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讲稿.ppt
48页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 何生松何生松无形体病是一种近年新发现的人兽 共患疾病,美国和欧洲分别于1990年和 1997年报告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 度很大,直到2001年才将病原体定名为无 形体.一一. .病原学病原学直至直至19941994年年, ,经过经过DNADNA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 ,发发 现该病的病原体与查菲埃立克体不同现该病的病原体与查菲埃立克体不同. .该病开始时被该病开始时被 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GE),(HGE),因为其致病原在因为其致病原在 形态学和血清学检测提示该病原与马埃立克体和吞形态学和血清学检测提示该病原与马埃立克体和吞 噬细胞埃立克体相似随后噬细胞埃立克体相似随后, ,研究者提出研究者提出, ,对立克次对立克次 体科和无形体科家族做重新分类体科和无形体科家族做重新分类, ,废除了立克次体科废除了立克次体科 , ,将埃立克体科的部分分支归作无形体科旗下将埃立克体科的部分分支归作无形体科旗下, ,部分部分 归作埃立克体属、无形体属和新立克次体属旗下。
归作埃立克体属、无形体属和新立克次体属旗下 埃立克体属和无形体属包含了所有感染外周血细胞埃立克体属和无形体属包含了所有感染外周血细胞 的蜱传播疾病病原的蜱传播疾病病原. .人粒细胞无形体分类学位置原核生物界 (kindom of prokaryote)薄壁菌门(Phylum Gracilicutes) 变形菌纲α亚群(α subdivision of proteobacteria)立克次体目(order of Rickettsiales )立克次体科(family of Rickettsiae) 无形体科(family of Anaplasmataceae)立克次体属 恙虫病东方体属 无形体属 埃立克体属人嗜粒细胞无形体 人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生物学特性 (Microbiology)(Taxonomy of anaplasma)genera of Rickettsia genera of orientia tsutsugamushi genera of Anaplasma genera of EhrichiaHuman granuloctytic anaplasma (HGA,formerly known as human granulocytotropic ehrlichiosis or HGE)Human monocytotropic (or monoctytic)ehrlichiosis(HME)斑疹伤寒群 斑点热群Typhus group spotted feve group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R.prowazakii R.typhi传统立克次体病新发立克次体病我国存在立克次体病No 疾病别名病原体 1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斑疹伤寒普氏立克次体2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 寒莫氏立克次体3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恙虫病东方体4北亚蜱传斑点热北亚热西伯利亚立克次体5黑龙江蜱传斑点热黑龙江斑点热黑龙江立克次体6内蒙古蜱传斑点热内蒙古斑点热内蒙古立克次体7急、慢性Q热贝氏柯克斯氏体 8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查菲埃立克体9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体10猫抓病汉赛巴尔通体新发蜱源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定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是由嗜吞噬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的新发人兽共患性疾病。
其病原体无形体(Anapasma)为G-阴性细胞专性寄生菌.2.发现:无形体最初发现于1932年,但直到1990年,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 HGE)才被发现病人中性粒细胞内所见的成簇细菌最初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1987年美国首次报道),但针对查菲埃立克体的实验室检查全部是阴性.1994年,通过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3例类似病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病原体明显不同于查菲埃立克体,故被命名为HE.此后,报告的病例数明显增加,近期,欧洲已有相继报道.重新分类定位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HGE与查菲埃立克体遗传亲缘关系较远,故重新划分为无形体属,更名为人粒细胞无形体(HGA).原归类为埃立克体属-现 划分为无形体属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 生菌,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生菌,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 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 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 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 ,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 .无形体与埃立克体属细菌为G-阴性、细胞内专性寄生菌。
在细胞浆内细菌以包涵体 形式存在,而不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常用的染色方法是瑞氏染色或瑞姬染色形态,结构HGA 感染HL60细胞内包涵体(X1000).HL-60 infected with anaplasma 电镜下的包涵体 JS Dumler培养特性及遗传特点代谢:细菌缺乏经典糖代谢途径,需依赖宿主酶 系统进行代谢及生长繁殖专性细胞寄生常用的细胞为HL60细胞(悬浮细胞)人工培养基不生长基因组:1500kb 1994 1994年年, ,美国得州大学美国得州大学ChenChen等首次报告了等首次报告了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J Clin Microbiol (HGA)(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1994, 32: 589)后来研究发现后来研究发现,HGA,HGA由嗜吞由嗜吞 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 , 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 ,易发生误易发生误诊诊,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二二.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我国相关省份可疑病例回顾性实验室检 测分析2004年至今,先后在我国浙江、江苏、山东 以及湖北等地均发生过类似安徽的疫情,我 们对上述省份送检的血清标本以及血球标本 进行检测,证实了这些省份存在有阳性病例 。
2007年春季在河南信阳地区发生采茶农民 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经流行病学、临床以及 实验室检测初步证实为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 该疫情正在进一步研究中20062006年年1111月,我国安徽一妇女感染出现不月,我国安徽一妇女感染出现不 明原因发热、出血死亡后数天至两周内,明原因发热、出血死亡后数天至两周内,9 9名名 密切接触者(包括密切接触者(包括5 5名亲属、名亲属、2 2名医生、名医生、2 2名名护护 士士)都出现了发热等症状中国疾控中心的)都出现了发热等症状中国疾控中心的 专家进行了专家进行了3030多种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多种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 排除了病毒感染;专家最终确认为无形体病排除了病毒感染;专家最终确认为无形体病 ,其他,其他9 9人虽然感染了无形体病,但这些患者人虽然感染了无形体病,但这些患者 并没有机会与蜱接触,但曾与已死亡的患者并没有机会与蜱接触,但曾与已死亡的患者 有过血液或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接触有过血液或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接触.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阳性病例检出 省份分布First outbreak of HGA in ChinaRetrospective confirmed positive cases 初步证实并进一步调查 Survey of outbreak is conducting First outbreak of HGA in China美国美国20052005年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年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2001-,2001- 20022002年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年发病率为年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年发病率为1.41.4 例例/ /百万人百万人,60-69,60-6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
我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我 国安徽省也于国安徽省也于20062006年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年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 病病例从发病率高峰月份情况看 从发病率高峰月份情况看, ,夏季蜱活动频夏季蜱活动频 繁的月份繁的月份(5(5月月-10-10月月),),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病 率较高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可通过蜱叮咬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可通过蜱叮咬传播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 ,病病 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还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还 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血液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血液 等体液传播等体液传播, ,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证实因此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证实因此, , 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为该疾病的高危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为该疾病的高危人 群群, ,包括疫源地居民、劳动者和旅游者等与包括疫源地居民、劳动者和旅游者等与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 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也有可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也有可 能被感染能被感染三. 致病机制•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细菌, 可与中性粒细胞和粒细胞表面的岩藻糖基 化和唾液酸化糖基化折叠蛋白结合,从而侵 染粒细胞,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致病机制1)侵染细胞:HGA主要侵染人血液中性粒细胞2)病理:病理改变与免疫损伤有关,而与细菌负荷量无关。
参与病理损伤的细胞因子主要有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10(IL-10),但缺乏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以及IL-4感染后的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循环移动、脱颗粒作用、呼吸爆发以及吞噬功能明显下降无形体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可影响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细胞调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进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四.临床表现 一般接触感染蜱或吸食入病原因子后1-2周(平均9天)出现前驱症状 1全身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全身不适,发热、肌痛、头痛、关节痛 2.胃肠道症状:部分病人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 3.呼吸道症状(咳嗽、肺炎、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4.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5.皮疹特点:同斑点热不同(90%病人有皮疹),无形体病皮疹少见(6%),且 缺乏特异性皮疹皮疹多在发病晚期(平均发病5天),表现为一过性 的分布四肢、躯干、脸面手掌及足掌少见 自2009年3月31日至5月31日,我院收治 一些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经专家讨论,根 据国家卫生部诊断标准,其中15例诊断为 人粒细胞无形体疑似病例,现报告如下:病人来源分布病人来源分布: :我省随州我省随州9 9例,麻城例,麻城1 1例,大悟例,大悟1 1例,咸宁通城例,咸宁通城1 1例例 ,武汉蔡甸,武汉蔡甸1 1例,河南信阳例,河南信阳2 2例。
经初步调查例经初步调查1515病例病例 无家族聚集性,随州9例病例分布在不同乡镇无家族聚集性,随州9例病例分布在不同乡镇 人群分布:人群分布:职业均为农民年龄职业均为农民年龄19-5919-59岁,多在岁,多在40-6040-60岁之间岁之间 ,女性,女性1111例,男性例,男性4 4例例 时间分布:时间分布:发病自3月底至今发病自3月底至今 宿主媒介情况:宿主媒介情况:患者家中多有家畜,部分患者自述有蜱叮咬史患者家中多有家畜,部分患者自述有蜱叮咬史 接触者未发现发病接触者未发现发病首例病人临床表现:首例病人临床表现: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