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庐”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2969908
  • 上传时间:2018-0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5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东庐”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 感受“东庐”溧水之东,有山如庐,是曰东庐如今遐迩闻名的东庐中学,就坐落在风景如诗如画的东庐山下的永阳镇我们第一次听说东庐中学,是在“无宜不成校”的“教授之乡”宜兴当时,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王俊诚恳地建议我们到东庐中学去看看,“他们学‘洋思’起家,又与‘洋思’有所不同在宜兴,王俊是一个公认的有思想的校长,他如此推崇“东庐”并将它与“洋思”放在一起,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第一次走进东庐中学,是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组织教研、科研人员和媒体记者到东庐中学调研,虽然只有大半天的时间,虽然只参加了两个座谈会(一个教师的,一个学生的)却在心里留下了一种没齿难忘的印象,无论是刚刚走下讲台的教师,还是刚刚结束中考的学生,一个个笑意写在脸上,那种轻松,那种幸福,那种快乐,在“负担深重”的中学,真的是“久违,久违”了!我们一行三人再次走进东庐中学事先没打招呼,到了县教育局,我们才跟毕咏慈局长提起要采访东庐,而且要跟教师、学生吃住、教学在一起两天毕局长感到很突然,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我们于是,我们有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与东庐零距离”的接触①不够示范的“示范”2003 年被确认为“江苏省示范初中”的。

      置身其中,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一所不够示范的“示范初中”黑板是老式的黑漆板,教师上一天课下来得用湿抹布擦了第二天才能用,不然就糊得看不出粉笔字来;厕所的洗手池没有下水管,用一个破塑料盆靠着接水;学生餐厅就是那种塑料顶的简易房——就这也才是今年新盖的以前学生打饭就在露天里排队……硬件不“硬”不说,教师队伍也不整齐,用有些人的话说是支“杂牌军”从校长陈康金的介绍和教师的档案资料中我们感到,东庐中学的教师确实有很多“问题”;一是非师范专业出身的多,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多,三是家在异乡(主要是从外地招聘)的多,四是刚毕业走上教育岗位的新人多2但她又是一所实实在在的“示范初中”南京市教育局《关于在我市初中推广东庐中学教改成果的通知》中是这样表述这所学校的“示范”意义的:溧水县东庐中学从 1999 年起,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生之路事实确实如此在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东庐中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学校学习型组织等构建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优化了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并催生了学校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形成。

      学校追求遵循规律的常态教学,追求务实高效的教学研究,追求平等合作、共谋发展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其实,走进东庐中学,我们最为惊讶和感动的是,她真正实现了“六无”:一是基本无辍学——学校学区内学生进校学习,三年来除 1 人因年龄大经劝说无效外出务工外,全部毕业二是无外流现象——学校改变了好学生外流到县中初中部上学的现象,全部留在本校直到毕业;骨干教师思想稳定,新教师也以为能到这所学校为荣三是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四是无不开课程——学校所有学科都开齐开足上好五是无加班加点——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赶进度,扎扎实实,按部就班,从不违规补课,注重个体差异,强化教学六是不买教辅用书,不用练习册——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讲学稿”预习、上课、作业,每过一段时间,将“讲学稿”汇总成册,这就是精选的复习资料这一切,是一所曾被打入另册、行将撤并的乡村初中创造的;这一切,是一支被称作“杂牌军”的乡村教师创造的我们在惊讶和感动之余,突然明白了:东庐的“示范”,不是示范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不是示范在先进的教学设施装备,不是示范在教师队伍的高层次、高学历,而是示范在老师们高尚的师德师风,示范在过硬的教育教学业绩,示范在全校师生上下齐心的精神面貌……老师没有一个把“奉献”挂在嘴上,可人人都在实践着“奉献”的意义。

      白天紧张得像打仗,晚上回家,每3人背一大包资料,干什么?备课!不管备到多晚,老的小的,备好的“讲学稿”还要自己打出来东庐的老师不是呆子,也不是异类,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欲,他们只是摸着自己的良心,把教育回归到一种本来就应该具备的纯粹老师脸上总是挂着笑:听到学生精彩的回答,他们会笑学生犯了小错误,他们也微笑着做他的思想工作;校长跑来点福利,他们高兴,和其他学校一比差一大截,他们也一笑而过;考试成绩名列全县前茅,他们满心喜悦,说起自己的苦与累,他们也就“笑看风云”他们的从容淡定,他们的怡然自得,究竟从何而来呢?周丽老师拿她使用“讲学稿”的经历作了解释:“为了使学生拿到最优质的稿本,(讲学稿)必须经过反复修改,多次研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多集中,多探讨,多研究,多思考作为年轻人,面对这繁琐细致的工作,失去了自己的闲暇时间,生活单调无味,自然会产生一些想法,因此,开始我也只是把它当成任务来完成,慢慢地我体验到了成功,体验到了在课堂上得心应手的愉悦感觉渐渐地,琢磨“讲学稿”从一种被迫到转变为自觉自愿,现在甚至当成是一种娱乐了曾有其他学校的老师评论东庐的老师:你们都疯了吗?没有出勤奖,没有加班费,又不是自己的子女,为什么要这么辛苦自己?也有同县的一位校长在自己的教工大会上感慨:你们每月拿 200 元的满勤奖,还迟到早退,看看人家东庐中学老师,一分钱没有,还来得早走得迟。

      在东庐当老师,首先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学校不养闲人,除了校长,人人带课;在校没有闲时,老师连聊一会天的时间也抽不出来,走路都是一溜小跑赵上春老师说的话:工作一天回到家连讲话的力气都掏完了许多人不理解,中学教师一天就两节课,怎么累成这个样子?但在东庐,所有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力气都给学生了做老师的,不仅要烦到学生的学习,还要烦到他的生活甚至还要烦到他的家庭……可是,要让东庐中学的老师说说为什么乐此不疲,大家你看着我笑,我看着你笑好像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我们琢磨起这个“精神”来:是教学成功的自豪感?是学生和家长给予的信任感?是校长、老师们同甘共苦的归宿感?还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无论是哪一种感受,都让东庐的老师付出得心甘情愿,4付出得无怨无悔老教师说,这所学校能有今天,我们是和她一起走过来的,她的荣誉就是我的荣誉;新教师说,在这里,我们感到很累,但心里又感到很值,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我们没有虚度年华这就是东庐——一所充满传奇色彩的乡村中学!1999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1999,是东庐中学的一个节点一位老教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是这样描绘那个让他、也让每一个东庐人刻骨铭心的历史节点的:……当时的学校破旧不堪,危房多,楼房少,校园内杂草丛生,乱石遍地,校产流失严重,集镇每户居民家中都有学校的课桌凳。

      学校会计室、小工厂办公室是我们的‘茶馆’,老师备课也是流于形式:一本旧的备课笔记终身受益,年年备课,年年抄,年年老一套有一天,上午第 4节课,整个教学楼乱哄哄的,竟发现 12 个班级有 9 个班级没有老师在课堂;布置作业是文科抄书多少遍,理科作业一大串,学生永远做不完;老师批改一目十行,任意抓一本学生的作业本,都能发现老师批改存在的问题老师中有专门联系家访的,以吃喝为主,还有教师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有的班主任收了班费占为已有学校的资料管理也是极为混乱,教师的常规总结是一人写众人抄,教导处搬家点火烧,入团志愿书到处漂,1998 届学生毕业证书也找不到了……”这就是 1999 年下半年前东庐中学情况的真实写照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问题实实在在摆在当年秋天,学期刚刚上任的校长陈康金面前怎么办?陈康金的手一挥:干!首先是人事制度改革学校清退了临时工,对年老体弱的教职工实行内退,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项制度,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然后是教育教学改革创立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并开始在数学、化学两个学科进行试点,在第二年的中考中,东庐和县中开展联考,考出来的成绩县中老师不敢相信!“讲学稿”初见成效,老师们个个跃跃试……可是东庐以前的“名声在外”却给陈康金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他想在 2000 年搞个校庆把学校的资源整合整合,人心团团拢,学校的形5象能向上一步。

      可这个事情向分管县长一报告,县长说,不搞了吧,现在撤乡并镇,你那学校办的又不行,撤了算了随后在全县校长会议上,东庐中学又被点名说办得不好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东庐撤校只是迟早的事情陈康金回来把这消息一说,大家全都沉默了一旦学校撤了,咱们这些人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想法:教好最后几届,要对得起学生再说教得好,自己将来也能有人要,大家静下心,好好干就是凭着这个朴素的想法,陈康金和老师们又埋头干了起来2001 年的中考,东庐的数学均分居然比县中还超了 3 分,一下子将县中甩在了身后!有这样的办学成绩,上级部门决定让他们“再试试”一直不死心的陈康金抓住机会,提出要创“省示范初中”当时的教育局长说:你那条件太差,创不起来!陈校长说,我也知道学校现在这个样子创“示范”没有希望,但是,重要的是过程,我要通过争创活动激发教师,追求更高的目标:同时通过争创请求政府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这一年,东庐的讲学稿在校内全面铺开,并积极地向外“招兵买马”虽然招不到什么“将才良驹”,但东庐人以一种农人耕作田地的扎实和细致,凭借“讲学稿”整合集体智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 2002 年的一次南京市期末统考中,东庐的成绩达到四星级,引起了全市教育界的注意。

      一考成名天下闻”,南京市教育局、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先后来东庐中学视察,肯定了他们的探索与改革2003 年,东庐中学获得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陈康金被评为“南京市名校长”,教师被评为“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学校被确定认为“江苏省示范初中”;2004 年,陈康金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现在,唯一还有着当年东庐乡痕迹的,就是学校校门口的四个大字:“东庐中学”提到这个,东庐的老师们都忍不住地得意也难怪,这块招牌就是他们拼死拼活地干才保下来的要不是 2000 年陈康金带领大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不是当时凭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血气之勇,东庐中学哪里还会有今天的这份神奇?!6解读“讲学稿”在东庐中学的教室里,我们看到不管上什么课,教师学生手上都有一张讲义,这就是让东庐中学起死回生、创造教育奇迹的“讲学稿”我们跟学生要过“讲学稿”,拿在手上一边端详一边想:就这样一张纸、能有那么大的用处?!许多参观考察的老师也跟我们有同样的想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听了三堂课,一堂语文、一堂数学、一堂英语;旁听了二次集体备课,一次是英语,一次是数学之后,我们又分别与校长、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讲学稿”。

      走进东庐,深入东庐,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张张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讲学稿”的分量①来龙去脉校长陈康金说,“讲学稿”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当初,东庐中学在教学管理上积弊深重,比较重视年级组的建设,而忽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教学常规管理流于形式,致使本来整体师资力量不强的学校在教学中连吃败仗,领导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关系特别紧张,学校陷入信誉危机多数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关注的只是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管理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延长师生在校绝对时间的死办法、办班加点,搞机械重复的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在各类学习资料充斥泛滥的时候,老师不事选择,乱订一气,资料“满天飞”,布置作业时也是习惯于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苦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减越重,学生越学越累,教育、教研和师训不是“三位一体”,而是各自为战、互相游离教学研究大多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于不顾,各种形式的老师培训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精力、尽管都取得了各种培训的结业、合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