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市医学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docx
12页医学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本大纲供参加绵阳市事业单位医技药类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业务基础知识考试-《医学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参考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第一部分 相关基本知识一、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1.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按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相应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为三类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可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3.疫点、疫区《传染病防治法》针对疫点给出的定义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者单个疫源地。
这一定义有几层含义,一是疫点内存在或在一定时间内曾经存在传染源(死亡后或转移后可以不存在),传染源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二是传染源播散或可能播散了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在环境中能存活一段时间并可通过某些方式向周围进一步播散三是播散的病原体具有使易感者感染的可能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这几点对于我们划定疫点范围、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时间非常重要疫点常常以病家(或包括病家周围)为单位,有时也以病人居留过的场所如宾馆、医院的病房、飞机、轮船、车辆作为疫点疫点范围的划定应由流行病学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疫区 即病毒或病菌所能传播的地区疫区的范围大小受传播方式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带菌者的飞沫传播只限于飞沫所能到达的范围,动物的传播范围根据它们活动的幅度大小而定当传染源病数目达到一定数量,而且相互交叉、扩大、重叠时形成疫区4.菌种、毒种5.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6.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的一部分,指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技术措施(如静脉内插管、导尿管、注射针剂、输血、吸入疗法、烧伤治疗等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应用免疫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
引起此类感染常见的微生物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7.消毒(二)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和分类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39 种甲类传染病(2 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 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 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3) 疫情报告时间和方式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 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4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 2 小时内以或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或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四) 疫情控制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的措施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的措施(五)相关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二、医疗机构管理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1.卫生技术人员2.诊疗活动3.医疗技术4.技术规范5.医疗美容6.处方7.病历(二)医疗机构的管理1.医疗机构执业的规定2.医疗技术的分类分级管理的规定3.处方权获得的规定4.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三)相关依据1.《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3.《处方管理办法》4.《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5.《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相关知识(一) 基本概念1.医师2.护士3.执业地点(二)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的管理1.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2.医师资格考试的类别3.医师执业注册的条件4.医师执业不予注册、注销注册的情形规定5.护士执业注册的条件(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行为的管理1.医师的权利和义务2.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四)相关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2.《护士条例》3.《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4.《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1.突发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突发事件的分级(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五)相关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五、血液管理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1.血液制品2.原料血浆(二)医疗机构接收血站发送的血液后,对血袋标签核对的主要内容(三)相关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2.《血液制品管理条例》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六、母婴保健相关知识(一)产前诊断的概念(二)婚前保健服务的主要内容(三)孕产期保健服务的主要内容(四)相关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七、医疗事故处理相关知识(一)医疗事故的概念(二)医疗事故的分级(三)医疗事故的处置、鉴定和赔偿(四)相关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八、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知识(一)基本药物的概念(二)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的药品(三)相关依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九、侵权责任相关知识(一)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尽的义务(二)患者有损害,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规定(三)患者有损害,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规定(四)相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部分 医学基本知识十、人体解剖学知识(一)概述1.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人体的轴与面2.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二)运动系统1.运动系统的组成2.骨的分类、构造、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3.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的组成4.骨连接的分类,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关节的运动,关节的分类5.肌的构造、形态和分群(三)内脏系统1.内脏的组成,胸部的主要表面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2.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组成(四)脉管系统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2.心的位置、外形和构造3.动脉的特点4.静脉的特点5.淋巴系统的组成(五)感觉器1.感觉器的概念和分类2.视器的组成和构造3.耳的分部和构造(六)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分区和组成,反射弧的基本组成2.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核、神经节、神经束和网状结构的概念3.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区别4. 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的区别(七)内分泌系统1.内分泌腺的概念2.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的形态和位置十一、组织学知识(一)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二)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的分类2.上皮组织的结构特征3.上皮组织的分布和功能(三)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的分类2.结缔组织的结构特征3.结缔组织的分布和功能(四)血液1.血液的组成2.血细胞的分类、形态、结构和功能(五)软骨和骨1.软骨的结构和功能2.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六)肌组织1.肌组织的分类2.各类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七)神经组织1.神经组织的组成、结构特征和功能2.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八)循环系统1.心脏的传导系统2.血管壁的一般结构和功能3.各类血管的结构特征和功能(九)皮肤1.皮肤的分层2.皮肤的结构(十)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分布2.主要免疫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十一)内分泌系统1.内分泌腺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意义2.甲状腺、肾上腺和脑垂体的结构和功能(十二)消化管1.胃的结构和功能2.小肠的结构和功能3.胰腺的结构和功能4.肝的结构和功能(十三)呼吸系统1.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2.肺泡的结构和功能3.气血屏障的组成(十四)泌尿系统1.肾的结构和分部2.肾实质的组成(十五)生殖系统1.睾丸的一般结构,睾丸各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卵巢的周期性和年龄变化十二、生理学知识(一)生理学概述1.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2.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3.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2.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3.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三)血液的功能1.血液的基本组成和理化特性2.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3.血型的概念和分型依据,输血原则(四)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原理2.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3.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的原理4.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五)呼吸1.呼吸和呼吸各环节的概念2.肺通气的原理3.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原理4.气体运输的形式(六)消化和吸收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2.各种消化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3.各段消化道运动的形式和作用4.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七)能量代谢与体温1.能量代谢和基础代谢的概念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3.体温的概念和生理变动(八)肾的尿生成功能1.尿生成的基本过程2.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九)感觉器官的功能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2.眼的折光功能和感光功能3.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内耳的感音功能(十)神经系统的功能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2.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3.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4.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十一)内分泌1.激素的概念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3.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功能十三、生物化学知识(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核酸的分类、化学组成和结构2.核酸的生物学功能(三)酶1.酶的分子结构2.酶促反应的特点3.酶活性的调节(四)糖代谢1.糖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2.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过程3.糖异生的概念和意义4.血糖的相对恒定及其调节(五)脂类代谢1.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的代谢2.血浆脂蛋白代谢十四、病理生理学知识(一)疾病概述1.健康和疾病的概念2.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基本规律、基本机制和转归(二)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1.脱水的概念和类型2.水肿的概念和分类3.低钾、高钾血症的概念和对机体的影响(三)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1.反映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