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拳奇崛立武林辛长明.doc
9页意拳奇崛立武林辛长明意拳奇崛立武林 /辛长明 ——我所知道的意拳 (大成拳) 辛长明( 1997 年 10 月 11 日辽宁省朝阳日报) 在我国武林中, 有一个享誉极高的拳种——意拳, 亦称大成拳意拳为王芗斋先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创立至四十年代,“而友人多试之甜蜜, 习之愉快, 因佥以 '大成’二字名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随听之而已” (王芗斋语) 此指在 1940 年时,北京四存学会董事长张玉衡(张壁)先生就本人的体认与何君(绍文)的证明,认为“王芗斋的拳术武功,可谓得武功的精神, 合于卫生,合于技击,更合于科学和现代⋯⋯故吾不揣冒睐,以大成拳三字名之” ,并见诸于当时的“实报”此后先又说“学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 ,仍以意拳称之,这便是意拳直至今日仍有两名之由来 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 1885 年生于河北深县魏林村,少年时代体弱多病,从形意拳名家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先生在就学中锻炼刻苦,钻研认真,且不拘泥于拳术的派系门户之见,又在以后的遍访名师、任教、讲学实践中,潜心研究拳理拳法,终得拳学真谛,于 20 年代中期创立“意拳” 通常人们往往是以拳术的实战功效论英雄的但王芗斋先生却突破这一框框,提出“技击乃末技也” 。
尽管先生并不特别看重拳脚功夫,但他的意拳在近现代武林中仍以实战功效而显突出,这在现存资料记载中,可见一斑先生意拳问世后,中外人士特别是我国的武术家们,专门拜访先生以探讨拳术宗旨的人络绎不绝先生在上海期间,就曾与当时在“西青” (西洋人的青年会)担任拳击教练的匈牙利人英格相会英格曾获得过职业拳击比赛的最轻量世界冠军在交流技击中,英格出拳发动进攻,行生左手一抖,即将对方弹倒在地英格失败后,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题为《我们见到的中国拳术》一文,对芗斋先生的造诣、中国拳术所达到的高水平表示钦佩 1937 年秋北京名拳师洪绪如(连顺)走访王芗斋先生,二人三试三比,诸如先生第一次用形意拳的劈拳进击,方觉触臂即被弹出倒地;第二次用虎形拳的“虎扑”进攻,第三次用崩拳向王先生进攻,均被弹倒洪先生为求学问,不计胜负,立即向芗斋先生求教并率自己的学生从师于芗斋门下 40 年代初,日本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1936 年代表日本参加第 11 届奥运会国际摔跤比赛的选手)要求与先生比试八田欲掳先生手腕用招,哪知两手才一接触,即被抖得腾身离地,身贴墙壁后倒在地上,此后又有日本当时的柔道五段、剑道三段的泽井健一与先生较量,失败后,转向先生学习意拳。
70 年代泽井著《太气拳——中国实战拳法》,其中叙述了他向先生求学的片断和对意拳的评价意拳可谓我国发展了的拳学这首先表现在它的拳理上在习拳目的方面,意拳讲求健身、寻理趣、讲自卫如或论应敌,拳道微末技” 先是健身即祛病养生、增强体质,然后是在练功和不断摸索研究拳学拳理中寻求无限乐趣,最后才是技击当然,这种谁先谁后,是指其在拳学中位置而言在训练过程中,健身寻理趣与技击用是同步得益的 意拳在理论上的另一建树即以“意”统领全身,统领养生、技击训练全过程芗斋先生意拳之重“意” ,即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又为现代科学发展所证实其合理性如意拳训练中的“神动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无念中” ,“与大气和宇宙相呼应”、“神光旋绕, 充满太仓” 等体认与意念活动要求,确能开发出人体潜能,又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相”何其相近当代哲学中关于意识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对肌体的支配举手投足,无不意在动先以意统领一切,可谓深得拳学精髓 先生在拳理上,还有一条对训练的重要要求: “拳拳服膺谓之拳” ,即行走坐卧不离这个,亦为习拳之精要 说意拳是老少壮弱皆宜的拳术,并非妄语 意拳训练主要由站桩、试力(包括试声) 、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部分组成。
意拳以站桩为基本功,分健身(养生)桩与技击桩(浑元桩)两种通过站桩训练人由精神到肢体的“松、紧”变化,可促使气血能畅,使新陈代谢旺盛, 以治病为目的的体弱者, 可祛病健身; 习武者,可达强壮身体,为技击打下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其技击桩又有降龙、伏虎、 “抱树”等各式,使人体达到高度协调统一,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灵敏协调, 形成整体力,“一动无不动” ,“无点不弹簧” “试力”是在站桩基础上进行的,是站桩在空间上的延伸做时不可用力,动作慢优于快,要动中求静,进而在动中求速动,还要照顾到整体,体验在肢体位移的情况下能否均整得力,为能随机、随势任意发力创造条件 “走步”又称走“摩擦步”是结合试力进行的步法训练,其原则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 ,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过程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和整体协调,以有利于随时发力 “推手、散手”是拳术技击的实践训练推手是为补散手之不足,亦是走步和试力的具体化,散手是拳术各项训练的总成,是直接检验拳术锻炼的综合体现就其原始意义讲,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意拳对散手中的闪进、打顾、不着象、有无所认等均有独到见解,还以“守中用中”等不传之秘而见长,因而使该拳在实战上显示出极大的威力。
在意拳的流传与发展中,姚宗勋先生在承上启下方面,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姚宗勋, 1917 年生于浙江杭州,自幼寄居北京,曾就学中国大学文学系,少时好体育及中国传统武术 16 岁时,随北京名拳师洪绪如习武 1937 年,洪绪如造访芗斋先生三比皆败率徒众拜在芗斋先生门下,姚宗勋遂追随芗老杖履姚先生精研拳学, 刻苦练功, 仅三年时间, 就成为芗老门下佼佼者其后,为芗斋先生所允,姚先生代师比武,代师传艺 1940年至 1948 年期间,姚宗勋代师比武先后战胜 80 多位中外技击高手,名重京师姚先生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四十年代中为支持正义,保护善良的人们,多次与北平的一些流氓组织发生冲突,其中以他为首严惩“高阎王” 、威镇“三十六友”、痛击“四霸天” ,为当时京城人所共知之快事 姚宗勋先生其为人、其武功深得芗斋先生赞赏,亦深为同们师兄弟所敬仰到 1941 年,芗斋先生曾对技击上有成就的 6位不同时期的弟子先后赐名对韩樵、卜恩富、张恩桐、赵逢尧、赵恩庆分别赐名道宽、道魁、道德、道宏、道新、赐姚宗勋名继芗,当时,芗斋先生还就赐名一事在扇上赋诗一首(此扇仍存) ,言“愧我工拙难造极,指顾相究继之成,赐名姚生字继芗,意在拳学种未亡⋯⋯”足见芗斋先生示之姚宗勋为己之衣钵传人并所寄之厚望。
姚宗勋先生果真未负王先生之厚望在姚先生的一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均以弘扬国粹为己任,不仅亲传弟子甚众、且著有《意拳——中国实战拳学》、《意拳养生》 传世,给后生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1985 年姚宗勋先生因疾劳成疾溘然长逝后, 他的长子、 意拳掌门人姚承光与其弟承荣果敢地挑起使意拳发扬光大的担子这一对孪生兄弟之所以出名和成为名人,绝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姚宗勋的儿子姚承光在1982年全国散手比赛预选赛时, 47秒钟将已在北京有名气的对手打休克,因此而使散手比赛修改了规则 1988 年两兄弟应香港霍震寰先生之邀赴香港讲学,与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知名武术家实战了30 余场均胜日本太气拳圣泽井健一先生的弟子、日本空手道全国冠军久保勇人等 1990 年到中国交流后,亦深深折服“姚氏双星”的武功 1996 年 8 月,《北京武协宗勋武馆》 、日本《东京太气拳研究会》联合举办了首届研讨会目前,姚承光、姚承荣已在北京分设宗勋武馆和中意武馆,使全国意拳弟子有了深造的基地相信两兄弟与同道将使意拳有更大发展辛长明( 1997 年 10 月 11 日辽宁省朝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