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俗画中观百态人生.doc
3页风俗画中观百态人生 作者:孙俊强 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2021 年第 43 期 风俗画反映民间风情,涉及市井百态、村田耕作、儿童嬉乐、岁时风俗等,生活气息浓 郁把普通人的生活当作审美对象来看待,风俗画画风淳朴自然,往往能带给人快乐 《货郎图》: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 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是我国现存古代绘画中一幅非常著名的风俗画作品 画面上,一位包着头巾的货郎肩挑货担,货担里堆放着锅碗盘碟、儿童玩具、瓜果糕点¼¼货 物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的孩子正围着货担欢呼雀跃,有的孩子正在吃刚买到的糕饼 画面左边,一个孩童兴奋地扑向货担,母亲担心他摔倒,连忙将他扶住画面右边,一位怀抱 幼儿的母亲被孩子们簇拥着赶来,一个孩子正拉着她往前走,另一个孩子则挥舞着玩具去逗母 亲怀中的幼儿,他的身后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狗整个画面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气息,体现出无 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乡村野趣 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细秀的笔画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朴沉着 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描绘得一丝不苟,更彰显 出李嵩"尤长界画"的技巧 心香一瓣 在商品流通尚不夠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 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像节日般 热闹。
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 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研究民俗不 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陈师曾与《北京风俗》 陈师曾,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他不仅是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弟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 兄长,鲁迅的同窗,齐白石的伯乐,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莫逆之交,还是民国画坛的风云人物 陈师曾,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画,他的画,都是生活中的一角,用手一框,就能跃然 纸上他的《北京风俗》是一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用册页形式呈现于世人面前 《北京风俗》中,明显跳跃着陈师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当时,时局动荡、民不聊生,陈 师曾写过"阅尽山河涕泪长"的诗句,而这诗句和他的这些画作,是互为镜像的其中,最为人 赞赏的《墙有耳》,画得确实是好,将两个探子一样的人物站在茶楼格栅门外偷听的样子,特 别是那个站在前面戴着毡帽穿着马褂的人侧耳偷听的样子,描摹得惟妙惟肖更有意思的是, 在门前悬挂着一方"雨前"的茶牌,这自然是雨前茶的招牌,却也可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 示,可以让人有偷听之后汇报结果的想象"墙有耳",如此现象,延续后世,便不仅仅是风 俗,所谓"警世之意",便在于此。
《北京风俗》的绘画风格有点像速写或是漫画,根据绘画界流传的陈师曾"追花轿"的故 事,可推断出风俗画中人物场景都是他现场观察,甚至写生得来,也因此略具草草写就的意 味漫画大家丰子恺称陈师曾为"近代漫画之开山鼻祖"这样的绘画风格,得益于陈师曾"留 日"七年的经历,得益于西方速写、漫画对他的影响 心香一瓣 民国时代,可以说是风雅、不食人间烟火气的文人画一统天下的时代,陈师曾将视角对准 老北京街头巷尾最底层的民众,将他们的形象定格在一张张纸本上,这无异于给千年传统的文 人画审美打开了一扇窗 老戴与他的风俗画创作 我熟知的老戴,早年是以画人物、花鸟出道的他在南方打拼多年,坚持以画画为生,不 料十几年前回到了家乡婺源,开始沉浸于家乡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四时八节"的风俗画创作 无一例外,老戴作品的背景是乡村、田园,是河流、廊桥、徽派民居;细节呢,是乡村人物的 举手投足,是脸部舒展的表情,甚至是一个会心的眼神在老戴的心目中,父老乡亲常年的劳 作,抑或生活场景的某一个瞬间,都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来呈现——对于他们的生息劳作,节令 风俗,一笔一画都是自己热爱家乡情感的诗意表达 往往民间"四时八节",既是民俗的,亦是味蕾的。
老戴一个起承转合,把创作的笔触伸向 了风俗中的年《扫尘》《杀年猪》《年夜饭》《守岁》《拜年》《元宵迎龙灯》,每一幅都 散发着浓郁的年味譬如《年夜饭》,是表现婺源人家一家老少团团圆圆坐在堂前的八仙桌上 吃年夜饭的场景,那桌上摆着的,是一盘一碟的鸡鸭鱼肉,以及风味小菜,还在散发着鲜香 一家人吃了团圆饭之后,应是围炉而坐《守岁》了吧《拜年》的顺序呢,不仅仅是长幼有 序、躬身作揖、问候新春吉祥如意,还有"初一亲,初二邻,初三初四拜丈人"的规矩在婺源 乡村,民间还十分注重二十四节气中的起首——"立春",历来有"新春大似年"的习俗 显然,老戴风俗画中的年,每一幅都以工笔画的底子去呈现年俗,用笔工整细致,敷色浓 淡相宜,尤其人物达到了形体与神态的完美统一他所追求的,是线条与色彩的流畅飘逸,以 及画意的传神一幅幅作品,意趣盎然,展现的都是婺源民间年俗的独特魅力 (节选自洪忠佩《风俗画里的年》,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老戴作品中表达的年俗,是生活画意与艺术诗意的融合,大俗中蕴含着雅致,还有对民间 文化中年味的传承这些场景,唤醒了我们对过节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