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行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效率.doc
22页践行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效率梓潼县教师进修学校 杨 丕 林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夸美纽斯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的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我认为只有牢固确立课改新理念,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从改进备课方法,更新课堂结构,落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改进备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现实中许多教师却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备课就是抄教案在备课时不去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不去认真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不去仔细琢磨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不去思考什么地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怎样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只是把备课当成单纯地写教案而已,因此,有的教师就去照抄《参考教案》上的教案,或者到网上去查找、下载,只求形式上有教案,不求有能够解决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符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案,以致备课笔记上写的是一套,课堂上实施的却是另外一套,造成课堂教学中“蜻蜒点水”或是“漏洞百出”。
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应该怎样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把“备课”改为“设计”基本的原则是:不求多而求精(突出把握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易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兴趣的疑问点或关键点);不求细而求活(反对重复练习、机械讲解,倡导多视角的灵活变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开发教学资源的源头活水);不求快而求新(反对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追求所谓的“进度”或“速度”,更反对不顾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一味地强行灌输,强调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质疑,体验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不求静而求动(过去那种“教室里安静的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的所谓有秩序的教学,我们不提倡其次,在编写教案之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地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知识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也要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三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四是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五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适合教师自己和知识特点的教学方法第三,编写教案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心安排复习内容,有针对性二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准确、明了、精炼,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三是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错误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四是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最后,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二、更新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全课总结、布置作业这种课堂结构还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教学,至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要求每堂课都按这些步骤安排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缺一不可,而且前后的顺序不容颠倒,对各个环节的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模式化”了,就显得过于呆板、没有活力,成了教条主义,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革。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抛弃传统的课堂结构,而是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取舍或颠倒前后顺序,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进行合理地调整,使我们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1.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新知的教学、巩固练习但是有些教学环节则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取舍,从而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流畅如:有些知识与旧知联系不太紧密,检查复习可有可无,复习旧知的环节要态度坚决地省去;有的新知在复习旧知过程中就很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此时插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会显得生硬,就会打乱学生的连续思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时的导入新课就显得多余了,此时就要省去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学得很好,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下课铃已经响了,也可以把全课总结省略 2.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课堂练习的时间必须要得到保证,而导入新课、全课总结的时间又很短,所以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只能是把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
传统的课堂结构是把新知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的,除了对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明确的规定外,还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有具体的要求:检查复习一般在课前5分钟内完成、导入新课用1分钟左右、新知教学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安排10分钟左右、全课总结1分钟左右,课堂作业8分钟左右这样分配教学时间的理论依据是: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一般只能坚持20—25分钟,课前的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新知的教学必须要在课前的20—25分钟内完成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人、因年龄、因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的不同而异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要进行合理灵活地调整有的知识与旧知联系紧密,学生对旧知理解和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检查复习一定要扎实,此时的教学重点可能不再是新知的教学了,而在于检查复习,所以复习旧知的时间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不一定要在前五分钟结束复习这样虽然复习的时间增加了,但是由于旧知复习得实、复习得透,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新授时间就会大大缩短,甚至新授时间会短于复习时间,这样也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复习与新授时间上呈倒挂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所倡导的。
3.训练应穿插于各环节之中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对课堂训练的安排一般都采用集中处理的方法,前半部分教师拼命地进行提问和讲解,后半部分集中进行训练,这样安排的弊端显而易见:学生对所学新知因没有及时训练而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对于学困生来说,集中训练导致不能在课上完成所有作业,作业留在课后更是困难重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说,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积月累,成为学习“后进生”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训练,要尽量避免集中练习,要把训练穿插于新授教学的过程之中,每教学一个新知就应当及时安排训练,学生学到哪里就训练到哪里,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当堂训练的质量,做到及时反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落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学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小剂量、大范围、分层次”的原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讲练结合为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益为目的 1、 课堂教学内容要适量一节课总共45分钟,不能老让学生处于紧张状态,而是要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完学会,而不是老师把内容教完。
同时还要留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回味和补救这样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适量,以学生学好为标准,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盲目扩大课堂容量,让学生消化不良 2、教学内容要广,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新的教材更加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学我们不能就语文而论语文,它包涵很多相邻学科的知识,象天文、历史、地理、科学、乃至数理化、音体美等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因此我们把数学称之为生活数学比如化学,象水、大气资源、金属矿物质、物质的变化等等,都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践行课改理念,更多地把书本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如家用空调与臭氧空洞、含磷洗衣粉与河水污染、家用铁器的锈蚀与防护、食盐的调味与其他妙用、醋的食用价值等等,教学时随时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关心身边的化学事件,让酱醋油盐柴米成为课堂的佐料,中毒、污染、新物质合成等成为课堂的热点,真正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化学,在生活中用化学,这样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得有用 3、内容趣味,语言幽默课堂不是教堂,怎么样让学生学得好,又学得快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我们大家一直努力的方向为此,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尽量从多角度让学生认识所学的知识,如图片、模型、实物、实验等。
特别是实验,它可以增强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易学乐学同时在语言组织上,尽量使用温和的语调,幽默的风格,不时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使课堂活泼生动,使知识深入浅出比如,有的学生作文时往往文不加点或一逗到底,有一位教师评讲这类作文时便上气不接下气地由站着念到红脸弯腰直到不得不蹲下,学生困惑地说:“老师,停顿一下再念吧!”老师喘着粗气笑着回答:“可文章中并没有句号呀?”结果学生在善意的笑声中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师生双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内因,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外因,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理,教学方法的优化,就不只是指教师“教”法的优化,更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学生“会学”了才能“爱学”,“爱学”才能促进“会学”,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一)教法选择要恰当 1.旧知复习要做到“精练”和“实用” 课始对旧知的复习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有时还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复习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扫清障碍,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教师在安排复习时要做到“精练”和“实用”所谓“精练”就是该复习的旧知就复习,不该复习的旧知就坚决不复习要做到“精练”就必须精心挑选复习内容,这是复习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课前的复习不要面面俱到,复习内容的确定不是依据教科书、参考书和参考教案,而是根据知识的本身的特点、教师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而定,学生掌握得很好的旧知就可以不复习,学生掌握得不好的知识才是我们要复习的,对于关键性的知识不但要复习,还有认真复习所谓“实用”就是复习的知识要对学生学习新知能起作用,要能解决新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做到“实用”就必须把该复习的旧知进行认真地复习,不但要复习到,而且还要复习透,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明白其道理或原理,并能把这些道理或原理迁移到新知学习上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充分的准备 2.新知的引入要体现“自发”和“自然”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极,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知的引入应当由疑引入,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