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电台广播稿文学类之陆侃如与冯沅君1400字.docx
15页大学电台广播稿文学类之陆侃如与冯沅君1400字 大家好,今天的栏目,主播与大家一起分享陆侃如与冯沅君,这两位山大老校友的伉俪之情20xx年3月17日,山东大学青岛分校奠基,时隔54年,百年山大再次回归青岛,印证了山东大学与青岛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创建于19xx年的山东大学于19xx年由济南迁至青岛,与私立青岛大学合并 ,成为国立青岛大学两年之后又改称国立山东大学,直至 19xx年山大总校迁回济南老山大涌现出多位国内教育界 、科学界 、文学界等各个学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其中有一对携手走过近六十个春秋、并共同缔造过中国文坛佳话的“神仙眷侣”,就是曾经先后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职务的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冯沅君与陆侃如于19xx年进入北京大学相近的专业、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开始频繁接触19xx年1月24日,陆侃如在上海与冯沅君结婚,从此二人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他们比翼双飞,在文学研究领域同心协力著书立说,其代表作品有《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在当时堪称一对令人羡慕的“文学伉俪”!19xx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陆、冯二人接到青岛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的盛情邀请,来到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海滨城市青岛,在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
19xx年春任山东大学副校长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在青期间的住所位于现在的市南区鱼山路36号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宿舍院,陆、冯二人当年住在一号楼靠近院门的地方,楼房白墙红瓦,呈一字型布局,楼前还种着一棵高大的紫荆树院落与古香古色的青岛博物馆一路之隔,靠近大海,院内花木葱茏,颇有闹中取静的意味冯沅君曾说过:她很向往“一间房,两本书”的生活这个愿望在这里实现了:在此居住期间,陆侃如编写了《中国文学理论简史》,冯沅君则完成了《古剧说汇》上世纪40年代,陆侃如发表的一些著作文末均署:“写于青岛鱼山别墅”所谓的“鱼山别墅”就是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在青岛大学路上的教授宿舍 在青岛,她参与文联、妇联等社会活动很多,又忙于备课,并致力学术研究19xx年,冯沅君出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她还与陆侃如合编了《中国文学史简编》和《中国文学简史》,和林庚教授一起主编了《中国历代诗歌选》,为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课的教学提供了教学依据和系统教材19xx年,夫妻二人随学校迁往济南,离开了他们共同生活了长达11年之久的“鱼山别墅” 19xx年冯沅君因患不治之症,与世长辞了生前,她曾对山东大学王仲荦教授表示:“我一介寒儒,连个后嗣亦无,能为国家民族留点什么?我想个人艰窘一点,存几个钱,身后让国家做学术奖金,奖掖后人吧!”冯沅君逝世后,陆侃如曾写过一篇深情怀念的悼文《忆沅君》,他在这篇悼文中,深情地回忆着他们的相识、相爱与结合,以及冯沅君死前的悲惨情景。
爱情犹如人生,是一本永远写不尽也读不完的书,陆侃如的这篇悼文,充满着他对爱情,亦是对人生的体味、启示??为了安慰冯沅君的在天之灵,卧病在床的陆侃如打算整理出版冯沅君生前的著作19xx年陆侃如先生也逝世了,留下遗嘱说:“按冯沅君和他个人的愿望,将全部藏书,数万遗款赠山东大学伉俪应无恙,当惊山大殊”!有理由相信:当已经离开我们多年的陆侃如、冯沅君这对曾经在青岛、在山大闪耀过灿烂光芒的“文学双星”夫妇在另一个世界看到这气势恢宏、振奋人心的盛大场面时,必将面带微笑??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第二篇:冯沅君 8500字冯沅君--------------------------------------------------------------------------------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冯沅君是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教育家,也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她从事文学写作的时间,仅为其生命的十分之一,从19xx年开篇创作到19xx年搁笔,历时七年,给后人留下三个短篇集——《卷荒》、《春痕》、《劫灰》及其未入集的少量文字。
她的作品的中心主题是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的恋爱心理,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一些人对封建传统的激愤和反抗她的作品如涓涓细流汇入“五四”以后文学的洪流中,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冯沅君的创作,凝聚着鲁迅的心血,这棵幼苗,曾得到过鲁迅辛勤的灌溉和培育早在19xx年,鲁迅曾把她的短篇小说《卷(艹施)》连同其它三篇编入《乌合丛书》(之六),从编辑稿件到印刷出版,都亲自办理,鲁迅写信给画家陶元庆(112致陶元庆,《鲁迅书信集》上卷100页),要他为《卷(艹施)》设计封面,并自己撰写广告鲁迅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用一页的篇幅对这本集子中的短篇小说《旅行》给予了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冯沅君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卷(艹施)》……其中的《旅行》是提炼了《隔绝》和《隔绝之后》(并在《卷艹施》内)的精粹的名文,虽嫌过于说理,却还未伤其自然;那“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间或车上的电灯被震动而失去它的光的时候;因为我害怕那些搭客们的注意可是我们又自己觉得很骄傲的,我们不客气的以全车中最尊贵的人自命”这一段,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排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
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中的主角,或夸耀其颓唐,或炫鬻其才绪,是截然两样的鲁迅议论作品,同时也是对作家的评论字里行间充分肯定了冯沅君毅然和传统战斗的革命精神一冯沅君毕生为追求妇女解放而斗争,她身先士卒争取和男子同样受教育,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她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挑战和讨伐,她是妇女解放的先锋冯沅君原名恭兰、淑兰,笔名淦女士、沅君、大琦、易安等19xx年9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中父亲树侯于1898年在北京考中了第三甲进士中进士以前,他曾在武昌方言学堂工作;以后被任命为湖北省武阳县知县冯沅君的母亲吴氏曾携大兄冯友兰,二兄冯景兰随父先在武昌住了一年多后又领着他们兄妹住在父亲的官署中,达一年有余不久,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便扶柩携子女返回唐河原籍冯沅君的母亲粗通文字,精明能干虽被封建思想所束缚,但对子女读书却很开明,并且亲自返回老家后,母亲出钱给冯家兄妹请了一位先生教他们念书冯沅君从小就跟大兄,二兄一块读古书有些不懂的地方,除求教于先生外,还可向大兄、二兄请教后来,她的大兄、二兄都先后赴京、沪,进入大、中学母亲虽开明,也不会再专门为一名女孩子请私塾先生了加上农村的封建势力重如磐石,社会舆论不准女孩子上学读书。
冯沅君强烈的求知欲受到了压抑和打击,她在摸索着走自己的路一方面利用家中父兄念过的书,刻苦攻读,每到夜晚听母亲口授“四书”、“五经”,自己还经常吟诗作赋;一方面贪婪地阅读大兄、二兄利用寒暑假带回来的中国古典名著及新出的报刊,从中接受新的思想,也为她后来毕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家乡,冯沅君目睹并亲自饱尝了女子不能上学念书的苦痛,她决心争取和大兄、二兄一样到外地学习19xx年暑假,在北京念书的长兄友兰回来了冯沅君从哥哥口中喜闻北洋军阀政府把清慈禧太后创办的女子师范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增设了国文专修科她理直气壮地向母亲提出了要去上学的要求她表示:如家里怕花钱,可把家里给自己结婚时买嫁妆的钱先拿出来,待将来结婚时,什么都不向家里要,她向封建思想开始了最初的挑战母亲为女儿求学的炽热情感所打动,但更大的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此时,已给沅君订了亲,按照封建传统,无“正当”理由是不能毁婚的因此,冯沅君要出外上学就必须通知男方家,这样,势必要引起一系列的麻烦;如不通知,私自出走,周围的舆论将压得寡妇母亲喘不过气来母亲断然决定,一切责任自己承担于是冯沅君收拾好行装,梳上长辫子,穿着长裙,跟着兄长义无返顾地朝着解放的路迅跑。
唐河距有火车站的驻马店三百余里,乘坐马车要走三天多冯沅君到北京后,立即参加了入学考试这次应考只考作文一门,她早在家乡自学时,六朝小赋就已写得相当纯熟了,由于水平比较高,一次投考,便考中了这一次勇敢而成功的行为,为她壮了胆,她欣喜若狂,更加无所顾忌冯沅君入学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中国知识界中已出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声势也日益壮大她所在的女高师,校长是一个顽固的老官僚对学生当中争民主、自由的热情,千方百计地进行压制和扼杀,为阻拦学生上街游行,把校门加上一把大锁冯沅君第一个搬起石头砸碎了这把铁锁,为同学们打开了通路,使奔腾的革命浪潮,冲出校门,与社会相汇合为反抗封建家长统治,她还把《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改编成话剧等到演出时,无人肯演反面人物焦母,她毅然上台,扮演焦母,演出后,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冯沅君反对封建传统,态度之坚决,行动之果敢,还表现在她的名宇的变易上冯沅君这一辈男女大排行,最后一字取“兰”字同辈的女子(包括叔伯姐妹)共五人,伯父取名时,长兄冯友兰首先提议中间字为“温、良、恭、俭、让”伯父一听,欣然同意冯沅君在姐妹中排行老三,取名恭兰待到北京报名时,因嫌自己的名字太“温、良、恭、俭、让”之故,便自作主张改名为冯淑兰,以表示对封建家长的小小不驯和反抗。
她在家乡时,虽勤奋自学,但读的多是诗词歌赋到北京上学后,置身在新文化运动的激流中,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冯沅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她跟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一道,迫切要求解脱封建宗法制度和思想所加给人们的精神枷锁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出版的新文艺作品,特别是郭沫若那气势奔放,具有鲜明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小说、戏剧,大大地打开了她的眼界,震撼着她的心灵她在较之过去更加广阔的生活里,寻找着爱情和意志的自由二19xx年,她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旋即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就在这一年,由于社会新思潮的猛烈冲击和个人自由思想的迅猛发展,她的创作欲望如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之后,她连续写了《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等短篇小说,以泳女士的笔名在创造社办的《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发表陆侃如在《卷艹施》再版后记中写道:“‘淦’训‘沉’,取庄子‘陆沉’之意”《庄子·则阳》中说:“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她取“淦”为笔名,正说明她虽隐于市朝,乃至遭到被埋没,但仍不甘与之同流合污淦女士的名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大家所注意了尤其是《隔绝之后》发表的时候,格外引起了大家的惊异。
从那时起,她开始了创作生涯三个集子《卷艹施》(一九二六年,北新书局)、《春痕》(一九二六年,同上)、《劫灰》(一九二八年,同上)非常系统地表现了一个女性生活的全部过程,仿佛是一个女性青春时代的“自传”鲁迅曾说:“卷艹施是一种小草,拔了心也不死”《鲁迅书信集》上卷100页)鲁迅不仅对书名作了解释,而且确切地点明了这几篇小说的共同主题陆侃如先生在《劫灰》后记中说:“她的小说分集,大概视风格与题材而定例如第一集的风格与题材可以‘卷艹施二字与‘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表之小说集在19xx年出版时,共收四篇,再版时又加二篇,即《写于母亲走后》和《误点》四部短篇之间略带连续性,主人公姓名虽不同,但性格是一致的,前后情节也是连贯的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写出了当时青年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及对爱情与自由意志的热烈追求小说的女主人公大胆、热烈、坦率、钟情她们自誓:“在新旧交替的时期与其作已经宣告破产的礼法的降服者,不如作方生的主义真理的牺牲者”女主人公身上潜藏着青春的生命活力她们宣言道: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主人公是一个将毅然和传统战斗的勇敢女性,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但又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她抗争之后,便一下子陶醉在爱情里,而不能自拔一切,一切,世间的切我们此时已统统忘掉了爱的种子已在我心中开了美丽的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