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
28页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李白:张九龄:李白:苏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远离家乡、亲人者的眼里,月亮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月的文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他出身世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创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新法”,由于他反对王,由于他反对王安石安石“新法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新法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同年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同年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但不得“签书公事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1083年),当时,作者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学习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交横( ) ji xng su qnbizohng字词疏通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解衣衣欲欲睡,月色入睡,月色入户户,欣然欣然起行 念念无无与与为乐为乐者者,遂至遂至承天寺承天寺寻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相与步于中庭 户: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念:遂: 于是、就寝: 卧、睡相与: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看见)月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门考虑,想到共同,一起解:脱欲:想,想要与:者:和,同的人至:到寻:寻找 庭下庭下如如积水积水空明空明,水中藻、荇,水中藻、荇交横交横,盖盖竹柏影也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盖: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如: 像一样交横:交错纵横 何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如吾两人者耳耳 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哪一夜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惋惜无人赏月耳:闲人:无事可做的人,此指清闲的人何:哪儿但:少:缺少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其写景有什么过人之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其中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全句无一个“月”字,而无处不在写“月”,月光照临,庭下如积水,可见月光之清 ,“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一是因为月色很美;二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2)删一删,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精读文本 3.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其间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起伏? 明确: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合作探究2.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月下至寺月下游寺赏月抒怀积水空明藻荇交横静谧之美动态之美文章结构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自主思考自主思考 在赏月的欣喜、悠闲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感慨、无奈,甚至是悲凉政治上不得志,遭到贬压 为能够体味出山水之美,能和古代名人为知音而感到无限的愉快不想为官 1.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拓展延伸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
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