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城镇单行测评.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599467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9M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城镇单行测评 文化评价体系研究及其实际测评排行是当前文化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衡量文化发展成效,可以着眼于文化生产成果,从全国及各地文化产业增加值[1]分析入手;也可以着眼于文化消费需求,从全国及各地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统计分析入手以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来衡量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由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生产供给定位,转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消费需求定位,或许有利于破解源于“GDP总量崇拜”而在各地愈演愈烈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追逐”,也更加符合“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宗旨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是最早推出实际测评排行的文化评价体系,更是唯一基于民生需求的文化评价体系,对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协调增长”、“均衡发展”的各项指标多有涉及本文专门针对城镇单行测评进行评价指标与演算方法阐述,同时基于全国总体城镇单行演算数据,对基础数据来源、数据推演方法、相关数值关系、具体指标测算加以说明,并简要分析各类数据事实所反映出来的全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基本态势一 基础数据来源及其演算方法本项评价体系城镇单行测评使用的数据一律出自国家统计局每年正式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而不采用各地统计年鉴数据。

      同一来源的数据具有同一统计制度之下的标准同一性,可以确保全国及各地之间数据演算的通约性及其结果的可比性《中国统计年鉴》一般在每年9月出版,10月方可见书2010年统计数据为《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卷新近出版公布的最新数据一)总量数值的演算处理本项评价体系采用的基本数据包括:产值、收入、总消费(从中又可区分出非文消费与文化消费)、积蓄(消费剩余,即收入与总消费之差)全国和省域(指除了台港澳以外的全部省级行政区划设置,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历年产值数据可以在《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卷里直接找到,其余人均数据均分为城镇与乡村两个方面分别统计,而总量数据需要结合相应范围人口分布推算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各类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里阙如,需要根据相关省域数据再推算得出其间数据关系及演算方法见表1表1 城镇数据关系处理及演算方法城乡人口分布数据对于演算各类总量数值和人均数值具有基础意义,有必要首先予以说明:(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数据库”校订了年鉴历年卷公布的全国城乡人口数据,包括省域人口数据,本项评价体系演算数据库及时跟进采用;同时按照统计规范,转换为年平均人口数据进行演算,相应演算数值与本项研究早期成果(使用年末人口数据)会有微小出入。

      2)年鉴历年卷公布的全国城镇总人口包括军队等特殊群体,分地区人口中不涉及,加之全国及各地需分别转换为年平均人口,因而全国城镇年平均总人口不严格等于各省域城镇年平均人口之和,由此演算的各项全国城镇总量数值与各省域城镇总量数值之和有出入,原样保留3)年鉴并未逐年提供分地区城乡人口分布数据本项评价体系出于逐年开展演算测评的需要,依据2000~2005年省域城镇与乡村人口各自的年均增长幅度,推算其间2001~2004年省域城镇与乡村人口年均增长值;又依据2005~2009年省域城镇与乡村人口各自的年均增长幅度,推算之后2010年省域城镇与乡村人口增长值最后,按省域城乡总人口经平衡处理,得出相应年度城乡人口分布数值,再分别转化为城镇与乡村年平均人口,据此进行相关演算二)人均基础数据具体出处1.人均产值2009年及其以前全国人均产值数据通见《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卷“2-1国内生产总值”,该表专门加注说明:“2009年为初步核实数据,2005~2008年数据在第二次经济普查后作了修订2010年全国人均产值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卷,该卷又对2009年产值数据进行了校订省域人均产值历年数据见于《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卷“地区生产总值”。

      [2]此外,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数据库”校订了历年省域人均产值数据,本项评价体系同样及时跟进采用,于是省域相关演算数值与本项研究此前推出的相应成果可能会有细微出入2.人均收入全国及省域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卷“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3.人均总消费全国及省域历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消费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卷“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人均总消费数值又可区分为人均非文消费数值与文化消费数值4.人均文化消费全国及省域历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卷“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之“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统计项中“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两个小项由此可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与“教育消费”已加区分,而乡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与“教育消费”却未区分这就是乡村“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显得高于城镇的原因所在5.人均积蓄各项收入数据与总消费数据之差即为积蓄数值本项研究一向使用“积蓄”概念,以区别于民众已经存入银行的“储蓄”,“积蓄”包括放在瓦罐里的“余钱”,理应远远高于“储蓄”;同时也代替经济学里惯用的“消费剩余”概念。

      源于西方经济学的所谓“消费剩余”强调的是主动消费,“剩余”不过是消费后的结果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之相配套,只有“福利国家”才有可能产生出“消费主义”中国民众历来注重积蓄的传统反而是主动抑制消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更促使广大民众加大积蓄以求“自我保障”,积蓄由此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必需”这意味着,中国民众在“必需消费”(本项评价体系假设为全部非文消费)之外,还有“必需积蓄”——诸如家庭购房“基金”、子女教育“基金”、个人疾病和养老“基金”等,于是“非必需”的文化消费反而成了“必需积蓄”之外的“积蓄剩余”中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困扰,“十一五”前几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下滑,而城乡积蓄猛增,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二 各项测评指标及其设计思路本项评价体系设计并使用的测评指标一共分为三类八项(新增文化消费总量份额值一项)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国内外现成经验数据及其测算方法,这些指标多为本项评价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现行统计制度及其既有统计数据项目出发,通过精心构思或独创而来的一)基础指标:文化消费绝对值文化消费绝对值分为总量绝对值和人均绝对值两类数值。

      各地总量需转换为占全国份额值1.文化消费总量份额值文化消费需求总量是文化产业生产总量实际进入日常生活消费的具体表现,也是文化建设与发展成果实际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具体体现然而,无论是各地生产总量还是消费总量数值背后,都存在省域大小、人口多少的差异,地区经济规模、产业基础等也都存在巨大差异,总量数值在各地之间不具备可比性本项研究主要在全国层面直接考察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增长态势2000~2010年全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增长态势见图1图1 2000~2010年全国城镇文化消费总量增长态势各地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总量绝对值本身不具可比性,但各地城镇总量增长幅度和占全国份额变化却可以进行比较实际上,总量年均增长与份额增减变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总量年均增长排序与份额增减变化排序也是一致的本项评价体系已经完成新增指标——各地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占全国份额年度增减变化——测试,但为了保持“十一五”各年度评价的演算方法一致性及其测评结果延续性,暂不进入2010年度演算测评运用,拟于下一统计年度即“十二五”开年2011年测评启用此项指标测算中,全国城镇总量自为基准,各地以自身总量占全国份额年度增减变化来衡量。

      在各年度横向测评里,各地以上一年自身总量占全国份额为基数,譬如以2009年为100,则2010年东部整体测算为96.14,西部整体测算为98.16,两地份额皆略有下降;在历年度纵向测评里,各地以起始年度自身总量占全国份额为基数,譬如“十五”以来测评以2000年为100,则2010年东部整体测算为98.08,西部整体测算为86.10,东部略有下降而西部显著下降,地区差距十分明显此项指标待2011年测评中再实际运用在测试中发现,各地文化消费总量占全国份额年度增减变化指标对于各地景气评价排行没有实质性影响,其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由于增加了一项指标,其余各项指标的权重相应降低,特别体现在各年度各地之间的横向测评中,作为“减分”因素的城乡比和地区差指标权重相应降低,全国及各地“得分”普遍以一定比例小幅增高;(2)原有各项指标重在突出差异,产生了“锐化”效果,而此项指标加入后,则产生了“柔化”效果,特别体现在各地自身前后年度之间的纵向测评中,各地“分值”差距以一定比例小幅缩减这两点作用都符合本项评价的要义,测评及其排行的意图在于使“软”的甚至是“虚”的文化评价有一套“过硬”的指标系统,全国及各地“分值”过低或其间差距过大并无必要,只要保证演算过程能够通约、测评结果可以比较即可。

      2.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文化消费的各项比例指标和比差值指标,均需要依据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来加以演算所以,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是一项基础性指标《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卷直接提供了全国和省域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统计数据2000~2010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态势见图2图2 2000~2010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态势由图2并结合图3可以看出,在“十一五”全国人均产值接近和超越3000美元的背景下,全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反而不如“十五”全国人均产值接近和超越1000美元期间显然,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不仅仅是单纯的人均产值增长因素,还有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因素分析影响中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的相关因素,特别是理清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格局的相关关系,对于增进城乡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在此项指标的各年度横向测评里,全国城镇总体人均值自为基准,各地以自身人均值与全国人均值之间的差距指数衡量,譬如2010年,设全国人均值为100,对照本文图8进行比较演算,东部整体测算为131.11,西部整体测算为81.81,地区差距十分明显;在此项指标的历年度纵向测评里,全国及各地均以自身起始年度相应数值为基数衡量,譬如分别设全国城镇总体2000年、2005年和2009年为100,则2010年测算分别为365.93、183.66和116.86,即十年间、五年间、一年间皆为明显提升。

      各地以此类推一般而言,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总是处于不断增高之中,此项指标在纵向测评中实为最为强劲的“加分”因素但是,一旦出现年度负增长或时段负增长,此项指标即成“减分”因素,例如在纵向逐年测评的2000~2001年测算里,全国城镇人均绝对值较上年下降便遭遇“减分”这在“十一五”期间各年里各省域城镇间并不罕见,可参看本书省域城镇子报告二)基本指标:文化消费比例尽可能利用现行统计制度下的各类国家颁布统计数据项,构成并衡量由此产生的各种比例关系,正是本项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建立测评指标系统的基本方法人均文化消费数值与人均产值、收入、总消费、积蓄数值之间的关系分析,尤其是从中折射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因素,是本项评价体系确立人均文化消费比例指标的依据1.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居民总消费与GDP的比例可以衡量国内民生消费拉动GDP的效应,文化消费与GDP的比例同样可以衡量文化民生消费拉动GDP的效应,反过来看,则是我国经济增长带动民生和文化民生消费需求增长的实际效应假设一个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民生需求长期得不到有力提升,那么生产增长和文化生产增长也就背离了自身依存的基本目的,恐怕只能视为某种“把手段当成目的”的无效生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