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心理学考前串讲考前串讲2.ppt
50页社会心理学考前串讲中德心理大学心理研究院2009.31.1社会心理学诞生—时间、代表人物与其专著1908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年,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家麦独孤心理学家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母体(3个) 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两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个体个体个体的的的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和和和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学的学的学的学科心理学角度)科心理学角度)科心理学角度)科心理学角度)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学角度)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学角度)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学角度)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学角度)2008.5 952008.5 95..F·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包括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包括(( AC AC )。
A A.社会行为.社会行为 B B.社会影响.社会影响 C C.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D D.本能行为.本能行为2008.5 922008.5 92..G·G·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存在的影响,他人存在形式包括(受他人存在的影响,他人存在形式包括( BCD BCD )A A.虚拟的存在.虚拟的存在 B B.现实的存在.现实的存在 C C.想象的存在.想象的存在 D D.隐含的存在.隐含的存在社会行为的定义和内容是人对是人对是人对是人对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反应系反应系反应系统统统统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 等等等等勒温的公式B=f(P,E)2006.5 352006.5 35.勒温(.勒温(K K..LewinLewin,,19361936)关于行为的公式是:)关于行为的公式是:B=fB=f((P P,,E E)。
其中)其中E E的含义是(的含义是(D D)A A.行为.行为 B B.个体.个体 C C.函数关系.函数关系 D D.个体所处的情境.个体所处的情境2007.5 322007.5 32..“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这是(,这是( D D )的观点A A..F F﹒﹒奥尔波特奥尔波特 B B.海德.海德 C C..GG﹒﹒奥尔波特奥尔波特 D D.勒温.勒温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4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群体层面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1.2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及时间哲学思辨哲学思辨哲学思辨哲学思辨----------------启蒙期启蒙期 古希腊古希腊古希腊古希腊----19----19世纪上半叶世纪上半叶世纪上半叶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经验描述经验描述经验描述----------------形成期形成期形成期形成期 1919世纪中叶世纪中叶世纪中叶世纪中叶----20----20世纪初世纪初世纪初世纪初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确立期确立期 2020世纪世纪世纪世纪2020年代年代年代年代--------2006.11 372006.11 37.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 A A )等三个阶段。
等三个阶段A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B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C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D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人性2006.11 322006.11 32.持.持“ “性恶论性恶论” ”观点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观点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D D)A A.苟子.苟子 B B.告子.告子 C C.世硕.世硕 D D.荀子.荀子经验描述阶段的重要学术思潮—进化论、民族心理学、群众心理学、本能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1.3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理论联系实际、伦理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访谈法的技巧,问卷法的构成与设计原则1.4社会学习论—起源、代表人物源于行为主义,源于行为主义,源于行为主义,源于行为主义,班杜拉班杜拉班杜拉班杜拉、沃尔特斯、沃尔特斯、沃尔特斯、沃尔特斯 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社会交换论—创始人、5个命题霍曼斯,霍曼斯,霍曼斯,霍曼斯,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 -满满满满足命题、侵犯足命题、侵犯足命题、侵犯足命题、侵犯- -赞同命题赞同命题赞同命题赞同命题 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符号互动论—基本假设精神分析论主要概念:主要概念:主要概念:主要概念: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集体潜意识—容格霍妮的文化因素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由文化因素决定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2.1社会化的概念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劳动教养与劳动改造)劳动教养与劳动改造)劳动教养与劳动改造)劳动教养与劳动改造)社会化基本条件—生活依附期、遗传素质个体社会化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2008.5 932008.5 93.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ABCABC)。
A A.家庭.家庭 B B.大众传媒.大众传媒 C C.学校.学校 D D.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社会化分类—语言、性别角色、道德、政治2.2社会角色的定义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行为方式及相应行为方式及相应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的心理状态的心理状态的心理状态社会角色的分类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2007.5 332007.5 33.职业心理咨询师属于(.职业心理咨询师属于( A A )角色。
角色A A.表现型.表现型 B B.功利型.功利型 C C.先赋型.先赋型 D D.不自觉.不自觉2008.11 912008.11 91、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 AD AD ))A A、先赋角色、先赋角色 B B、功利角色、功利角色 C C、表现角色、表现角色 D D、成就角色、成就角色角色扮演—期待、领悟、实践角色失调—冲突、不清、中断、失败2008.5 942008.5 94.角色失调包括(.角色失调包括(ABCABC)A A.角色冲突.角色冲突 B B.角色失败.角色失败 C C.角色不清.角色不清 D D.角色误解.角色误解2.3自我的概念:个体对自己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存在状态的认知的认知2006.11 902006.11 90.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ABC)A 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C 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D 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主我、客我和镜我2007.5 372007.5 37.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C C )。
A A.客我.客我 B B.反思自我.反思自我 C C.镜我.镜我 D D.物质自我.物质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决定期待决定期待决定期待2008.11 932008.11 93.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ABDABD)A A.解释经验.解释经验 B B.决定期待.决定期待 C C.引导态度.引导态度 D D.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身份的定义: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的自我认同的自我认同的自我认同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自尊的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是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是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是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的需要—两个方面对成就、优势、自信等的欲望对成就、优势、自信等的欲望对成就、优势、自信等的欲望对成就、优势、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正确的社会比较3.1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以社会知觉为基础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动机与兴趣、情绪识识图式的定义与作用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解释引导、解释引导、解释引导、解释作用作用作用作用2006.11 352006.11 35.受(.受( C C )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A A.遗忘曲线.遗忘曲线 B B.印象.印象 C C.图式.图式 D D.自我意.自我意3.2印象形成的定义: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程程程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定义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现象称为近因效应2006.5 1032006.5 103.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象包括( BC BC )。
A A.刻板印象.刻板印象 B B.首因效应.首因效应 C C.近因效应.近因效应 D D.光环效应.光环效应2007.5 362007.5 36.一般来说,(.一般来说,( D D )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A A.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 B B.上下级.上下级 C C.第一次见面的人.第一次见面的人 D D.亲密的人.亲密的人2007.11 352007.11 35.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D D )A A.光环效应.光环效应 B B.首因效应.首因效应 C C.刻板印象.刻板印象 D D.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其他品质2006.5 362006.5 36.光环效应是一种(.光环效应是一种( D D )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A A.社会适应.社会适应 B B.信息干扰.信息干扰 C C.先入为主.先入为主 D D.以偏概全.以偏概全刻板印象的定义: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具备社会适应的意义信息整合模式—四种(加法、平均、加权平均、四种(加法、平均、加权平均、中心品质)中心品质)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2006.11 912006.11 91.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包括(ABCDABCD)A A.加法模式.加法模式 B B.平均模式.平均模式 C C.加权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D D.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2007.11 362007.11 36.一般说来,(.一般说来,(D D)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过程的实际情况A A.加法模式.加法模式 B B.加权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C C.平均模式.平均模式 D D.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的定义: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己的印象2007.11 372007.11 37.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A A )。
A A.印象管理.印象管理 B B.印象形成.印象形成 C C.初次印象.初次印象 D D.印象修正.印象修正印象管理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印象管理的策略: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常模管理自己、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人所好、投人所好2008.11 932008.11 9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ABCD ABCD ))A A、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 B B、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C 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D D、投人所好、投人所好3.3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动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他人的行动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归因的分类—内因、外因、综合归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2006.5 372006.5 37.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做出( B B )的预测A A.准确.准确 B B.变化.变化 C C.稳定.稳定 D D.系统.系统2006.11 362006.11 36.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行为做出( A A )的预测A A.较准确.较准确 B B.变化.变化 C C.可控.可控 D D.不可控.不可控控制点理论—内控者和外控者内控者更符合社会期待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2008.11 942008.11 94、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ABCDABCD))A A、社会视角、社会视角 B B、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C C、观察位置、观察位置 D D、时间因素、时间因素4.1社会动机的定义: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的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是倒U型曲线关系2006.5 342006.5 34.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致呈( B B )关系。
关系A A..U U型曲线型曲线 B B.倒.倒U U型曲线型曲线 C C.线性关系.线性关系 D D.指数曲线.指数曲线2008.5 382008.5 38.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是(.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是( A A )型)型曲线A A.倒.倒U BU B..U CU C.线性.线性 D D..N N4.2亲合的定义: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亲合起源于依恋亲合的作用—满足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2007.11 902007.11 90.亲和的作用包括(.亲和的作用包括( BCD BCD )A A.提供社会参照.提供社会参照 B B.避免窘境.避免窘境 C C.减轻心理压力.减轻心理压力 D D.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2006.11 922006.11 92.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个体(.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个体(BCBC)。
A A.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B B.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C C.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D D.焦虑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焦虑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成就动机的定义: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抱负水平的定义:个体从事某种工作前对自己可个体从事某种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抱负水平高低与成就动机、成败经验有关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问题—家庭教养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权力动机的定义:个体希望影响与控制他人的心个体希望影响与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理倾向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对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侵犯行为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侵犯的原因—本能论的解释、侵犯-挫折学说2008.5 392008.5 39.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 C C )。
A A.减少.减少 B B.保持稳定.保持稳定 C C.增加.增加 D D.受到抑制.受到抑制利他行为的原因—社会生物学,社会规范论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2007.5 902007.5 90.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ABCDABCD)A A.移情能力.移情能力 B B.利他技能.利他技能 C C.助人的榜样.助人的榜样 D D.内疚.内疚2008.5 362008.5 36.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C )A A.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行为.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行为B B.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C C.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积.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极影响D D.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社交情绪的定义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嫉妒的定义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或者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2006.5 382006.5 38.(.( B B )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A A.焦虑.焦虑 B B.嫉妒.嫉妒 C C.恐惧.恐惧 D D.羞耻.羞耻嫉妒的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2007.5 912007.5 91.关于嫉妒,正确的说法包括(.关于嫉妒,正确的说法包括(ABCABC)A A.一个人不会嫉妒世界上的所有人.一个人不会嫉妒世界上的所有人 B B.嫉妒情绪会影响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嫉妒情绪会影响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C C.嫉妒具有对抗性.嫉妒具有对抗性 D D.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人不会有嫉妒情绪.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人不会有嫉妒情绪2008.11 962008.11 96、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ABCABC))A A、针对性、针对性 B B、持续性、持续性 C C、对抗性、对抗性 D D、集中性、集中性羞耻的定义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的不一致而产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的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2008.5 372008.5 37.羞耻是一种(.羞耻是一种( D D )的社交情绪。
的社交情绪A A.积极.积极 B B.作用不明.作用不明 C C.消极.消极 D D.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内疚的定义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体验5.1态度的概念: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的反应倾向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2008.5 912008.5 91.态度的特点包括(.态度的特点包括( AB AB )A A.稳定性.稳定性 B B.内在性.内在性 C C.间接性.间接性 D D.针对性.针对性态度的ABC模型: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态度成分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地位2007.5 342007.5 34.态度概念的.态度概念的ABCABC模型中,模型中,B B指(指( D D )。
A A.认知成分.认知成分 B B.行为成分.行为成分 C C.情感成分.情感成分 D D.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度态度形成中内化的定义: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态度的转变影响因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传递者方面—威信、立场、意图、吸引力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2007.5 352007.5 35.一般来说,(.一般来说,(B B)频率的信息重复,能取得较好)频率的信息重复,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的说服效果A A.高.高 B B.中等.中等 C C.底.底 D D.偏高.偏高海德的P-O-X模型,费力最小原则2006.11 332006.11 33.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 A A )模型。
模型A A..P-O-X BP-O-X B..B=fB=f((P P,,E E)) C C..TIRO DTIRO D..A-B-CA-B-C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认知失调可能原因社会交换论—个体采用何态度以及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5.3态度测量方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2007.5 922007.5 92.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ABCABC)A A.量表法.量表法 B B.投射法.投射法 C C.行为反应测量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D D.实验法.实验法2007.11 322007.11 32.测谎仪是一种使用(.测谎仪是一种使用( B B )测量技术的仪器测量技术的仪器A A.生物反馈.生物反馈 B B.行为反应.行为反应 C C.投射反应.投射反应 D D.社会距离.社会距离6.1沟通的概念: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沟通的结构—7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语词是沟通使用的各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人际沟通以视听沟通为主沟通的分类:正式与非正式、上行下行与平行、正式与非正式、上行下行与平行、单向与双向、口头与书面、现实与虚拟单向与双向、口头与书面、现实与虚拟正式沟通网络—5种,全通道式最优6.2体语的定义: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面部表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的空间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的空间距离距离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沟通的形式2008.11 342008.11 34、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语言形式是( A A ))A A、目光、目光 B B、面部表情、面部表情 C C、姿势、姿势 D D、空间距离、空间距离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姿势的定义: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感与态度的体语感与态度的体语人际距离: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2006.5 392006.5 39.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 C C )距离。
距离A A.公众.公众 B B.社交.社交 C C.个人.个人 D D.亲密.亲密2007.11 342007.11 34.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属于(.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属于( C C )A A.社交距离.社交距离 B B.个人距离.个人距离 C C.亲密距离.亲密距离 D D.公众距离.公众距离6.3人际关系的定义: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2008.11 362008.11 3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直接的( A A )的联系)的联系A A、心理上、心理上 B B、认知上、认知上 C C、行为上、行为上 D D、道德上、道德上人际关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2007.5 932007.5 93.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 BCD BCD )。
A A.稳定性.稳定性 B B.情感性.情感性 C C.直接性.直接性 D D.个体性.个体性2007.11 332007.11 33.(.( C C )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A A.个体性.个体性 B B.直接性.直接性 C C.稳定性.稳定性 D D.情感性.情感性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4个阶段:定向、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探测器2008.11 372008.11 37、了解人际关系浓度的一个敏感的、了解人际关系浓度的一个敏感的“ “探测器探测器” ”是是(( A A ))A A、自我暴露程度、自我暴露程度 B B、相互评价、相互评价 C C、情感卷入程度、情感卷入程度 D D、目光、目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包容、支配、情感六种人际关系取向—2*3,主动或被动群体整合原则群体解体过程: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难于包容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难于包容6.4人际吸引的定义: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密的状态密的状态密的状态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2008.11 382008.11 38、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D D ))A A、亲合、亲合 B B、喜欢、喜欢 C C、亲情、亲情 D D、爱情、爱情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2008.11 412008.11 41、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的是(殊形式的是( B B ))A A、熟悉、熟悉 B B、互补、互补 C C、邻近、邻近 D D、竞争、竞争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真诚是受喜爱程度最高的人格品质2008.11 392008.11 39、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最重要的人、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格品质是( B B ))A A、智慧、智慧 B B、真诚、真诚 C C、热情、热情 D D、幽默、幽默6.5人际互动的定义:就是人际相互作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合作的定义与基本条件: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为目标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目标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竞争的定义与基本条件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目标稀有或难得、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目标稀有或难得、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有理性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赢、有理性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由多伊奇提出7.1社会影响的定义:在他人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在他人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的定义:在在群体压力下群体压力下,,个体的认知、判断、个体的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的现象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观,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从众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2006.5 402006.5 40.从众是一种(.从众是一种( A A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A A.被动的.被动的 B B.主动的.主动的 C C.积极的.积极的 D D.有效的.有效的从众的类型—真、权宜、反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3-4人的群体规模是出现从众的临界值7.2社会促进的定义: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抑制的定义:他人在场个体工作绩效降低的他人在场个体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现象结伴效应与观众效应2007.11 912007.11 91.社会促进的效应包括(.社会促进的效应包括(ACAC)A A.观众效应.观众效应 B B.从众效应.从众效应 C C.结伴效应.结伴效应 D D.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2008.11 422008.11 42、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这是社会促进中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这是社会促进中的( A A ))A A、结伴效应、结伴效应 B B、观众效应、观众效应 C C、比较效应、比较效应 D D、竞争效应、竞争效应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提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制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识降低7.3模仿的定义: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的现象模仿的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群体形成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群体形成三个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律下降律、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律暗示的定义:非对抗的条件下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 /按暗示的方式去活按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动反暗示的定义: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反的反应影响暗示的因素—暗示者、被暗示者、情境暗示者、被暗示者、情境社会感染的定义:较大范围的信息与情绪传递过较大范围的信息与情绪传递过程,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程,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社会感染的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性社会感染的分类—个体间、大众传媒、大型开放个体间、大众传媒、大型开放群体群体8.1爱情的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利他性幼儿没有爱情体验爱情是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爱情基本倾向是奉献4141.关于爱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关于爱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
A A.幼儿也有爱情体验.幼儿也有爱情体验B B.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C C.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D D.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低级情绪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2006.5 1042006.5 104.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ABDABD)等方面A A.亲密.亲密 B B.依恋.依恋 C C.服从.服从 D D.利他.利他爱情发展阶段—取样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激情爱与伙伴爱2006.11 342006.11 34.处于(.处于( A A )中的人,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中的人,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与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的冷落与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A A.激情爱.激情爱 B B.伙伴爱.伙伴爱 C C.游戏爱.游戏爱 D D.友谊爱.友谊爱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形—亲密、激情、承诺婚姻关系的本质—社会性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2006.11 932006.11 93.婚姻的动机主要包括(.婚姻的动机主要包括(ABDABD)。
A A.经济.经济 B B.繁衍.繁衍 C C.承诺.承诺 D D.爱情.爱情夫妻关系的七种类型: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建设型夫妻在共同目标下勤勤恳恳生活和工作建设型夫妻在共同目标下勤勤恳恳生活和工作夫妻心理冲突主要因素—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远离的自我、夫妻性差异离婚的主要原因—7个:结婚年龄低、未婚先孕、结婚年龄低、未婚先孕、闪婚、父母离婚、婚前性经验、夫妻角色不平等、闪婚、父母离婚、婚前性经验、夫妻角色不平等、性生活不满意性生活不满意家庭的定义: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基本单位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家庭结构要素:家庭成员数量、代际层次核心家庭由夫妻与未婚子女构成家庭的功能—7个:经济、性、生育、抚养与赡经济、性、生育、抚养与赡养、教育、感情交流、休闲娱乐养、教育、感情交流、休闲娱乐家庭生命周期的6阶段:形成、扩展、稳定、收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缩、空巢、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