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出现异化;共产主义社会平和、公平是时代的主旋律,此时的人类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方面已基本成熟和稳定,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再对立冲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常态。
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熟悉论维度 马克思主义熟悉论是端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维度从熟悉论维度动身,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理解自然时,通过实践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马克思辩证自然观的基本内核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交互的媒介,是探究两者关系的关键点马克思用形象生动的劳动实践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原本抽象、分别的自然概念变得清楚、统一起来,所以现实存在的自然是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人类从事劳动进行实践的对象,已经印有人类的意志,是人化了的自然界马克思理解的自然史,其本质是人类实践作用于自然的历史,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979)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使自然 自然渐渐转化为属人的自然,在劳动中人类是自然界中的物质不断转化为可以为自身利用的物质,使自然印上“人化”的痕迹,这是这种“人化”了的自然,才是我们面对的现实的自热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但把握自然的最基本的方式,是最核心的元素还是实践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之所以进步,就在于它既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更强调真正的现实自然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观。
马克思明确的指出,人类所生活的外在的感性的世界,不是那些亘古不变、存在已久的东西,而是社会发展的必定,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代实践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只有经过人类的劳动改造过的自然界才能称之为人的对象的存在物熟悉论关心人类找到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参加过、改造过的人化自然,既不是人类未接触过的、从不曾触及到的自然 自然,也不是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 自然,是真正现实的自然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79)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熟悉论维度下形成的理解实践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分,是使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得以确立的关键性因素人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所形成的主体地位是实践的产物,而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也就成为被人熟悉和改造的客体人的主体性是通过人类实践劳动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彰显主动性的主体性特征人能够自主、自由、自为地变革世界,而其他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这主客体角色的定位源于人类能通过劳动实践自觉地利用和支配自然,也就打算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人作为主体角色在熟悉和自主地改造自然时,即可以根据人的尺度,但同时也可以根据物的尺度。
马克思的“两个尺度”的理论正确地分析了人与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的尺度展现着人类内心的需要、对实现抱负的渴望、对参加世界的意义,但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为所欲为地改造自然另一方面,物质是先于人类先天存在的,人类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对物质本身进行制造,所以人的行为又要受到物的制约和影响在人类和自然界共存的关系中,我们必需看到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人类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考虑生态平衡规律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功能互补的和谐发展 4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论维度 假如说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熟悉论维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微观的哲学思索,那么价值论维度的探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宏观哲学考量价值是阐述客体属性与主体尺度的统一的哲学范畴价值的本质含义在于,客体本身的功能属性、乐观的作用或某种用途能够满意主体的特定需要那么,在价值关系中,它的形成离不开客体属性也离不开主体需要,不能忽视客观基础同样不能忽视主观条件,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也与此同理人面对自然界如何更好的生存并可持续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核心,而仅仅片面强调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人化是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相违反的。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实践历史过程中,与自然的关系愈加紧密,主要表现在最初的阶段,人类只是通过直接的开采、猎取等方式获得生活资料,因此自然界就好比生活资料,但随着交互活动频繁,自然渐渐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元素和部分,最终将自然阐述成了它是人的“无机身体”因此,原生态的自然界是人所赖以生存的一系列的生命元素的集合体作为人类活动的对象的自然,可以为人类的现实生活供应需要和满意,也可以为人类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供应审美需要和审美价值这些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又是一种人与自然彼此依存、互为需求,既考虑生命存在又关怀自然持续性发展的价值关系随着人与自然的原始的亲密关系不断受到侵扰,在生态文明观阐述中,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价值对立的根源,即人的异化劳动对物欲的无限膨胀,致使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遭到瓦解,急功近利的狭隘的生态价值观充斥其中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其生态价值不言而喻,但就是这样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自然,仍旧会受到人类的轻视和淡漠,究其根源,马克思认为“这种力气既不是神灵,更不是现实的自然界,就只有人类自己才是真正统治人的异己力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979)人类应当在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价值分别,要由人类自己承负责并买单,由于“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79)。
自然其本质上是一个受客观必定性制约的客观世界,自身不存在目的和意识,也更不可能有自己的价值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